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2月10日,邓小平在上海视察期间,曾有一位年轻人怀着崇敬的心情对他说:“您在我们年轻人心目中是最德高望重的。”邓小平微微一笑,说:“这不好说吧!有一点贡献,做了一点事。但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来不及做,也做不完。”
邓小平所说的“没有做完,也来不及做完”指的便是台湾问题和祖国统一大业。
毛主席、邓小平
其实早在1975年,蒋介石曾秘密邀请毛主席访台,不过由于当时主席的身体不是太好,便让邓小平替自己去台湾。
众所周知蒋介石一贯与我党不合,那么他为何会邀请毛主席访台呢?最终邓小平有没有代替毛主席访问台湾呢?
蒋介石派人和谈,最终结果如何?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和蒋介石再也没有见过面,但这不等于两人之间再没有任何接触。只不过,他们之间的接触是以特殊方式进行的……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派出第七舰队向台湾海峡前进。6月27日,杜鲁门以“占领台湾将直接危及太平洋地区安全”为由,公开抛出了“台湾地位未定”论。
当时蒋介石的内心是非常复杂和矛盾的,一方面,以他现有的兵力是不可能守得住台湾的,因此他很希望美国第七舰队能够长期停留在台湾海峡;另一方面,蒋介石能看出美国人有分裂中国的企图,而杜鲁门所提出的“台湾地位未定”论也只是这个阴谋的一部分。
因此,在美国人抛出“台湾地区未定”论之前和蒋介石商讨这件事的时候,他并没有同意,而是决定即使第七舰队撤离台湾,他也要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
蒋介石
6月28日,国民党“外长”叶公超在蒋介石的授权下发布声明:“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是各国公认的事实,国民党接受美国防务计划,但不影响国民党维护中国领土完成的立场!”
蒋介石特意在声明中表示:“台湾属于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对台湾拥有主权”。当毛主席看到国民党这一说明后,不仅感叹道:“蒋介石还有一点良心,他不想成为千古罪人!”
上世纪50年代末,在台湾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情况:台湾有些人,甚至包括国民党内部的一些人,打出了民主选举的旗号,要竞选“总统”。后来才知道,原来这一切都是美国人搞的鬼。
美国人见蒋介石对他们搞“两个中国”不配合,便打算将蒋介石换掉,换一个更听话的人来当“总统”。在美国人的推动下,台湾政坛上出现了推举“总统”候选人的活动。
有人推选陈诚,也有人推选胡适。众所周知胡适是亲美派,但由于他是一个文人,没有政治经验,被选为“总统”的可能性很小,因此美国人打算全力支持陈诚,将他推到“总统”的位置上。
美国人支持陈诚竞选,其目的就是为了让陈诚当选后,在政治上实现一种过渡,将蒋介石放弃权力,他们也能因此让陈诚搞“两个中国”了。蒋介石很清楚美国人的阴谋,他表面上同意搞民主竞选,实则从不打算放弃“总统”的权力。
毛主席
就在台湾国民党推选“总统”的时候,身处大陆的毛主席表示了自己的态度:“在台湾,还是蒋介石当‘总统’比较好!”这句话是毛主席在接见一位外宾时说的,他的原话是这样的:
“台湾是蒋介石当总统好,还是胡适、陈诚好?我看还是蒋介石好。但凡在国际活动场合,有他我们不去。至于当总统还是他好……”
毛主席特意在外宾面前说这样的话,而这些话也确实在国际上造成很大的影响。后来蒋介石能够在“总统选举”中获胜,再次当上国民党的“总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毛主席说的这句话。
上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国共双方都努力寻找能够实现沟通的中间人。
1956年春,在周恩来的安排下,章士钊带着中共中央给蒋介石的信来到香港。在这里他会见了国民党驻香港负责文宣工作、主持《香港时报》的许孝炎先生。
许孝炎知道此时事关重大,当即从香港飞往台湾,亲手将中央的信交到蒋介石的手中,并将自己和章士钊会谈的情况向蒋介石作了汇报。蒋介石听后没有说话,而是反复看了好几遍信件,许孝炎见状只好默默退出。
经过一年慎重的考虑,蒋介石于1957年初突然召许孝炎回台湾,并和他进行了长时间的密谈。蒋介石说:“对中共发动的和平统一攻势,我决定派人到北平去一趟,了解一下他们的真实想法。不知道你有没有推荐的人选?”
许孝炎想了想,说出三个人的名字。蒋介石反复权衡后,在三人中挑选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熟悉的宋宜山,让他去北平打听虚实。宋宜山是蒋介石的学生,曾担任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对蒋介石来说是一个比较可靠的人选。
最重要的是宋宜山的胞弟宋希濂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曾在解放战争中被我军俘虏,后被关押在战犯管理所改造。而蒋介石派宋宜山去大陆,则可以用探亲的名义。
1957年4月,宋宜山从台湾飞到香港,后来经广州乘坐火车来到北京。周恩来得知这一消息后,当即在北京东兴楼饭店会见了宋宜山。宋宜山一见到周恩来就上前握手,然后说:“我此次来北京是奉了蒋校长的命令,为的就是了解中共关于和谈的意向。”
周恩来听后笑了笑,意味深长地说:“我们都是一家人嘛!抗日战争胜利后,我们曾在重庆谈判,当时蒋先生就说大革命时代,国共两党的同志曾在一个炉子上吃饭,一个屋里开会,希望我们还会在一起合作!”
周恩来的话令宋宜山如沐春风,而他之前对我党的种种疑虑也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没过多久,在周恩来的安排下,中共中央统战部的部长李维汉出面和宋宜山商谈。
李维汉向宋宜山提出了我党关于合作的四项具体条件:
第一、两党可以通过对等谈判,实现和平统一;
第二、台湾可以作为中央政府统筹下的自治区,享有高度自治;
第三、台湾地区的政权仍归蒋介石所有,我党不会派人参与,而国民党则可以派人到北京参与中央政权的领导;
第四、美国军事力量需要立即撤离台湾海峡。
宋宜山回到香港后,当即写了一篇1万多字的报告交给蒋介石。本以为此次和谈必能成功,谁曾想宋宜山在报告中写了大量对大陆成就的赞美之词,这也令蒋介石很不高兴。再加上当时一些事情的发生,蒋介石认为国共谈判的时机并不成熟,因此中止了进一步接触,这也是比较遗憾的一件事。
毛主席致力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蒋介石却顽固拒绝
1958年,国际局势越来越紧张,美国对台湾的干涉也进一步升级。为了打击“台独”势力,也为了给蒋介石警告,毛主席于1958年毅然决定大规模炮击金门。炮击金门不仅打击了美国的嚣张气焰,还将台湾问题保持在一个国家内部问题的范围之中。
毛主席为了争取蒋介石在祖国统一问题上与共产党合作,他又放宽了对蒋政策,并通过一直致力于祖国和平与统一的曹聚仁先生,让他向蒋介石传达我党的意见。
曹聚仁
1958年10月13日,毛主席接见曹聚仁,陪同的有周恩来、李济深、程潜等人。在接见过程中,毛主席对曹聚仁和在场的原国民党高官、民主人士公开谈中共方面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案,表示:
“只要蒋介石不和美国搞在一起,台湾还归蒋介石管;台湾人民还可以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生活……”
接见结束后,曹聚仁将毛主席和他谈话的情况,以及毛主席代表中央提出的和平统一祖国方案,都一一汇报给蒋介石。但非常可惜的是蒋介石对此仍置之不理,采取拒绝的态度。
12月14日,周恩来接见杜聿明、王耀武等原国民党高级将领。他根据毛主席再次放宽了的对蒋介石的政策提出:“你们要利用自己的影响,做做台湾方面的工作,争取早日和平统一。”
紧接着,杜聿明等人通过各种渠道给台湾国民党军政要员写信,说大陆希望能够通过和平谈判,实现祖国统一。然而当蒋介石看到这些信件后,除了大骂杜聿明等人外,再没有其他表示。
1960年,美国再次采取一系列的举动,想要分裂中国。5月22日,毛主席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在会上,他提出:“台湾宁可放在蒋氏父子的手里,也不能落在美国人的手中!对蒋介石我们可以等待,解放台湾的任务也不一定要在我们这一代完成,还可以交给下一代去做。”
在这一方针下,周恩来提出了更为宽松的对台政策:
第一、台湾回归祖国后,除了外交必须统一交于中央外,其他所有军挣大权、人事安排都归蒋介石;
第二、台湾所有军政以及建设经费不足的,都由中央支付;
第三、台湾的社会改革不着急,等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介石同意后再进行;
第四、互相约定不派特务,不作破坏对方团结的事情。
当曹聚仁将这四点意见传达给蒋介石的时候,蒋介石仍没有表态。
1965年,毛主席再次重申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案,认清在国共两党中都能说得上话的曹聚仁先生和蒋介石联系。中央还特意给蒋介石写了信函,以表示自己的诚意。
这封信经毛主席批准后,他还专门在信中附上一首亲笔写给蒋介石的《临江仙》的词,表达了毛主席为祖国统一大业的宽广胸怀和争取蒋介石在这一问题上合作的一片热忱之心。
7月20日,曹聚仁带着这封信来到台湾,并在日月潭见到了蒋介石。紧接着曹聚仁将这封信交给蒋介石,并说明中共对和平统一的诚意。蒋介石看后十分感动,当即和曹聚仁在日月潭进行会谈,并达成六项初步协议:
第一、蒋介石率旧部回大陆,蒋介石仍担任国民党总裁,庐山作为他的居住区;
第二、蒋经国担任台湾省长,除了军事和外交权交给中央外,台湾其他事务都有蒋经国管理;
第三、台湾不得再接受美国的军事援助;
第四、国民党海军和空军归中央指挥,但国民党陆军则编为4个师,继续归国民党指挥;
第五、金门和厦门合并为一个自由市,市长由国民党提名,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
第六、国民党在台湾的现任一切官员,官阶和待遇都不变,台湾人民的生活水平只能提高,不能降低。
当时这六条协议已经谈妥,而且都写成文字,就等蒋介石在上面签字了。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第二天蒋介石却突然反悔,不肯在协议上签字,这六条协议也就泡汤了……尽管蒋介石屡次拒绝,但毛主席仍致力于争取蒋介石同意和平统一祖国,这种努力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而蒋介石也一直采取拒绝的态度。
毛主席让邓小平替自己访问台湾,最终结果如何?
晚年,蒋介石经常想起他在大陆的日子,想到与大陆沟通的问题。
1972年2月21日,毛主席在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时候,竟然称呼蒋介石为“老朋友”,并对尼克松说:“其实,我们和他的交情比你们长得多。”
当这句话被台湾的蒋介石知道后,他沉默了很久,也思考了很久。
1975年春节后,蒋介石秘密找来国民党原来陈立夫,说:“你通过在香港的秘密渠道,向中共方面表示,就说我想邀请毛泽东来台湾访问。”
毛主席收到这个消息后十分高兴,但非常可惜的是此时他的身体不是太好,而周恩来也重病在身,他们两个都不能亲自到台湾访问。就在这个时候,毛主席想到了邓小平,他交代道:“你可以代表我去台湾,两岸可以以此为契机,尽快实现‘三通’。”
陈立夫得知毛主席准备派邓小平来台湾的消息后,十分高兴。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正当陈立夫积极努力寻求和大陆沟通机会的时候,蒋介石却因病于1975年4月5日去世,海峡两岸的沟通再次中断了。
1978年1月7日,邓小平会见了美国国会议员团,在谈到台湾问题的时候,他打着手势说:“解决台湾问题就是两只手,两种方式都不能排除。力争用右手争取和平的方式,用瘦瘦大概要力大一点,实在不行的话再用左手,也就是军事手段。我们在这方面不可能有什么灵活性,要说灵活性的话,那就是我们可以等。”
1979年12月6日,在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时候,他清楚地表述出:“我们提出了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要从现实情况出发……”
进入20世纪80年年代,台湾问题的解决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 不久后,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强调:
“台湾归回祖国、祖国统一的实现,归根到底还是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给搞好……”
邓小平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和台湾方面建立沟通的渠道,他想到了自己的老同学蒋经国。1978年5月,蒋经国当选为第六任“总统”,成为台湾当局最高领导人。
邓小平和蒋经国是老同学,1926年,22岁的邓小平和16岁的蒋经国来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这里,两人来往密切,建立了深厚的同学情谊,他们自苏联一别便再也没有见过面,但两人都很惦念在莫斯科的这一年同学情。
邓小平第一次给蒋经国带话是在1980年5月14日,这天上午,他会见了日本国策研究会代表常人理事,他说:
“我和蒋经国先生都是70多岁的人了,在我们这一代解决这个问题,历史会给我们讲些好话,为后代做点好事。他有什么想法,你们可以私下和他谈谈,把他们的意见告诉我们。双方沟通后,寻求一个合理的方式,能够尽快实现统一。”
蒋经国
9月9日,邓小平又让国民党元老陈济棠的儿子陈树柏给蒋纬国带话:“你去台湾可以和蒋纬国说说,我们欢迎台湾的人多回来看看。如果我们这一代不解决的话,下一代解决这个问题就会更加困难,那个时候出现什么情况都会很难讲。”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构想也逐渐成型。也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而这一提法也是由邓小平在晚年率先提出的。
邓小平在提出“一个国家,不同制度”的设想后,他的思想也在不断深化和发展。
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在北京会见了来自美国乔治城大学的学者们。在谈话过程中,邓小平说:
“世界上有很多争端,但终归是要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出路。我这么多年一直在想,要找一个什么办法,能不用战争手段而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统一后,台湾仍可以搞它的资本主义,我们大陆则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香港问题也是如此。香港和台湾还有很多不同,香港是自由港。世界上的许多争端都用这种办法解决,我个人认为是可取的!”
这是邓小平第一次对外使用“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提法,从“一个中国,不同制度”到“一个中国,两种制度”,这在提法上更加准确和科学,而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思想也在概念上更加规范化。
在全国人大召开后一个月,邓小平在会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和香港知名人士钟士元等人时,更加具体解释和阐述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1984年是邓小平人生的第80个年头,他提出“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正是他对祖国、对历史的一种交代。
1987年是国共关系实现突破的一年。3月,台湾“行政院长”俞国华在“立法院”答复质询时首次公开表示:“‘三不政策’是消极的,只是临时措施。”
与此同时,两岸沟通也有了新的发展,邓小平多次强调:“港澳问题的解决不可能对台湾没有影响,没有理由不用‘一国两制’的方式来解决台湾问题。‘一个中国’是基础,是民族愿望,既然是民族愿望的话,那么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就这样,在和平统一潮流的推动下,蒋经国决定实行开明的政策。1987年7月15日,台湾当局宣布从今年起,台湾本岛以及澎湖地区解除戒严令。7月16日,台湾当局宣布,允许台湾民众以香港作为外出旅游观光的首站。
10月14日,蒋经国主持国民党中常会通过决议,决定除现役军人以及现任公职人员外,凡是在大陆有血亲、姻亲、三亲等以内的亲属者,都可以去大陆探亲。11月2日,台湾当局又宣布了《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实施细则》,终于将封闭近40年的“大门”给打开了,实现海峡两岸有条件的人员交往。
然而非常可惜的是,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去世。同日,台湾当局宣布由“副总统”李登辉继任“总统”,接替蒋经国的职务。蒋经国的去世对中国的和平统一是一大损失,这也令邓小平十分痛心。
1992年2月10日,邓小平在视察上海的时候,有年轻人对他说:“您在我们年轻人心目中是最德高望重的!”邓小平笑着说:“这不好说啊,有一点贡献,做了一点事。但我还有很多事没有做,来不及做,也做不完……”邓小平所说的就是台湾问题和祖国统一大业。
面对人生的遗憾,邓小平语重心长地对在场的年轻人说:“21世纪就靠你们年轻人了!”
今天,邓小平虽然离开了我们,但祖国统一这样关系全民族前途的重大任务,仍摆在我们面前,谁也不能回避,也不应回避,而应当接续奋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