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何时走入家庭?机器人产业人才培养情况如何?国内机器人企业又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日前,在北京召开的“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员赵明国接受红星资本局等媒体的专访,分享了有关机器人产业的思考。
赵明国
机器人投入家庭应用,前提是社会认可
去年,特斯拉仿生机器人“擎天柱”的亮相,使马斯克又带火了一个新行业。跟随特斯拉的步伐,小米、小鹏分别推出了代号“铁蛋”和“小白龙”的机器人。小鹏方面还表示,面向C端的智能仿生机器人预计将在未来两年走进家庭。
对于这个设定,赵明国认为,年数仅仅是一个数字,代表一种愿景,但具体能否实现,还要看社会对此是否真正有需求。“如果社会最终没有这方面需求,那企业也不会去做。”
而从技术层面看,赵明国认为,目前国内掌握的技术,无论是从材料还是整机形态及应用状况,两三年内能够应用到家庭中,目前看仍是个愿景。
“我们能不能接受一个很重又很贵的机器人在家里,它究竟有多高的智能,能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这都还不确定。”赵明国指出,这些前提都需要企业投入、社会认可。
“服务机器人是新兴产业,从技术完善、商品完善,到社会能够接受、找到合适的应用点,不是个短期过程,也不能一蹴而就。”
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但企业创新在涌现
近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步入快速发展通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36.6万台,同比增长54.4%。自2016年国家统计局开始统计工业机器人产量以来,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产量一直呈现正增长趋势。
尽管中国机器人产业近十年都在高速发展,但业内人士认为对标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如何追赶第一梯队、跻身先进队列,在赵明国看来,目前难度仍较大。
“如果排在几十名那很简单,就是模仿别人、直接跟进就可以了。但是当你做到前几名的时候,选择就越来越困难,这个时候你没有模型去参考,需要自己做判断做选择,做错一步不一定会前进,也可能会后退。”
但赵明国同时也提到了积极的一面,“比如大疆在无人机上已经是引领了,而且在商业应用一下改变了整个局面。”而在机器人领域,赵明国指出,也有一些是国外模仿我们的商业模式或技术,尽管这样的情况并不普遍,但至少说明了很多企业都在思考如何创新。
创新离不开人才。赵明国认为,当下行业依然面临人才短缺的局面。
“这并不是说我们培养得少。”赵明国提到,“这个行业需要一些特别创新的人,因为发展得快,比如二三十岁是这些人才创造力的黄金阶段,但是在他们读书期间还不是这个模式的,并没有按创新的思维去培养他,需要发挥的时候,相对有创新思维的人就比较少。”
当前国内机器人产业链过长,效率不高
“中国机器人企业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地方。按照正常的来讲,一个企业如果想上规模的话一定是有布局的,比如汽车行业,变成主机厂或供应商等模式,但是在机器人行业,尤其是新发展的机器人企业,并没有按照跟汽车行业类似的模式发展。”赵明国介绍道。
他提到国内一个普遍现象,在服务机器人领域,从基础零部件直到最终商业应用基本是一家企业自己去整合。“国内大多数机器人公司都是自研减速器、电机,甚至到客户端的服务也要自己做,所以产业链特别长。从基础的机械加工,元器件的机械加工到人工智能,最后的商业销售和服务都要一起做。”
赵明国认为,这样最终带来的结果就是效率不高,一家企业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这就没法形成一个良好的稳定的商业模式。
不过赵明国也提到,目前国内的格局如此,但今后的发展趋势还是由经济规律决定。“如果大规模制造生产能够产生经济效益,整合供应链必然会出现,但是机器人目前来看可能没有到那么大的量。”赵明国表示,当前机器人领域整体还处于研发阶段。尚没有到需要靠大规模生产来解决效益的阶段。
红星新闻记者 王田
责编 任志江 实习编辑 朱洁英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