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除了最基本的太平之外,什么也提供不了。横征暴敛,对地主士大夫宽容,对老百姓严酷。经过这三个朝代的“驯化”,老百姓对于朝廷的要求降到了最低,不饿死,不打仗就行。宋之前晚唐五代,是出产秦宗权这种食人狂魔的人间地狱。宋代只是太平,但是也很烂,因为宋代放任少部分地主奴役大量农民,刚开国四川就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根据北宋前期的记载,四川地区土地集中的情况特别严重,客户的数目高达全境人口的百分之七八十。豪强地主役使着几十、几百乃至上千家的“旁户”(佃客)。地主对待旁户,几乎是和奴隶主对待奴隶一样的,不起义天理难容。
宋代由于边防压力和岁币,财政问题很大,当时的官僚豪绅大地主阶层既都享有免税免役的特权,赋税的负担便都落在中小地主以至自耕农民的身上。中小地主的赋税负担,总是通过加重地租或出放高利贷而转嫁给佃农,这就促使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及北宋统治集团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从宋代开始到结束,各地农民起义不断。
元朝更可怕,他们不仅继承了宋代的土地兼并,将佃户看作地主的奴隶,还把蒙古特色的种姓制度引入中原。
广大的佃户在地主奴役下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苛重的地租使得元朝政府也不得不屡次下诏嘱地主减免。在某些地区,宋代以来曾经发生过的地主干预佃户婚姻、任意奴役佃户子女,甚至把佃户随田转卖的现象仍然严重存在。
自耕农民的生活也很痛苦。元朝政府把所属人户分为民户、站户、军户、铁冶户、打捕户等等,他们都各自负担特殊的差役。很多人一被签发为军户或站户,在繁重的差役之下,往往破家流亡,成为佃户或流民。
明代朱元璋朱老四活着的时候还可以,他们爷俩死后迅速拉垮。明朝初年,全国土地的数额有850万顷,到了天顺七年(1463年)就只剩下429万余顷,弘治十五年(1502年)实额才422万余顷,比明初已减少了一半。明朝初年,全国户口数额有1600万户,永乐间增至2000万户,到了弘治四年(1491年)只剩下900余万户,尚不足永乐时的半数。
经过上百年的太平,土地,人口越来越少,这真是盛世奇观。
主要原因是皇族和士大夫大量抢占土地,隐匿,农民流亡。
王公勋戚占田采取“请乞”的方式,“名曰请乞,实则强占”。官绅和地主则与官府狼狈为奸,向农民“多取田租,倍增债息”。有些地方一般农民则有田无几,大部分沦为佃户。
由于农民受到朝廷和地主的双重压迫,纷纷流亡。正统时,从山西流亡到南阳的人不下10余万户,天顺成化间,流民的数量几至100万、200万户。有的地区人口“逃亡过半”,甚至“十者只存其一”,所抛荒的土地“少者千百余亩,多者一二万顷”。
经过这三个王朝的治理,老百姓早就成了奴隶。对于奴隶来说,主人是不是自己的民族根本不重要。满清横征暴敛,虽然让士大夫感受到压迫,但对于老百姓来说,根本就没什么变化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