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连续贬值逼近6.8
央行宣布下调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后,人民币汇率接连两日走贬。
8月16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7730,较前一日贬值320个基点(BP)。开盘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至6.79上方,为近年来新低。
MLF“降息”消息一出,人民币在岸与离岸汇率双双走贬。8月15日,在岸人民币兑美元开盘6.7502,盘中一度触及6.7750,收盘报6.7735。当日的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则已经跌破6.8整数关口,一度触及6.8197,收盘价报6.8146,单日贬值幅度达1.25%。
MLF利率调整的影响
近期利率调整对汇率影响渠道主要有二:一是境内外利差进一步收窄引发跨境资本流动短期调整;二是此次下调MLF利率的背景是,7月金融数据显示,当前实体经济中的信贷意愿相对较低,经济活力不足,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也给人民币带来一定压力。
除了MLF利率下调带来的市场情绪影响,人民币近两日的短线走贬背后也有美元指数走强的原因。截至8月16日,美元指数已连续在三个交易日走高,自105.1左右最高探至106.8。
尽管8月10日美国发布的7月通胀数据读数低于海外预期,但市场对于美联储加息节奏的预期未见明显改变。7月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下行至8.5%,核心通胀持平于5.9%,但仍显著高于2%的目标。
中美利差持续“倒挂”
美国加息未歇,中国货币政策又难见“急转”,中美利差“倒挂”仍存,对人民币形成持续的贬值压力。
此次MLF利率下调是时隔七个月的首次“降息”,恰逢7月金融、经济数据全面低于预期,房地产修复继续不振,也强化了市场对于LPR下降的预期。
原先市场可能认为当前利率水平基本到低位了,但央行又进行了“降息”。如果未来经济复苏还有波折,货币政策还有可能进一步采取偏宽松的手段。
受中美货币政策维持分化的影响,中美利差的收敛仍有压力。8月5日以来,中美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直处于“倒挂”状态,截至8月16日,中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为2.636%和2.793%,“倒挂”约15BP。
展望后市,尽管2022年4月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回调已经很大程度释放了贬值压力,但后续人民币仍有贬值预期。
国家净外汇储备跌破5000亿美元?
最近网络中有一种言论,就是查阅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当前中国外债已经突破2.5万亿美元,而外汇储备仅仅3万亿美元,国家真实可使用的净外储跌破了5000亿美元?
这样来分析外债和外汇储备的关系,我们认为是有失偏颇的。
外债是一国整体外部债务,而外汇储备只是一国外部资产的一部分。从对外资产负债表上看,外储和外债在资产和负债端并非对应关系。
一是,二者对应的权利义务主体不同。中国对外债务包括所有境内部分的对外债务,包括金融部门、企业和居民,以及政府部门。而外汇储备仅仅是指政府部门拥有的储备资产。
二是,官方外汇储备仅是对外资产中的一部分。居民和企业持有的境外债权、股权、直接投资等均是中国对外资产,均有用来偿还对外债务的能力。因此,将外汇储备减去外债规模定义为“净储备”没有理论和现实依据。
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外债情况
如果我们把视野投向海外,我们会发现,日本、德国的外债规模均远大于其官方外汇储备规模。“净外储”下降风险缺乏国际经验支持。
2020年,日本的外债规模达到4.68万亿美元,但外汇储备规模不足1.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规模仅为外债规模的四分之一。德国更甚,2020年德国的外债规模达9.3万亿美元,其官方储备资金规模仅2689亿美元、占全部外债规模不到3%。
即便日本的政府杠杆率处在发达经济体中的较高水平、欧元区甚至爆发过主权债务危机,都未曾出现外汇储备难以偿还债务、该经济体可能爆发货币危机等信息。
韩国作为非储备货币国,其外债规模也明显大于外汇储备规模。2021年,韩国外债规模达6324亿美元,而外汇储备规模为4383亿美元。可见用官方储备减去外债总额来判断一国的偿债能力,并不是一个合理的指标。
中国的对外资产中储备资产所占的比重太高,导致对外资产的收益率较低、收益来源单一。未来我们应该逐步减少外汇储备占对外资产中的比重、降低美国国债占比,进一步优化对外资产和外汇储备结构,平衡海外资产风险、提高海外资产净收益。
中美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直处于“倒挂”状态,人民币贬值压力加大逼近6.8,网传中国外储跌破5000亿美元,但如此粗暴地分析外债和外汇储备的关系是有失偏颇的,对比日本、德国、韩国等发达国家,目前中国的外债水平没有问题。
未来我们应该逐步减少外汇储备占对外资产中的比重、降低美国国债占比,进一步优化对外资产和外汇储备结构,平衡海外资产风险、提高海外资产净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