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过后,切记捂住3部位!整个秋天不生病

处暑过后,切记捂住3部位!整个秋天不生病

昨天的处暑,标志着夏日暑气的结束,“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明暑天将近结束。三伏天气已过或接近尾声,所以“暑气至此而止矣”。

俗话说,春捂秋冻,百病不生。然而,在这凉爽的秋天,“脖子、腰肾、脚踝三个部位应做好保暖。”

保健专家解释,这三个部位均处于人体阳气运输的主要通道上,且肌肉较少、血管丰富,是主要的生理支撑点,一旦受寒,便会引起相关部位的疾患。

暖颈

寒凉让颈椎雪上加霜

得颈椎病的不在少数,长时间保持低头或固定姿势工作,使颈椎长时间处于屈曲位或某些特定体位,颈后部肌肉韧带组织长期僵持,会引起慢性劳损。

脖子本身就很娇贵,再加上有慢性劳损的底子,因此,一旦受寒,便可能引发血管的收缩和颈部肌肉痉挛、神经水肿,诱发颈椎病或让原有的颈椎病雪上加霜。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助力器——一条围巾顶一条棉被

让脖子不受寒,最简单的就是带条围巾或者穿高领衫等,保护好脖颈不露在外面,以免寒气入侵。

此外,还可以做做扩胸仰头抻筋骨的动作。即双手交叉,放在颈部后面,同时扩胸,头向后仰,手臂向前用力,使得脖颈与手臂形成“抵抗”之势,这样可以锻炼头颈部的肌肉。

暖腰

先天之本喜暖怕寒

腰是人的“一把手”。

中医认为,腰乃肾之府,肾是人体先天之本,喜暖怕寒,是人体重要的健康敏感区。

老年人中比较高发的寒湿性腰痛,主要就是因腰部受风寒侵袭引起,在阴雨天会加重。

而对女性而言,由于处于带脉区,腰部受寒引起的气滞血瘀,会影响卵巢等生殖系统的机能,因此更需要注重腰部保暖。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助力器——搓手按摩肾俞穴

除了借助戴腰围增加保暖外,也可通过按摩疏解受凉带来的不适。

双手交叉,快速揉搓,直到把手掌搓热后,把手掌直接捂在肾俞穴上,用手掌上的热量来温暖腰肾,同时双手顺时针按揉。

肾俞穴就是我们俗称的“腰眼”,是护肾的重要穴位,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暖脚

寒邪生于足下

脚踝部有200多个穴位,是人体“小心脏”。寒气一般都是从脚底侵入。

因此,古语有云:白露不露脚,说的就是在白露节气(9月7日)后,人就不能再光着脚穿鞋,需要穿上袜子,防止受寒。

此外,除了穿上厚袜子外,泡脚也是保护脚踝的很好方式。

解决方案——药浴泡脚效果佳

热水泡脚可以起到舒筋活血、缓解疲劳的作用。一般40摄氏度左右的水温即可(不烫手)。泡脚时加些中草药效果更好。

其中具有温经作用的有:透骨草、川椒、干姜、桂枝;有活血通脉功效的有:红花、当归、鸡血藤、艾叶。

养生

重在养“阴”护“阳”

现在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要注意早卧早起,早睡可以避免秋天肃杀之气,早起有助于肺气的舒展,还要适时添减衣服。

起居——早睡早起、春捂秋冻

1早睡早起

起居应当早睡早起,保养秋收之气。早卧就是大概晚上9、10点就可以入睡了,以顺应阴精之收藏,以养“收”气;

早起就是大概早上6、7点起床,以顺应阳气舒展,使肺气得舒。

2春捂秋冻

俗语“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秋冻”就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让身体适应逐渐降低的温度,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

饮食——滋阴润肺、少辛增酸

1多食蔬果,排毒养肺

多食新鲜果蔬以防秋燥,顺应肺脏的清肃之性。如梨、柑橘、石榴、荸荠尽可享用,他们都有润肺生津之效,若想美容可将这些水果捣烂或榨汁后敷在脸上效果会更加直接。

但是秋季养颜除外润肺,重在排毒:苹果含果胶有利于胆固醇代谢,地瓜的胡罗素可以维持人体的酸碱平衡等。另外,木耳不仅润肺生津,更擅排毒之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多食滋阴食物,以养肺脏

多食银耳、百合、莲子、蜂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等清润食品,《本草纲目》记载蜂蜜:“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止痛也”。因此处暑食用蜂蜜具有养阴润燥,润肺补虚的养生功效。

3增咸减辛,以养脾胃

处暑节气饮食宜增咸减辛,以养脾胃。多食咸味食物,如荸荠、沙葛、粉葛等,少食辛味食物,如姜、葱、蒜、韭菜、茴香等。

运动——祛除湿热、收敛气机

1祛除湿热

处暑可适当选择慢跑、爬山、散步、太极拳等运动,可以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排泄多余的水分,达到清热除湿的目的。

2收敛气机

秋季体内的阴阳、气血亦应随之产生“收”的改变,故运动量不可过大,避免造成大汗淋漓而不利于秋季气机的收敛。

按摩/艾灸 调节气血

夏秋之交,人体已由“春夏养阳”到“秋冬养阴”的转换,此时人体的气血混乱,需要调节。

通过按摩、艾灸刺激人体的经穴,可使经络中的气血循行加快,从而加强对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的营养,补充人体阳气,以达到防病抗病的目的。

此时按摩、艾灸可以取穴:风池穴、委中穴、足三里穴、涌泉穴。

1、风池穴—祛除湿热、壮阳益气

风池名意指有经气血在此化为阳热风气。本穴物质为脑空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外部之热,水湿之气胀散并化为阳热风气输散于头颈各部。

故按摩、艾灸有通经活络,祛除体湿之功效。

取穴:位于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2、委中穴—舒经活络、调节气血

委中穴,又名郄中,是针灸四大要穴之一。中,指穴内气血所在为天人地三部的中部也。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膝下部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为吸热后的上行之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故按摩、艾灸此穴有舒经活络、调节气血的功效。

取穴:位于人体的腘横纹中点,左右腿各一。

3、足三里穴—生发胃气、燥化脾湿。

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足三里燥化脾湿,生发胃气,三阴交在肝、脾、肾三者经脉交汇处,经常按揉此穴对肝、脾、肾有保健作用。

取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左右腿各一。

4、涌泉穴—温阳益气,通络活血

《灵枢经‧本输》:“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本穴为肾经经脉的第一穴,它联通肾经的体内体表经脉,肾经体内经脉中的高温高压的水液由此外涌而出体表,为急救要穴。

故按摩该穴可温阳益气,通络活血。

取穴:在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左右腿各一穴。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上一篇 2022年8月25日 15:25
下一篇 2022年8月25日 15:26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