从治疗的目的上来看,降血糖近期重在减轻糖尿病症状、预防急性并发症;远期重在减轻胰岛细胞损害、减少慢性并发症。因此,患病多年的糖尿病患者,若未达到上述目的,说明病情控制相对较差。
糖尿病症状是否缓解
对于多数糖尿病患者而言,疾病早期血糖升高幅度不大,症状不显著。随着病情的进展,血糖逐渐升高,可能出现排尿增多、饮水增多、进食增多以及体重下降。出现在不同的患者,症状可轻可重,部分患者甚至可无症状。除开这些症状,由于血糖利用障碍、能量供应不足,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疲乏、虚弱;由于尿糖对阴道皮肤产生刺激,部分女性可出现瘙痒症状。经过合理的降糖治疗后,这些症状会逐渐缓解。如果降糖方案不合理,血糖控制不达标,即使患病多年以后,这些症状依然可再次出现,尤其出现不明原因体重下降时,在排除肿瘤、甲亢、焦虑、营养不良等其它因素以后,说明当前血糖控制欠佳,病情控制不乐观,多需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是否发生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主要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状态,其发生与血糖的高低有关。血糖达到16.7mmol/L时可能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血糖达到33.3mmol/L时可能出现高渗性高血糖状态,前者以酸中毒为主要表现,可能出现呼吸深大、呼出气体有烂苹果味;后者以严重脱水为主要表现,失水量可高达体重的15%。急性并发症的发生与感染、严重呕吐或腹泻、心脑血管意外等诱因有关,但发病的主要机制依然为胰岛素缺乏,说明当前胰岛细胞损伤较重,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降血糖,病情不容乐观。由于糖尿病为一进展性疾病,随着时间的延长,降糖难度也会增加,降糖方案需适当调整,因此治疗方案不合理也是诱发急性并发症的主要原因。
是否发生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损害的靶器官有心脑血管、肾脏、视网膜、神经等。对心血管的损害,可表现为心力衰竭或心肌梗死等,如果运动后出现了心累、呼吸困难,说明心功能已经受损,病情较重;如果在运动或情绪激动后出现了心前区疼痛,说明冠脉狭窄较重,发生心肌梗死风险较高,病情严重。对脑血管的损害,糖尿病病程达5年以上,发生脑动脉硬化的几率高达70%,可能出现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神经衰弱症状,也可出现记忆力减退、计算力减退等痴呆症状,但最严重的为脑梗死。肾脏损害可出现泡沫尿,肾功能检查有肌酐升高,尿常规检查可出现蛋白尿。视网膜损害可表现为视力减退、闪光感,严重时可出现失明。神经损害可出现足部烧灼样疼痛或麻木。
无论是糖尿病症状,还是急慢性并发症,通过合理的降糖治疗,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均可改善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可减轻病情的严重程度。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是糖尿病患者的降糖目标,可显著降低慢性并发症发生风险,部分患者会问:为什么不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0%以下?若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0%以下,可进一步减轻对靶器官的损害,但相比于从9.0%降至8.0%,或从8.0%降至7.0%,获益幅度会逐渐降低;更重要的是,控糖指标太严,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低血糖,血糖波动幅度过大,依然会增加慢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当然,能耐受的患者可以更严格的指标控制糖化血红蛋白。患病多年的患者,调整治疗方案时,降糖遵循生活方式干预—口服降糖药(1-3种,按血糖控制情况依次增加)—胰岛素的原则调整,当口服降糖药增加至三种,治疗3-6月后依然无法控制血糖达标,应尽早启动胰岛素降血糖,不仅可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还可减轻对胰岛细胞的损害。
综上,糖尿病症状未缓解,反复出现急性并发症,或已经出现慢性并发症,均说明当前病情不乐观。通过调整治疗方案,如增加口服降糖药的种类,更换为胰岛素降血糖等,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可减轻糖尿病症状,预防急性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或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缓解病情,避免加重。
感谢大家的阅读!
若有不妥,敬请斧正!欢迎评论区咨询与交流!
注: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今年70岁35年糖尿病史,没有把控制血糖值当回事,至今没有做个一次糖化检查,甚至说不清这个项目名称。感觉糖尿病对身体影响不大,更体会不到糖尿病进程轻与重。
86年时意外查出糖尿病,当时餐前血糖22,在一个小单位任法人,工作忙一直没当回事,经过20多年,体重逐步从170斤降到130斤,仅此而以没有其它疾病,去年检查肝,肾,血脂功能指标正常。
我对糖尿病轻与重的看法是,特别是老年人保持正常体重很重要,有了正常体重,五脏六腑才有营养保证。我有时也会吃降糖药,吃的目的就是维持现在体重。要吃适当肉,保持自己的饥肉健康必不可少。
70岁老龄是人们谈论死亡时候,我却整天有用不完劲,跟50岁时身体生活都一样,一天步行10公里是常态,心不慌气不喘,一觉睡到大天亮。总觉得糖尿病相伴35年,隔死亡时间仍望不到尽头。糖尿病进程轻与重,跟患病时间长短关连性不大。
如果患糖尿病又血脂很高时,危险就在步步紧逼了,血脂高远超糖尿病危害,血脂高会造就惊天动地之事,会让人分分秒秒阴阳之隔。
我有一位血脂高的朋友,奇怪的是他硬知道他活不久了,做了心胋支架出院后就死去了,爱人死在前又丁克,几百万家业无人继承。一个字惨!两个字很惨!
目前这样的判断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共识或者指南推荐,但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粗略的评估。
首先从血糖而言,对于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根据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的指南推荐治疗路径来看,如果糖化血红蛋白在6.5%-7%之间的可以单独采用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对于糖化血红蛋白在7%-8%之间的可以采用单一药物控制血糖,对于糖化血红蛋白在8%-9%之间的推荐采用两种以上药物的联合治疗,对于糖化血红蛋白大于9%的患者建议直接胰岛素治疗。因此这样的4个区间可以提供临床医生参考来区分血糖病情轻、中、重。
其次从并发症而言,对于存在急性并发症的患者,病情肯定是最重的,而对于合并慢性并发症的,可以认为病情相对中等,但是这当中如果已经出现了肾功能衰竭进行透析的、或者出现足部溃疡面临截肢的、出现冠心病需要安装支架或者搭桥手术的、大面积脑梗导致肢体活动障碍的、眼底出血致盲的,相对病情较重。那些还没有严重并发症情况的患者,一般认为病情较轻。
再次从生活方式养成角度,对于那些没有任何健康生活方式意识的患者,临床认为病情比较重,但是对于已经具有健康生活方式意识并开始着手进行一定改变的患者,临床认为病情会相对较轻。
还有一些医生会从年龄和病程来区分,老年人、病程较长的患者一般认为病情比较重,年轻人、病程较短的患者大多数病情比较轻。
总结一下,临床对于糖尿病的病情判断其实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临床医生会根据多个维度(血糖的控制情况、并发症情况、年龄、病程、生活方式改善等)来进行综合考量,不管病情轻重如何,糖尿病患者所需要做的都是以生活方式改善为基础的,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代谢指标,从而来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我们常常抢救的心肌梗死患者中,如果患者合并糖尿病,那么他的血管大多数都比较糟糕,因为糖尿病对血管的损害,常常是弥漫性的。
糖尿病如果发现早,正规控制,那么问题不大,但是如果早期没有发现,或者发现了并没有积极正规的控制,那么真是从头到脚都会遭罪。
糖尿病多年,我们如何判断自己的病情是轻是重?
首先最简单最初步的判断就是血糖是否正常,当然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最重要还有就是糖化血红蛋白,这三个指标代表近期血糖的情况。
但因为糖尿病多年,我们最关心的就是靶器官有没有损害:
第一、微血管病变:
查一个尿常规,当发现尿蛋白时,一定要当心,这个时候已经进入糖尿病肾病3期,慢慢发展,晚期发展为肾衰竭。注意调整药物,检测血糖情况。
查查眼底,视物模糊、视网膜病变、白内障均是糖尿病合并的微血管病变,注意若早期发现,注意及时治疗。若出现有视物模糊,且不断加重情况,那需注意或许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程越长几率便更高,所以糖尿病人群需半年检查一次眼底。
第二、大血管病变:
有一个非官方说法,那就是说得了糖尿病就是得了冠心病,有一部分人因为糖尿病感觉迟钝,即使发生心肌缺血,有时候心绞痛也不明显,所以糖尿病的患者如果出现胸闷气短心慌等等即使不是疼痛的表现,也需要重视,别以为不是心绞痛。必要的情况下,可行平板实验,冠脉CT或冠脉造影等检查。还可以四肢及颈部彩超检查,了解四肢动脉及颈动脉是否有斑块或狭窄。
第三、糖尿病足:
血糖控制不佳,血管神经损害,伤口不愈合,容易破溃,只能截肢后才能好转!
第四、神经系统病变:
有的患者心绞痛或心梗都不知道疼,那是因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出现肢体麻木、感觉性共济失调、亦可累及颅神经及脊神经。早起可表现肢体麻木或感觉异常,注意及时就医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第五、昏迷
持续高血糖,失代偿期后,会出现恶心、呕吐或腹痛,极度口渴、尿量明显增多等,并常伴有头痛、烦躁、嗜睡,呼吸深大,呼气气味如烂苹果味,面颊潮红,口唇樱红。并发休克或心肾功能不全。晚期各种反射迟钝甚至消失,最终昏迷。
糖尿病的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
我们一定要早预防早发现早控制糖尿病,要不后悔莫及;我们判断自己糖尿病控制如何的时候,除了要查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外,根据个人情况还需要看看有没有并发症出现,如果有那就说明情况在加重。
所以说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无视糖尿病的态度。
【心血管王医生版权】
如果长期能把空腹血糖控制在7.0内,餐后血糖控制在10.0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内,可以认为自己的病情控制良好。反之,如果空腹血糖经常超过9.0,餐后血糖经常超过11.1,糖化血红蛋白超过8.5%,那么属于病情控制很不好。
建议糖友们把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总胆固醇控制在<4.5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mmol、甘油三脂(TG)<1.5mmol/L。如果血压和血脂长期远高于此范围,则可认为病情控制较差。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比较,1型糖尿病病情一般要重于2型糖尿病,因为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已经部分或者全部衰竭,必须借助外援胰岛素注射来控制血糖。而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还残存一定的胰岛功能,可以借助生活方式干预和口服降糖药物来控制血糖,待血糖通过口服降糖药物控糖不理想时,再借助胰岛素降糖。
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如果2型糖尿病患者不积极控制病情,导致多种并发症发生,而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控糖理性,尽管患病多年,仍没有并发症出现,那么此时,这位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是重于1型糖尿病患者。
血糖波动大的患者病情要重于持续高血糖的患者。
持续性高血糖说明患者的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发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但这些慢性并发症是在长期高血糖的基础上发生的。而血糖波动的危害会更大,基础研究证实:组织细胞对于稳定的高血糖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而当处于反复波动的高血糖环境时,这种适应能力欠缺,从而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及凋亡,促进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临床研究证实:血糖反复波动,容易导致治疗过程中频繁发生低血糖,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增高,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最后要提醒一点,不要依靠胰岛素注射来判断病情轻重,对于新诊断的年轻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糖毒性对身体的危害,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待血糖控制平稳后,可再使用口服降糖药物,并不能说明这种情况病重。
糖尿病是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的慢性疾病,由于其血糖水平呈持续性升高,随着血糖水平的升高,后期会引起一系列组织器官并发症的发生,需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糖尿病随着病情进展,后期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发生,那么,如何判断糖尿病患者病情的轻重呢?如果大家血糖控制平稳,无并发症发生,这种情况下,病情控制就相对稳定。而如果大家血糖波动大、反而出现急慢性并发症,那么病情控制就较差。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大家出现低血糖、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急性并发症,处理不及时,可导致猝死发生。而如果长期血糖控制欠佳,则可引起糖尿病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胃肠道病变,后期甚至可导致失明、糖尿病足、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建议大家一经诊断应积极规范化治疗,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做到合理饮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控制体重,并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同时注意监测血糖水平变化和定期复查,以稳定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由全科扫地僧为您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不足之处,敬请指正,文章仅供参考,不作为医疗建议。
评价自己病情轻重,有一个相对简单的判断标准是这样的:
- 如果你只需要用很少的药,并且空腹和餐后血糖都合格,感觉神清气爽,有力气,也没有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也很少发生低血糖,那说明您的病情控制得很好。
- 而如果你用了许多种降糖药,但血糖仍然不好,时而高,时而低,还有很多并发症或者是合并症,比如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问题、下肢麻木、尿白蛋白、视网膜病变等等,则说明您病情控制的并不好。
得糖尿病多年是要好好盘点一下自己的病情情况,找出哪里做对了,有利于改善病情,哪里做的不足,一定要尽快加强了,这是判断病情轻重的意义。
不过如果您觉得既然我吃着降糖药,血糖也控制的还及格,空腹血糖小于7,餐后血糖小于10,那我生活就可以放松一点了,比如过年聚餐的时候可以多吃点好吃的,好好放松享受几天了,那可是真不行,因为如果这样做了,之后我们为了调整这段时间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带来的血糖影响,需要付出更大的心力。
长期控制好糖尿病跟长期管理好自己的健康一样,需要的是同样的努力,但很“辛苦”,不过是有捷径的。具体怎么办呢?你可以试着交个愿意健康生活的人做朋友,给自己营造一个健康圈子,这样的人愿意每顿饭都吃得健康一些,每周至少有5天努力做一些运动,看到TA一定要跟TA交朋友。
糖尿病是一种慢病,其病程往往持续很多年,多年糖尿病下来,如何知道糖尿病的病情如何了?是否发展的比较严重了?是很多糖友关心的问题,其实,患糖尿病的时间长短,与糖尿病病情的轻重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有些朋友有糖尿病问题,控制的好,多年后健康状况仍然不错,而有些朋友有糖尿病问题,从来不去积极控制管理,却可能年轻时就并发症缠身,甚至危及生命。
说到这里,想起了身边的一个例子,多年老友的哥哥,从30多岁时就出现了糖尿病问题,原来有工作,活的也比较有劲头,血糖控制的也还不错,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不工作了,天天在家抽烟打游戏,几乎不出门,没过几年,40岁出头的时候,就发生了视网膜出血的并发症,导致视力严重下降,已经几乎看不见东西了,经过手术后虽然有一定恢复,但仍然很严重,现在45岁左右,已经发展成了肾衰竭,靠定期的透析维持,这样的情况,虽然年龄不大,但这种病情绝对算是严重的情况了,虽然自从出现这些问题以后,已经比原来注意血糖的控制了,但这时候才去控制,岂不是太晚了?
糖尿病病程的发展,与糖尿病病程时间长短有一定的关系,但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糖尿病严重与否,与糖尿病人有没有积极的对高血糖进行早发现、早干预、早控制,长期的对血糖平稳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糖尿病是否会发展为更加严重的病情,取决于糖尿病患者自身对于疾病的重视和了解程度,对自己生命的尊重程度。
糖尿病怎样算严重呢?当然首先看血糖控制情况,如果血糖控制的不好,或者应用多种降糖药物,都无法有效的控制好血糖,说明我们的胰岛细胞功能已经衰退的比较严重,身体的血糖调节功能也变得比较弱,这种情况下,不但容易出现高血糖引起的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出现低血糖的风险也会更大,低血糖不但会引起心悸、乏力、四肢震颤等症状,低血糖如果持续时间过长,还会损伤大脑和危及生命,严重的低血糖还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因此,如果在充分应用降糖药的情况下,血糖仍然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就说明我们的糖尿病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糖尿病是否严重,还要看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情况。之所以强调糖尿病要积极控制,主要还是为了避免长期高血糖带来的并发症风险,糖尿病的并发症是多方面的,主要分为大血管并发症和微血管并发症两大方面。大血管并发症一般是指高血糖对心血管健康的危害,引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微血管并发症则多种多样,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功能损伤,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都属于微血管病变的范畴。
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良,引起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或者因心血管问题发生生命危险,这就属于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而如果糖尿病控制不良,出现肾功能衰竭,视网膜出血、足部溃烂等等严重并发症时,同样是糖尿病病情严重的表现。
因此,判断糖尿病病情是否严重,通常可以从血糖控制情况,低血糖出现风险几率,糖尿病并发症严重程度等多个方面来综合评估。
想要减缓糖尿病的病程进展,减少糖尿病带来的健康风险危害,还是要求强调一定要对高血糖进行早发现、早干预、早控制。定期检查血糖水平,了解自身的血糖情况,当血糖出现初步升高时,就应该积极的引起重视,在糖尿病前期时就通过加强饮食调理和运动来控制血糖水平,当通过生活调理无法有效的控制好血糖水平时,在生活调理的基础上,就要加强合理用药,如果足量服用两种或多种口服降糖药物无法有效控制血糖时,还应该结合情况,适时的启动胰岛素治疗,总而言之,平稳的控制好血糖水平,长期的把高血糖控制好,是预防糖尿病病程进展,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以及保证疾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和寿命的重要方面,如果等出现严重并发症或血糖难以控制时,再去想办法控制血糖,就太晚了。
谢邀!
判断病情轻重最直接的标准就是血糖水平,尤其空腹血糖水平,血糖越高,胰岛功能越差。
其次,通过用药量判断,如果用几种药物联合血糖也降不下来,也说明胰岛功能不好了。
再次,并发症程度也是重要的判断标准,如果已经出现蛋白尿、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说明病情向中晚期发展。
糖尿病控制越早期越需要重视,到出现并发症都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