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令员和政委是一对军政搭档,一个负责军事指挥,一个负责思想政治工作,两人平级。
在红军时期,政治委员一度是“最后下决心的人”,抗战初期,军事首长的地位普遍高于负责政工的政委,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甚至参照国民革命军的层级序列,政委变为政训处主任或军事副职,地位比军事正职低。
恢复政治委员制度后,军事首长与政治政委并驾齐驱,在军政首长资历相当的情况下,军事首长的地位甚至稍微高于政委。
抗战中后期,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各部实行一元化领导,大的战略区政委不仅是中央分局书记,还往往兼任战略区的军政委员会书记,地位俨然在军事首长之上。
比如,刘少奇是中原局书记、新四军政委,地位高于新四军代军长陈毅(陈毅任军长后,刘少奇的地位也高于他);
华东军区政治饶漱石因为兼任华东局书记,他的党内、军队的地位也高于陈毅。
中原军区、晋冀鲁豫军区政委邓小平还有一个身份:中原局书记,后来是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邓小平的党内地位要高于刘伯承,淮海战役的时候,邓小平是总前委书记,总前委成员包括刘伯承、陈毅等军事首长。
党政军集一身的战略区负责人不多,抗战时期,罗荣桓担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山东分局书记、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林彪担任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总政委。
总体而言,新中国成立前中国革命各个历史时期,司令员(军事主官)和政委(政治主官)地位相当,比较而言,兵团、纵队一级的司令员和政委,虽然级别相同,但司令员的话语权更高,毕竟是战争年代,领兵打仗是头等大事。
新中国成立后,司令员的发展、地位很明显就不如政委。
刘伯承担任南京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老搭档邓小平担任中央秘书长、政务院副总理;
陈毅担任上海市长,饶漱石担任华东局书记、上海市委书记;
战功卓著的林彪在红军时期、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一直是罗荣桓的上级,新中国成立后,林彪担任中南军区司令员,罗荣桓短时间里担任中南军区政委后,担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总干部部部长,地位显然比林彪重要。
随后林彪的发展超过罗荣桓,那是因为林彪除了战功卓著之外,还因为林彪是毛泽东的亲信将领(井冈山出身、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主要领导人,两人的渊源关系颇深),多次政治斗争中都站在毛泽东一边(庐山会议,七千人大会,文化大革命)。
1956年党的“八大”,林彪和罗荣桓均当选政治局委员,1958年,在党的八届五中全会上,林彪当选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地位超过罗荣桓。这是少数司令员的发展超过政委的例子。
杨罗耿兵团的司令员杨得志,个人发展不如政委罗瑞卿。
老资格司令员陈赓的发展不如谢富治、宋任穷;
华东野战军军事首长粟裕的发展不如政工首长谭震林;
战争年代曾经担任司令员,在新中国成立继续获得重用的将领包括许世友、王震、陈锡联、黄永胜等。
而“政委”更受重用:邓子恢、谭政、韦国清、余秋里、肖华、吴法宪、邱会作、陶铸、廖汉生、谢富治、宋任穷、谭震林、苏振华、黄克诚(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到东北后主动要求当政委)。
除非司令员的党内、军中的资历远远超过政委,否则,政委的发展和党内、军队地位在新中国成立后稍高于司令员,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还有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司令员多为行伍出身,文化程度普遍不如政委高,这可能决定了在和平时期个人发展的前景和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