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河南军人李文祥转业到福建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每月薪资高达66元。在这他又喜结连理,可美好的幸福生活却因为党的一句号召,让他毅然辞去领导干部的工作,第1个报名支援农村。
福建跟他回到河南家乡的妻子陈宝珍,只能面对盐碱化的贫瘠土地,面黄肌瘦的父老乡亲。
那么李文祥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而他的决定又会给这里带来怎样的变化呢?
1925年,李文祥出生在河南的一个偏僻农村。在战火连飞的岁月里,父母拉扯大两个孩子不容易。而李文祥自小便有一个参军梦,男儿当自强唯有报国方显担当。
但李家父母认为,孩子年幼,家境贫寒,大家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李氏兄弟俩从小饿的面黄肌瘦。所以李文祥的父母一直都阻止他去报名参军。
因此李文祥错过了二战,原以为这场战争结束后国家会立即统一,很快走上和平复兴的道路,可在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那时已有21周岁的李文祥说什么也要加入祖国统一的队伍中。
1947年12月,李文祥终于用一颗诚挚的心说服了父母,如愿以偿地实现了参军梦。当年年底,他被分配至华东野战区的第十纵队。
解放战争过程艰险,例如在济南战役中,李文祥身负轻伤但他荣立二等功。当时的情况是济南战役已进入关键阶段,我军想要顺利解放济南,首要炸掉城门。但防卫在这里的敌人部署了两个连,我军设计了一个攻击爆破组。
听到此任务后,李文祥一马当先带头说要报名参加爆破组。可连长却把他拉到身后,说你年幼还没有入党,最苦最累的任务,一直要贯彻党员优先的原则。从那刻起,李文祥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做共产党,他坚定了一颗要从党入党的决心。
他不甘于人后,拉着指导员和连长说要争取一个机会。虽然当时自己还没入党,但他有一颗跟随党走的心。指导员也没办法,只能同意破格让他加入突击队。
没想到小小年纪的李文祥,出色地完成了作战任务。他不仅把炸药包投放在敌人坦克履带间,而且他在队友的掩护下,不畏艰难险阻,快速朝着济南的城门推进。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李文祥,在济南战役中虽表现优异,但他的英勇作战,也使得他在医院里躺了将近一个月。看着组织给他颁发的二等功荣誉勋章,他还一脸茫然,觉得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情,怎么还能拿到奖励呢?
此后他在解放战争中越战越勇,哪怕看着敌军的飞机穿梭在白云间,带来了无数的炸弹,地面上还有万千坦克。但面对财大气粗的敌军,李文祥所在的我军部队展现出了顽强刚毅的品质。
李文祥个子小跑得快,更能在作战中展现出灵活的优势。他每当战争进入最紧张阶段,就会展现出一种奇怪的打法。李文祥通过快速奔跑,总能准确无误地将炸药包放在敌军的坦克履带中,不管敌军带来的钢铁巨兽有多少,李文祥丝毫没有害怕过。
他顽强地坚守在自己的阵地上,与援军一起对敌发动歼灭战。例如济南战役,仅李文祥一人就歼灭了敌军三十多个。
因战绩优异李文祥不仅拿到了特等功,他也从普通战士晋级为副班长。他将自己的灵活打法扩大化,组建成了突击小队,以十人为单位分别朝着多个方向,以轰炸敌军坦克为主线,总能顺利围歼落单的敌军。
1949年4月,在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中,李文祥凭一人力量炸掉20多辆坦克。后上级分配给刘李文祥所在队伍的命令是,要在上海战役中拿下刘行镇国际电台。此次任务异常凶险,敌军在电台周围利用地理优势,埋下了三道防线。
此前,我军已对国际电台发动过攻击,但均无功而返。可进攻部队没有就此撤退,作为援军,李文祥所在部队很快赶来。
而在这时,李文祥展现出了战狼一般的风采。他不仅获得了指导员的同意,一个人扛着炸药包偷偷地从侧边悄摸溜进了国际电台,而且丢下炸药包就跑。他的灵活行动让人感觉像是一只机智的猴子,哪怕是难攻的国际电台,在他运用巧妙的方式后,也变成了可应对的难题。
在那之后还有福州战役,平潭岛战役等等。截止1949年9月,李文祥获得的荣誉已经数不胜数,比如一等功、特等人民功臣奖状,还有战斗模范称号等等。
经过解放战争的历练,李文祥虽变得壮硕了许多,但他的身上也留下了大大小小的伤痕。他说,比起那些军勋章而言,这些伤疤陪伴着他的时间更长,更容易让他在每个夜深人静时容易回想起与自己并肩作战的战友。
对于老人来讲,这些伤痕就像是无数的战友在告诫他:要听指导员的话,要记住入党就要听从命令,跟着党走,才能有新中国才能有社会主义建设……
这句话牢牢地刻在了李文祥的心中,1955年7月时,李文祥担任某部副连长被授予了少尉军衔。而在第2年李文祥响应号召选择转业,当时他已是18级干部,被分配到了福建省建设厅第三建筑公司的保卫科担任要员。
那时他一个月的工资就有66块钱,这在当时已是不菲的收入。而且那时他31岁,如果一直这样干下去,再做个二十几年,建立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他的退休生活不知道会有多自在,但李文祥结合当时国家的发展情况,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惊讶不已的选择。
1957年,当时被分配到福建工作的李文祥,在当地认识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孩名叫陈宝珍。两人相见甚欢,很快就确定恋情并进入婚姻。
1962年,当时国家正处于大困难阶段。那时候国内的经济没有现在发展得好,于是国家就出台了很多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其中有一项是鼓励退役复员的军人干部,响应精简支农的号召。
李文祥二话不说认为党需要自己,于是他立即辞掉了66元每月的工作决定回家当农民。他的妻子是福建人,自小便在南方长大,当她陪伴丈夫回到河南后,首先要适应的是生活习惯及这里的气候。
陈阿姨说,河南的天气实在是太冷了,每逢到了深冬,一场场干雪简直是要了自己的命。但这还不是最苦的,遥想当年,陈宝珍与丈夫回到河南老家时,陈宝珍眼看着略微有点盐碱化的土地,周围站着的也都是面黄肌瘦的老农民,他们是否能够在这片土壤上发展起农业经济,陈宝珍在心中打了个问号。
而她的丈夫李文祥这时展现出了中华男儿的担当,他咬破手指在响应表格上按下了自己的手印。那一刻,他的脸上划过了最坚毅的神情,他说:我不相信改变贫穷比打仗搞解放还要难……
从那之后,李文祥一直坚持务农30余年。他担任过民兵连长,也做过村里的生产队长,在1979年全国陆续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他们的农业发展陆续找到了未来方向。
李文祥知道家乡位处黄河周边,但凡是雨季来临时黄河的水会涨潮,加上地势的陡峭就极其容易引发自然灾害。像泥石流,洪涝都是可预测的灾难之一。于是李文祥在当上生产队长之后,他第1件事情就是防患于未然,建立水渠完善排水系统。第二年,村内的年亩产量就翻了六倍。
1983年以前,李文祥一家人都住在四处透风的破庙里。他们没有自己的家,或许对于李文祥来讲,有妻子在的地方,就是家。1983年,默默无闻扎根于农村建设的李文祥在卖了粮食后,盖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平房。
他和妻子常年来没有要孩子,认为条件太刻苦,先要让大人把困苦的日子挺过去,等孩子来了给他单独的一间平房,要让他上学识字读书,未来要去报效祖国。所以直到50岁过后,李文祥夫妇俩这才生下了一个宝贝女儿,如今她已成家立业,名叫李金英。
说起李文祥一家人,村民们有话说。比如住在李文祥家附近的董明瑞老人,他评价李文祥说这个老李头十分廉洁,从来不占别人的一分钱便宜。
全村上下都轮流住上了新房,只有他们家是所有人后才盖的小房子。村里没人说他不好,但也是在他的影响下,我们基本上没有犯过什么错,都在严格要求自己。
只可惜,在艰苦奋斗中的李文祥并没有留下任何存款。他一直在忙于实践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截止上个世纪年代末,当地村民的年收入已超过4000元。而李文祥一家的生活水平还是村里公认的中等偏下水平。
他家只有4亩地不到,可哪怕已经上了年纪,李文祥夫妇俩还是会习惯性地背上锄头在田间劳作。他们顶着太阳,皮肤被晒得黝黑。
李文祥却说这样的日子已经习惯了,不到田地里走走反而感觉不自在。更何况现在年轻人来接班了,我们更要好好地指导一下让他们少走弯路,多积累些我们的经验……
由此可见,李文祥性格大方为人随和。于是村里人和他开玩笑的情况也经常发生,有一次村里人坐在一棵大树下闲聊。其中就有位邻居打笑道:你老李可真是我们心中的反面教材,你说当兵有什么用?倒是不如去当干部有钱又有权,我不建议儿子侄子去学习你这个老李头……
但李文祥真的不值得人们学习吗?
2011年1月4日,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下乡慰问时,他偶然间得知有位退役老战士名叫李文祥。那时刚好元旦刚过,正值慰问老军人的传统时间。因此卢书记就带人前去拜访了李文祥,在众人的要求下,老人拿出了关于他曾参军的一些证据。
可没想到一块红色布匹包裹着的东西,一经拿出后所有人都傻眼了。原本大家以为李文祥只是参过军的普通战士,可没想到李文祥还曾是特等功获得者。
那是一个红色粗糙的小布包,里面有一枚枚军功章,它们尘封了一位60多年的英雄故事。当老人女儿得知父亲,曾有过赫赫军功而感到惊讶不已。
她不明白父亲为何没有接受更好的待遇,还坚持在家务农。如果多年前老人留在了福建,现在应该拿着近万元的退休工资,过着极其潇洒的老年生活。
李文祥却说:干革命是为了能让大家过上好日子,不是为了要待遇。要待遇的人,不适合干革命……
老人还向大家讲起,他那个年代指导员给自己讲过一个故事。
说北京有位英雄,他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他没向人民和国家要过待遇,他一辈子劳心劳力,操尽了所有的心思白了头,直到灯枯油尽的那一刻,还在想着唐山和全中国的人民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老人说这才是干革命的人,我们受到了他的鼓舞,不想给党不想给国家增添任何麻烦,只想在组织需要自己的时候响应号召,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他说这才是党员嘛。
听完李文祥感人肺腑的一番话后,河南省领导层与福建省建设厅的同志取得联系,陆续两次都亲自拜访了李文祥老人,并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原来组织决定要恢复老人的干部身份,关于他的生活待遇以及退休工资,都可以按照曾经18级领导干部来领取。但老人只是随意地摆了摆手,说我这样挺好的,不要麻烦组织。
眼看着李文祥钱也不收、工作岗位和福利待遇都不要,这可把当时的河南省委书记给急坏了。1998年,当时国内正在全面开展爱心献功臣行动,当地县民政局也决定要为老人把房子给翻修。可老人却拒绝了,说我的房子挺好的,风吹不着我雨也打不着我,这就行了。
2011年,县民政局想了一个办法,邀请李文祥到市里去开会。他这一走就是三天,相关工作人员拿上粉刷工具,把老人家的房子翻新了一遍,另外再搭建了一个配房,加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和一些取暖设施。
没想到老人回来后却并不开心,他说多少人都没住过这样的房子,不要把我优待化,我也不需要优待。其实老人一直在强调他是黄河的儿子,更是中华的儿子。
对他来讲那些军功章是没有生命的,很多人会觉得军功章异常耀眼,但他认为自己在服从党的命令跟党走,全国百姓都能有饱饭吃,他做的不过是大家都想做的而已,不需要被过分关注。
老人身上所展现的黄河品质,以及牺牲精神,是那一代革命者的共情,也是下一代人诚心跟党走的共鸣。
老人的故事变成了精神上的火炬,影响了不少下一代人。例如2010级学生王怡君,他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在学校就读期间,李文祥的故事感染了他。
王怡君说老人树立了一种革命人的高度,让身处在现代社会中的年轻人有了前进的目标,这对于我们的三观以及遇到挫折时,不再总是发牢骚和抱怨深受鼓舞。他像是一股清流在世俗的环境下荡漾着人们灵魂上的污浊,他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耀出了贪污腐败者的灵魂阴暗面。
当一个人的欲望低到尘埃里,那这个人的境界就会冲上蓝天,飘浮在白云上。李老的故事展现出了老一代人的革命传统,体现出了不忘初心的革命精神。他在平凡中追求伟大,在平静之中满腔热血,在平常之中尽到极强责任感。
这样的人在邻居眼里却不是孩子们的榜样,那又该是什么呢?2017年2月老人因病去世,享年92岁。
如果在天堂,李老能遇见当年的指导员和连长,他完全可以满脸骄傲地对组织敬礼,说自己又一次把党分配给自己的任务,完成的十分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