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国际大赛折戟,“如果XX能来”“XX不配进国家队”的声音响彻各大论坛,这时就有了建队的想法。如果我模仿游戏里剔除伤病与疲劳,从球员的真空实力出发,会组建出怎样一支球队?
为了节省工作量,也为了能准确地给予每个球员公正的评价,我们首先得确认有哪些球员“应该进国家队”或拥有“国家队候选”的实力。
所以我大概罗列以下标准,满足任意一条即可:
1.在巴黎奥运周期内入选过国家队并出场的球员默认为拥有“国家队”实力
2.在top30海外职业联赛效力的球员由于竞技环境足够高,则默认为拥有“国家队”的实力
3.在国内联赛打出同位置顶级数据的球员,结合过去履历判断是否拥有“国家队”实力
除此之外,我还另外规定一条选人原则:在赛季末确定退役或与因年龄偏大与巴黎奥运周期不符的球员不会考虑(如:赛季末宣布退役的郑准、 年满34岁的易建联、35岁的韩德君)
现在我们来看看到底有多少球员能符合以上标准。
后卫:郭艾伦 赵继伟 姜伟泽 徐杰 高诗岩 胡明轩 原帅 赵睿 孙铭徽 吴前
前锋:周鹏 朱旭航 翟小川 张镇麟 顾全 贺希宁 曾凡博 朱旭航 可兰白克
内线:周琦 沈梓捷 刘传兴 付豪 范子铭 王哲林 胡金秋
就,这些了吗?
好像是的。
那么在建队开始之前,我还想说明一些评判标准,以免在个别球员身上产生纠结。
1.在国内联赛同档次的球员中, 拥有FIBA经验或在FIBA证明过自己的球员将获得优先级
履历更好的球员总是更容易被信任。中国球员想将联赛的高水平表现转化到国际赛场真的很难,得到FIBA的检验就意味着档次上的提升
在主攻能力馈乏的球队中,对于三分射手的需求就是要比攻防均衡的3D大, 高水平投篮能力往往会有更大的意义。
按照杜锋接手以来大量使用的四外一内思路,大概率搭配出来一套由外线主攻手、配角射手、中锋的阵容, 那么主攻手十中锋这对挡拆组合就决定了进攻下限。
作为国内最好的主攻手,毫无疑问,首发位置给郭艾伦。作为攻框型后卫,在抗下大量球权后能在篮下打出不错的产量。面对蹲坑防守时有一手后仰跳投和急停中距离作为回应, 完美适配大部分洲际赛事 。不足之处是面对绕防时的三分准星低迷, 以及在对抗水平更高的欧美局当中,失去天赋优势后篮下终结效率会受到影响
另一个位置给到孙铭徽——其实也毫无疑问, 毕竟国内能称得上主攻手的球员都不多,如果质量不够那就拿数量来凑。与郭文伦相比,孙铭徽挡拆后更倾向于出球寻找中锋配合,传控贡献经常高于自主进攻。受限于自身体型,篮下产量难以提高。在高水平对局中进攻水准反而相差不大。
那么同样是组织型控卫,我为什么没有选赵继伟?
这介绍选人规则时提到,国内球员想要将联赛水平转化到FIBA难度极大。继伟在国内能交出同位置顶级的防守和传控表现,是有赖于联赛水平的。到了FIBA能换防的球员不够多,防守端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而且没有主攻能力作为背书,无法改变防守阵型,所谓的传控能力的价值就只剩下运球过半场。徐师傅高诗岩等球员也是同样道理。
如果矮个子后卫的进攻价值只剩下投定点三分,那我为什么不干脆选一个更好的射手呢?
所以,我会选上在亚洲杯证明过自己的姜伟泽。注意这不是后验概率,小姜本来就是国内最好的几个射手之一。当初对吴前的期待,也逐渐转移到他的身上。
除此之外,为了提升后场对位能力,选赵睿再合适不过,大部分工作是领防箭头与定点三分,偶尔打几个持球回合 ,在对抗不高的比赛他的攻框很香。
锋线上搭配是顾全和周鹏。顾令全是CBA最好的射手之一,兼具产效而且亚洲杯的表现足够高光。周队是国内DPOY级别的防守大闸,常年在护筐上有稳定贡献,同时周队也是合格的空间点。
其实这两个锋线有互补意味:方面,顾全 的三分产量足够多, 能弥补周队作为第四空间点产量不高的事实;一方面, 周队的协防能力很强,也能弥补顾全横移和护框的缺陷。
一个超级射手一个内线大闸。
深圳赢麻了。
我还会选上朱旭航——可能是一个相对冷门的球员,他的三分产量在大前锋处于独一档的位置——甚至比大部分后卫都高。即使他的防守不能算好,但这种级别的射手对进攻乏力的球队意义很大。
中锋的位置我会给周琦和沈梓捷。这是两个风格接近的球员——纯终结型打法,通过挡拆接球、内线要位在篮下打出产量。防守同样都是护框大神,体型大到随时有爆板的场面出现。
最后,我会选择张镇麟、曾凡博、大王补齐十二人大名单。两个留洋球员兼具体型和运动能力,颇具3D雏形;大王是国家队常客,防守问题和低位价值都很明显。
这样,我们得到了一套全新的阵容。
首发球员:孙铭徽 郭艾伦 顾全 周鹏 周琦
常规轮换:姜伟泽 朱旭航 沈梓捷
深层轮换:赵睿 王哲林
饮水机:张镇麟 曾凡博
最后的最后,如果你有耐心看到这里,基本也能感受到我在搭配阵容中对空间感的执着。其实这是从输给黎巴嫩那场比赛得到的——如果连曾经的篮球荒漠黎巴嫩都给阿拉基配上5out阵容,那我们为什么不能给艾伦和周琦配上真正意义上的四射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