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暑,巩固健康的好时机
今年8月23日,周二,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
“处”(chǔ)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也可以理解为一年中最后的暑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在这个节气,暑天将要彻底终止,取而代之的凉爽的秋日。处暑后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人们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皮肤紧绷、甚至起皮脱屑、大便秘结等燥症。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因此,处暑时节自我保健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预防秋燥。
因为处暑节气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阳气从旺盛的顶点下降,尤其要注意养生调补,顺应阴阳之气的变化,为冬季储备能量。
我们利用处暑这一有利时机,能够最大限度的驱风祛寒,祛除体内沉痼,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为秋冬储备能量。
二、处暑饮食
秋季防燥,要以养阴清燥、润肺生津为基本原则。在吃的方面,可选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百合、杏仁等,对缓解“秋燥”多有良效。在坚持平衡膳食的前提下,应适当向养阴、生津、性味甘润的食品倾斜。
三、处暑睡眠
处暑节气正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中阴气增强,阳气减弱,人体的阳气逐渐内收,“秋乏”也就随之出现。
而睡眠可以让大脑、身体得到充分休息,是养生美容的重要方法之一,我们应充分利用睡眠来调养身体。建议大家保证充足的睡眠,以晚上10点前入睡为佳,并保证早睡早起。
处暑节气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人的阳气从旺盛的顶点慢慢下降,所以尤其要注意养生调补,顺应阴阳之气的变化,为秋冬季储备能量。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生理功能变化的节律与天地自然四时变化的节律一致,人体生理功能随着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正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长也,人亦应之”。
四、处暑艾灸
处暑艾灸,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那就是——关元!秋冬季节,自然界阳气由泄趋收,人体的阴阳也要顺应天地。
关,指闭藏。元,指元气。关元,顾名思义,关闭元气之门。故,秋季记得常常艾灸关元,为我们更好地收藏元气,以备来年生发!
此节气艾灸能够有效提升人体正气,起到养肺护肝的作用,对体力、元气不足以及情绪波动较大等情况有明显的调理效果,能够使肺气平衡,神采飞扬。
此外处暑处在雨季的第三个节气上,我们的身体易受湿邪侵入,所以除了艾灸关元外,还要不断地激发膀胱经,抓紧排毒祛湿,赶在天凉之前,把余毒“扫地出门”。
艾灸除湿取穴:中脘,足三里,丰隆,承山穴可以除湿。
艾灸补气取穴:肺俞、脾俞、肾俞、中脘、太溪、照海等温补阳气。
处暑后,天气逐渐变得干燥,易产生咳嗽少痰、咽干不适、鼻燥口干、手脚心热等。某些疾病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复发或加重,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
艾灸滋阴润燥:大椎、肾俞、肺俞、风门、太溪穴、神阙、关元、涌泉、合谷等穴清肺、滋阴润燥。
现代人更需要此时艾灸,因为现代人损伤阳气太过,尤其是夏天吹空调所导致的空调病、饮食生冷油腻、熬夜、压力大等等,处暑时艾灸可刺激人体的经穴,使经络中的气血循行加快,从而将体内的阴寒湿邪气驱赶外散,补充人体阳气,以达到防病抗病的目的。
处暑宜收敛神气,以利于气机通畅,气血和调。此外,应早睡早起,舒缓形体。运动调养仍需选择运动量较小的活动,避免大量出汗。
如果身体问题可以留言,定回复;如果您有艾灸调理案例,都可以留言分享出来,让更多人了解艾灸,使用艾灸,真正做到绿色理疗。此号专业艾灸学习号,欢迎您的点赞、关注;一起学习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