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出生人口的进一步降低,不少地方都开始发钱鼓励大家生孩子。
四川省攀枝花:对按政策生育二、三孩的攀枝花户籍家庭,每月每孩发放500元育儿补贴金,直至孩子3岁。
甘肃省临泽县:所有在该县公立医疗机构生育一孩、二孩、三孩的临泽户籍常住产妇一次性分别给予2000元、3000元、5000元的生育津贴。
江苏省海安市:子女没有到18岁的二胎、三胎家庭每平米给予一定的购房优惠,二胎是每平米200元,三胎是每平米400元。
但作用并不大。
事实上,工业化社会与生娃是根本对立的。工业化程度越高,人类越不乐意生孩子,这是全球所有国家都躲不过的魔咒,这也是人类趋利避害的本性。
在农业化社会,人们是以村落为单位聚居的。妇女生了孩子,立刻有无数的同村妇女前来搭手。一个成年人同时看四五个孩子是一种常态。等孩子稍微大了一点,断奶了,会跑了,孩子的主要照顾者就不是父母了,而是同村落的大孩子。
小孩子跟着大孩子,大孩子照顾小孩子。祖祖辈辈,人类就是这样繁衍的。
但在工业社会,人都成了原子化的个体。传统育儿模式不再适应疯狂内卷的工业社会,生孩子则完全成了负收益。
也正因此,无论欧美日韩如何用福利刺激生育,生育率也始终上不去。
所以,如果只流于表面,而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无法提高生育率。没人愿意做亏本生意,这是人趋利避害的基因所决定。
在我看来,解决办法是很直观的,总结起来就八个字:退耕还林,让利于民。
汉武帝时期,武帝时连年征伐,苛捐杂税愈加繁重,人头税水涨船高,从7岁开始收降低到3岁,儿童需缴纳的钱币从20涨至23,涨的3钱,用以“补车骑马”。
于是民不聊生,许多百姓生了孩子,不得不将之杀死,以免交人头税,因为实在交不起,除非卖了妻儿。
连年征战,百姓杀子,加之公私皆盛畜奴,内多怨女,外多旷夫,种种因素交错叠加,这样一来,西汉一度人口锐减,导致劳动力严重匮乏。
后来贡禹指出这个问题,主张放奴婢,罢娼乐,修节俭,减赋税。汉朝人口才恢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