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星空旅游逐渐成为蕴含丰富文化和旅游元素的跨界主题。“星联CSVA”曾代表文旅产业指数实验室发布过首份《中国星空旅游报告》,其联合发起人蒋晨明对中国的星空旅游也有着长期的关注与深入的观察。
记者:我国的星空旅行市场现状如何?星空游与天文游可以画等号吗?
蒋晨明(“星联CSVA”联合发起人):当前,中国星空旅游正处于快速成长期。“航天热”也为星空带来了流量,人们对星空、对宇宙探索的热情越来越高。
尽管星空与航天、天文等元素密不可分,但星空旅行与航天游、天文游之间还是有所区别的。航天游、天文游更多需要依托于天文台、天文馆、火箭发射基地等科学场馆或者航天基地展开,一方面专业度更高,另一方面服务的人群相对更窄。
而星空旅行更倾向于面向对星空感兴趣的大众,更强调它的视觉体验、文化属性和情感因素。以刚刚过去的七夕节为例,这是一个科普星空文化的好时机,但可能与天文观测、航天科普的关联度就不那么高了。因此,我认为,在目前这个阶段,认知星空还是要先从视觉、文化入手。如果一开始就给大众灌输深奥的天文知识,大众不一定有兴趣去听。
记者:近年来,人们对星空旅游的认知有何变化?星空文旅的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
蒋晨明:目前,大众不再觉得星空只属于专业学者或者发烧友人群。随着星空文旅产品的不断丰富,户外自驾、房车基地、露营基地、团建、亲子研学等项目都能与星空游充分结合。许多文旅产品也能将科学、情感、文学、哲学、节气、时令等文化元素与星空主题进行紧密结合。星空和星空旅游已不再是“小众”领域。
与普通旅游不同,星空旅游在专业性、科学性、体验性、独特性上要求更高。但在产业发展上,景区相应规划配套的服务设施仍有待提升,长期运营的准备不足。另外,与星空相关的产业融合仍需增强,很多地方的差异化、文化转化和本地化程度都不够高。
记者: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城市的观星需求该如何满足?
蒋晨明:首先,我们要破除一个观念,那就是只有远方才能看星星,只有自然禀赋特别好的地方才能发展星空文旅。
其实,城市郊区基本还是可以看到星星的,即便是在市中心,例如北京的午门广场,钟鼓楼广场也是经常能看到星星的。只要习惯仰望,那么头顶的那片星光就会存在。
其次,在大城市的郊区,可以适当布局一些星空项目。从长期来看,短途星空游产品的需求是可持续的。
例如,在北京怀柔喇叭沟门有一个原始森林公园,观星条件不错,离北京市区也近,这些元素结合起来就共同构造了一个“不出京就可以观星”的星空小镇。喇叭沟门还确立了“北京最北 星空最美”的口号,并成功引入北京天文馆观测基地,策划独特的星空图书馆,举办北京最美星空影展等活动。通过不断地做加法,星空图书馆、星空民宿等也慢慢地发展起来,迅速成为北京观星、拍星的胜地。
记者:上海观星的自然禀赋一般,但有比较丰富的天文观测历史和航天产业资源,您认为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提升?
蒋晨明:一方面,上海可以更加侧重星空项目的“产业融合”和“内容运营”,通过事件策划为星空内容或产品“贴标签”,确保在传播阶段具备足够的爆发能量,后期则可以在创新度和精细化方面不断推进,确保产品或内容有一个较长的生命周期。
另一方面,像上海天文馆这种融天文、地理、博物、科技体验等为一体的地标性建筑,本身就能够成为星空目的地核心物理载体。因此,上海可以依托航天产业资源、各级科技馆、天文台,将研学这条路摸透。除此之外,上海还可以与周边城市进行“星空IP”联动,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形成优势互补。
栏目主编:龚丹韵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项建英
来源:作者:肖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