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
在当时,二战刚刚过去不久,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展开了为期数十年的“冷战”。
双方从军事、工业、经济、国际关系等方方面面展开了激烈的较量。
整个地球都像是一个装满炸药的火药桶,只需要一根导火索,就可以将其迅速引爆。
然而,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1962年,在东亚地区,发生了一场规模较为激烈的战争。
那便是对印自卫反击战。
在中国的藏南地区附近,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彼此之间大打出手,场面十分激烈。
不过,虽然当时两国之间的经济和发展水平大致相同,但是在战场上,很快就呈现出了一边倒的情况。
凭借着解放军顽强的作战意志以及高超的战斗力,很快就将印军击溃,并将其防御阵线一直推进到了距离新德里只有200公里的地区。
这也让印度政府吓得连忙投降,承诺再也不敢前来侵犯我国的边境。
而这场战役,也在此让全世界各国看到了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有多么强悍、保护国家领土的意志有多么的坚定。
不过,虽然中国的胜利是预料中的必然,可是,作为世界格局的“奠基者”,一直都将战阵当做“机遇”的美国和苏联,为何没有从中“横插一脚”呢?
这并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他们不敢!
图片来自网络
国际形势的变化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投降。
至此,轴心国集团当中的最后一个法西斯势力倒台,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结束。
眼看战争终将要离去,西方各国之间又开始陷入新一轮的“勾心斗角”。
早在德国投降以后,美苏两国就已经开始在欧洲地区进行利益争夺了。
他们将德国分裂为“西德”和“东德”,还在柏林设置了“柏林墙”,将这座欧洲极为重要的城市一分为二,分别揽到了自己的控制之下。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实际掌控者)丘吉尔,在美国的富尔顿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正式给接下来长达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拉开了序幕。
冷战形势
于是,全球的国际形式也在这时开始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而在亚洲地区,随着赶走了日本战败以后,许多国家也迎来了新一轮的革命与“重生”。
在中国,日本投降不久之后爆发了解放战争。
靠着毛主席和党中央的领导,中国人民打跑了蒋介石等一众反动派,建立起了新中国,取得了革命的成功。
而在印度地区,由于英国在二战以后国力大为受损,早已经没有了“日不落帝国”的统治力,所以印度也开始找准机会,在全国各地举行起义和民族独立运动,最终取得了成功,让国家重新独立了起来。
印度士兵
按理说,同样是赶跑了外来的侵略者,并且还依靠着自身的革命与奋斗建立起来了一个新的国家,中印两国之间,应该“惺惺相惜”,携手共进,一同来维护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才对。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独立成功以后,印度竟然开始变得狂妄嚣张了起来。
不但以受害者的身份,将曾经英国欺负在他们身上的那套侵略主义学了起来,将其发展成为“沙文主义”,还将目标盯在了邻居中国身上。
图片来自网络
尼赫鲁的抉择
之所以印度会选择与中国之间发生摩擦,离不开一个人的影响。
那就是印度的“开国总理”——尼赫鲁。
在年少时期,尼赫鲁曾经在剑桥大学学习法律专业,这对于他研究印度的国家形式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在一次偶然的宴会上,尼赫鲁遇到了印度的民族斗士甘地。
甘地的反英斗争思想,深深地感染了这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于是,尼赫鲁从那时起决心抛下法律文件,踏上从政的道路。
尼赫鲁
后来,尼赫鲁游历欧洲,多次前往苏联,在那里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对尼赫鲁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再加上当时英国在印度所推行的“白人至上”政策,让尼赫鲁对西方资本主义十分厌恶。
于是,在之后的政治生涯中,他选择了向共产主义的道路上倾斜。
既然是亲近共产主义阵营,那么就应该和中国更加亲密才对。
在一开始,尼赫鲁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1947年3月,在印度境内的民族独立运动越演越烈,顶不住压力的英国政府,连忙颁布了《蒙巴顿法案》,宣布印度和巴基斯坦从此以后成为了两个独立的自治地区。
印度也终于在经历了将近200年的殖民时代以后,成功走向了独立。
而尼赫鲁也成为了印度的“开国总理”。
尼赫鲁
在掌握国家大权以后,尼赫鲁刚开始的选择还是极为正确地。
“我们要和中国绑定在一起,这样才能安稳地发展下去。”
成为总理之后,尼赫鲁立刻在国内“照猫画虎”地开始搞起了中国的“土地改革”政策。
并且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尼赫鲁立刻就选择了和中国建交,并且还专门带领外交使团,来到中国进行访问。
1953年12月,当周总理接见印度代表团的时候,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一尊重国家领土主权和自治权、开放包容的国际关系法则已经发布,立刻引来了诸多国家的支持和赞同。
这些国家,无一不是曾经遭受过列强欺压,受到过外来民族压迫的国家。
其中,反应最为强烈的就要数尼赫鲁了。
到了第二年的6月,当周总理率领使团访问印度时,尼赫鲁更是欣喜地拉着周总理,共同发表了这个国际关系的指导原则。
1955年,在印尼召开的“万隆会议”,尼赫鲁也是极力地为周总理所提出的和平主张进行站台。
这样看来,尼赫鲁似乎对中印两国之间的和平发展抱有强烈的支持。
然而,政治家的心思又岂是常人可以猜到的。
周总理和尼赫鲁
印度的惨败
五十年代末期,由于印度国内的极端民族主义抬头,政局开始不稳定,尼赫鲁的声望受到了一定影响。
为了转移民众的注意力,巩固自己在国内的政治地位,尼赫鲁开始向中印交界附近的一处“特殊地区”打起了主意。
那便是“藏南地区”。
1962年,在多次派兵袭扰我国边境以后,10月2日,尼赫鲁开始公然声称:“要以军事力量来对付中国。”
随后派遣军队强行越过“麦克马洪线”,对我国领土进行了侵犯。
张国华
看到敌人如此明目张胆的挑衅,中央立刻下令,派遣张国华将军,率领部队前去对敌人发动反击。
对印自卫反击战正式爆发了。
之所以印度敢如此对中国进行挑衅,除了尼赫鲁想要转移内部矛盾以外,原因大致有两个:
第一点,当时中国与苏联之间的关系开始恶化,这让印度产生了代替中国成为东亚第一强国的野心。
第二点,当时中国刚刚经历了三次裁军计划,部队里新兵居多,而反观印度,部队里大多都是参加过独立运动甚至二战的老兵。
这让他们误以为自己的战斗力可以轻松赢过解放军。
结果,等到真打起来以后,印度才开始为自己的狂妄而付出了代价。
中印两军对峙
由于印军在行军的部署上“头重脚轻”,所以导致战线拉得很长,两侧的防守十分薄弱。
于是,在经过一番研究之后,军委战略小组和前线指挥部采取了“两翼开刀、重点击破、迂回包抄”的策略。
集中兵力攻打印军两侧的薄弱点,之后又分兵对印军进行合围,随后向其主力发动猛攻。
就这样,在不到十天的时间里,就将印度的主力部队“第七旅”全部消灭,其他的三支部队,也被解放军给打散。
这一仗,一下子让印度国内傻了眼。
印度士兵
本以为自己占据优势,可刚一遭遇就让对手打了个落花流水,这种战果所有人都没法接受。
于是,尼赫鲁想让国内矛盾转移的计划落空,反而再次激起了民愤。
眼看如果这个时候让军队撤退,那自己在国内的地位就将大打折扣,甚至还有可能“跌落神坛”。
尼赫鲁马上又采取国防部长梅农的建议,再度派遣援兵,前往藏南地区与解放军作战。
结果,这次的战役与上次如出一辙,在三轮反扑都被解放军给顶住以后,印军立刻失去了气势,随后,解放军兵分东、中、西三路,对敌人发动了全线反攻。
在短短的一周之内,就消灭了击毙、俘虏了8700多名敌人,并将敌人的防御阵线,推进到了距离新德里仅仅只有200公里的地带。
尼赫鲁访问军队
眼看再打下去,甚至连首都都可能不保,尼赫鲁只好连忙向中国投降,接受了这份早该接受的“和平协议”。
输掉了这场战争,也让尼赫鲁的声望断崖式下跌。
虽然在第一时间将锅甩给了梅农,让这个倒霉的国防部长“失了业”,但是尼赫鲁的政治地位仍然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两年之后,尼赫鲁就在一阵忧郁之中离开了人世。
胜利的解放军
美苏的态度
在冷战时期,爆发了这么一场战役,美苏两国为何一点反应都没有?
其实,在开战之前,美国和苏联都曾表明过态度。
让人惊讶的是,这两个分别代表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死对头,竟然会破天荒地选择了站在同一个位置。
那就是对印度的支持。
之所以美苏都会选择支持印度,原因也都十分简单,那就是想要拉拢这个人口规模和领土面积都十分庞大的大国。
图片来自网络
而中国,由于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都秉承着独立自强的信念,自然不会选择站在任何一方,所以美苏也有一定的自知之明。
在战争前期,美国曾经公开喊道,如果中印两国开战,那么自己就将调派驻扎在太平洋的舰队过去帮其助威。
除此之外,还可以为印度军队提供武器来对抗中国。
看到美国采取了行动,苏联立刻跟上,他们向印度保证,只要不倒向西方国家,武器装备要多少有多少。
也正是得到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支持,才让印度更加猖狂,让他们误以为自己有了和中国对抗的实力,结果导致了惨败。
图片来自网络
而美苏两国,在看到解放军如同秋风扫落叶将印军打败以后,脸上像是被狠狠打了一巴掌,再也不敢说什么大话了。
我国向来都是以和平相处的原则,来处理国际关系。
遇到矛盾,只要是能够协商解决,就不会去动用武力。但是,如果敌人挑衅到我国的原则和底线,那么就会让其得到相应的代价,这也将是十分惨痛的,就算对方实力再强也难以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