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500强数量变迁:欧洲日本走向二流,中国崛起

世界500强数量变迁:欧洲日本走向二流,中国崛起

世界500强企业数量的变迁,是全球各板块经济起伏的风向标。

1995-2022年世界500强数量对比

注:欧洲500强数量是笔者手工统计的,数量上可能略有误差,但是不影响大趋势和方向。

(一)欧洲和日本的衰弱是大势所趋,并且还会继续下去。

笔者曾于2013年,在某论坛写过一篇文章《2013年是日本和欧洲掉入二流国家的分水岭》,当时有数十万点击和4000多条回复。但在当年,大多数回复都是否定甚至辱骂笔者的。在当年的网络环境里,西方国家还是高高在神坛之上的。

其实在真正接触实业,并参加中国企业全球化竞争的那一批技术人员中间,在2010年前后,很多人就已经发现这个趋势了。笔者2005年开始,在国外做技术工作,回国后转做管理,2015年后转做企业经营。我自己就经历了这个过程,当时也在小众的圈子里,和一些有同样感悟的朋友小范围地交流过这些观点。

目睹了中国企业和人才的学习成长速度,观察到中国本土产业链和研发能力的崛起。就已经看到了这种希望,当然,对普通国人来讲,这种信心的建立和传递是需要时间的。

高峰时,英法德各有40家左右的500强,如今下滑不少

10年过去了,笔者依然维持并确信自己当年的观点。青山遮不住,毕竟花落去。

中国的崛起已经是事实,而欧洲日本的衰弱,已经是大势所趋。

根本原因,是中国产业的崛起,已经上攻到了欧洲日本的优势产业。中国企业的产业层次,也越来越逼近欧洲和日本。

(二)中国经济崛起过程中,分走的主要是欧洲和日本的蛋糕。

笔者还记得2000年代,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关系是比较紧张的,但是在当年,中国和日本欧洲的关系相对处于比较友好的阶段。

原因很简单:当时中国和东南亚一样,主要承接来自欧美日的产业转移。中国企业在劳动密集型企业、高科技产品的组装和代工环节,和东南亚企业有直接竞争关系。

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在争夺出口市场。当年因为产业层次接近,相互竞争激烈。

但是当时的西方世界,对中国相对友好,主要原因是,中国刚刚进入WTO,依靠低价格和高质量的产品,在开拓出口市场。这给西方的消费者和进口商,提供了更有性价比的选择。

可以讲,2000-2020年这20年间,西方世界的贫富差距是在扩大的,但是西方国家底层人口,受益于中国低价商品的涌入,而维持了生活水平。这对维持西方社会内部稳定是起到了正面作用的(西方社会的零元购流行,是最近几年的事情了)。

但是进入2010-2020年代,情况发出了变化,中国的产业层次上升很快,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代工。

500强数量,也反映了产业和企业竞争中的此消彼长。

中国的在家电、机械产品,电子产品,手机,通讯设备,液晶面板,造船业等行业都在抢夺欧洲和日本企业的份额。一些传统的欧洲和日本家电,手机品牌不知不觉就消灭了。在其它领域(例如高铁、地铁的出口建设方面),类似的情况也在发生。

经济摩擦也正在传递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如果中国的新能源车取代了德国和日本汽车在全球的出口地位的话,那可以讲,这是对欧洲和日本经济经济命脉的重击。这不仅是几个汽车巨头的事情,还会涉及到两国国内的完整产业链上游企业的生死存亡,也涉及到占全国几分之一的就业人口。

相反的,东南亚国家现在越来越多地变成中国的产业配套者,开始承接中国的产业转移。和中国的关系自然慢慢变得更友好。

(三)中国人的学习能力很强,在研发,产业链,品牌运营等方面正在快进。

在互联网、高铁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中国已经完成了对欧洲、日本的弯道超车。

在半导体领域,中国也在快速追赶,2022年,日本和韩国双双出现逆差,尤其是韩国,几十年来第一次对中国逆差。中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减少了低端芯片对韩国的依赖。

在完成了基础教育普及和大学扩招后,中国的劳动力素质、中国人才的总量和质量,达到了让其它国家绝望的地步。

中国资金,中国市场,中国的产业链,中国的人才的组合,为中国培育世界级企业,提供了最好的土壤。

打个比方,一个华为需要20万人的优秀技术人才,在绝大多数国家,举国之力也找不出这么多合格的理工科人才,但在中国,这不是事。

以手机为例,在深圳和东莞,一个小时范围里,可以找到几乎所有的合格供应商,供应商的技术人员甚至可以到客户的办公室一起联合开发调试。这对中国企业整合资源快速开发是有绝对便利的。

而如果在其它国家想设立一个手机大厂,他们只能依托在全世界范围里的供应链才有可能凑齐所有供应商。这种情况下,他们在效率和成本上,完全没有办法和中国同行竞争。

在中国没有本土竞争对手的年代,某德国手机品牌,开发一款手机的周期是三年左右,开发三年,上市后销售周期可以达到好几年。但是中国企业成长起来后,我们的研发速度效率得到极大的进步。很多手机产品的研发周期只有几个月。

在这样的格局下,不能适应的品牌只能被消灭,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十几年,日本和欧洲手机品牌通通消失不见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欧洲、日本那些“高大上”的家电、笔记本电脑,手机品牌,是不是在不经意间都已经没有了?

随着中国企业产业层次的上攻,欧洲和日本再也没有办法维持21世纪初的好日子了。根据最新的汇率计算,日本的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只有中国的2倍略强了。而欧洲多个国家也是日子难过。欧猪四国、欧债危机之类,不会只是孤例。

在笔者看来,在2022-2023年冬春之交,不排除还会再来一次欧债危机(经济危机),欧洲经济的持续困难,甚至可能会上升到关系欧盟存亡的高度。

在没有优势产业维持收支平衡的情况下,还想维持高收入和高消费,必然带来债务的失控。这是无解的难题。

(四)追赶美国、超越美国是未来10年的目标。

今天的美国,最大的优势,除了半导体外。更多的是在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权和解释权上。在这里,笔者就不准备展开了。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这几年来发生的一切,足够让很多国人尤其是产业界人士觉醒了。

不过这也坚定了中国人发展自己全产业链的决心。关于技术标准的争夺,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笔者在曾经代表企业参加过多次国际行业组织会议,也经历了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争夺的过程。可以讲,目前西方在这方面优势太明显。

中国企业想要让自己的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成为国际认可的主流标准,还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这不仅是技术人员自己的努力就能解决的问题。这需要企业实力和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同步增长才有可能。

有一些行业,西方企业积累太深厚,我们无法饶过,就干脆另外开辟赛道,例如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就是如此。目前国内企业在新能源领域就已经崛起。

在半导体行业上也是如此,不排除在部分细分领域,直接弯道超车。

中美500强数量,完成死亡交叉。

坚持中国智造,依托中国的巨大产能,坚持中国产业链的打造,这是无比正确的路线。如笔者在前面的文章中曾经写过的。中国的完整产业链,优势太大了。建立起高效的产业链后,有以下作用:1.有利于企业成本的降低。2.有利于新企业的出现。3.有利于企业创新氛围的形成。4.有利于打造“区位品牌”。5.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这里笔者就不一一展开了,建立中国可控的产业链,是未来10年,中国决胜的关键。

产业链上的游戏者,布局中国,来中国投资,是必然选择。对于外国企业来讲,固守在本国的小市场,只有慢慢消亡一条路。不仅对发展中国家企业这样。这一条,对发达国家企业同样如此。

在我看来,一个工业强国,需要具备以下五个特征。1.是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2.拥抱世界一流的自主创新能力。3.拥抱国际领先的规划影响力,拥有标准制定能力。4.拥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现代工业体系。5.制度,文化等软实力较为突出。

当中国上攻到产业链顶端,当中国涌现出足够多全球巨头时,才是中国真正走向发达之时。期待中国企业未来十年,在半导体和新能源车这两个万亿级产业中的表现。这几乎就是决胜的三大战役了。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上一篇 2022年8月22日 15:16
下一篇 2022年8月22日 15:16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