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立秋不是秋,秋在处暑后。”
处暑意为“出暑”,告别夏的酷热,迎来秋的凉爽,气温正由炎热向寒冷过渡。
《黄帝内经》说:“阳气尽则卧,阴气飞则寐。”
此时,阳气耗尽阴气滋生,人体对冷热转变会感到不适应,疾病也极易入侵,最需要调养好身体。
因此,处暑时节的养生应当从防暑过渡到防燥。记好这些规矩,顺应时节,愿你平安出暑,安稳入秋!
1
牢记“三不做”
1、不露小腹
大家都明白寒从脚下来的道理,却很少注意到肚脐也容易受凉。
尤其是处暑过后,气温下降,肚脐由于表皮最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更容易受到寒气的入侵。
如果长期不注意腹部的保暖,就会出现上热下寒的情况,从而诱发腹泻、腹痛等症状。
此时,要避免穿着露出腹部的上衣,可以在入睡前将碾碎的花椒和桂圆敷在肚脐处,缓解受凉的症状。
2、不过早添衣
民间素来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之说。
处暑正值初秋,从秋天到到冬天,气温逐步下降,身体也需要逐步地适应气候的变化,来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
因此,要根据气候的变化,适当地冻一冻,慢慢地增添衣物。但是秋冻也要适度,不能因为受寒而伤了身体。
对于不适合秋冻的心脑血管病、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则应该注意及时保暖,适当添衣。
3、不过早运动
处暑后,进行时适当的锻炼必不可少,但需要注意的是,秋日早晚温差大,湿气重。
为避免沾上湿气,运动一定要掌握节点,晨跑的时间需要推后,晚上做运动也要提早。
秋日当以收敛为主,可以做温和的运动,如慢跑、散步等。
2
处暑食补
1、秋葵
入秋后,正是吃秋葵的好时节,处暑吃秋葵,可以强肾补虚,增强身体的耐力。
秋葵被称为“蔬菜之王”,不仅脆嫩多汁,还富含丰富的铁、钙、锌和维生素。
特别是秋葵中所含的秋葵黏多糖,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非常适合在夏秋交际时食用。
此外,秋葵是天然的“胃保护剂”,对于胃不好的人来说,常吃大有裨益。
2、蜂蜜
据《本草纲目》中记载:”蜂蜜,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止痛也。”
蜂蜜有养阴润燥、润肠通便、养颜的功效,被称为“百花之精”。
处暑时节,易发“秋燥”,人容易出现皮肤干燥,喉咙干燥的情况,喝蜂蜜水可以缓解秋燥,滋阴清火。
此外,睡前喝一杯蜂蜜水,可以改善睡眠,帮助入睡。
3、山药
山药性甘平,是一种药食同源的食材,具有补肺益肾负的功效,处暑后的天气燥热,吃山药可以预防早热伤肺。
同时,山药也有调脾胃、厚肠胃的功效。
对于在长夏中消瘦的人来说,此时食用山药可以帮助脾胃功能的恢复,也能起到滋养身体,强健体魄的作用。
3
处暑养生三秘诀
1、补气祛湿
《时病论》中讲:“湿土之令,始于大暑,终于白露”。
处暑至,暑气虽然将尽,但湿气依旧在,不少人会出现腹部饱胀不舒、头重腿沉的情况。
此时,需要排出夏日积攒的湿毒,饮食上要补气祛湿,可以吃一些利于消化的平补之物,如红薯、南瓜、小米等。
平时的生活环境也需要除湿,阳光充足的时候,可以多开窗通风,勤晒衣被。
另外,适当运动让身体微微出汗,也可以增强新陈代谢,促进脾的功能,帮助排湿。
2、怡养情志
处暑过后,秋意也逐渐变浓,万物开始盛极转衰,大自然出现一片萧索的景象。
人们很容易产生悲秋的情绪,心神不宁,不利身体健康。
因此,处暑时节要安静性情,收敛心神,切忌情绪大起大落。
平时可以通过培养兴趣爱好来怡养情志,听听音乐,舒缓情绪,练练书法,让心平静。
3、穴位养生
①拍打云门-中府:升清降浊养肺气
拍打云门和中府穴,可以疏通心肺经脉,化掉脾胃的湿气。
同时,也能让体内的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拍打完后,身体和皮肤也会变得更加清爽。
拍打的方法是,把手握成空心拳,左右手分别拍打云门和中府穴,各16次。
②搓揉迎香穴:湿润鼻腔防燥气
迎香穴,正如其名,是使人“闻香逐臭”的。
搓揉迎香穴,可以湿润人的鼻腔,减少鼻塞,在燥邪盛行之际,保持鼻腔的湿润,可以防止病邪入侵。
搓揉的手法也很简单,每天用食指在迎香穴上快速搓热即可。
处暑已至,出伏在即。
但一场场山火和洪灾,让原本平安出暑之时,成为了多事之秋。
熊熊烈火,烧掉的是生养我们的土地 ;高温热浪,炙烤的是每一位救灾的英雄;暴雨洪灾,浇灭的是秋收的喜悦。
世事无常,但时间不会止步,要相信,我们正在走出这炎炎夏日。
今日处暑,愿秋风送去凉爽,愿秋雨化解疾苦,愿你养好身体,平安出暑,安度秋日。
也愿川渝的山火早日扑灭,高温热浪不再肆虐,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点亮【在看】,转发分享给身边的亲朋好友,让我们在明净初秋的里,将美好的祝愿传递下去,祝福大家处暑安康,自在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