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9日,NASA终于在网上公布了阿尔忒弥斯计划在月球南极的13个着陆区,每个着陆区都包括了阿尔忒弥斯三号的多个潜在着陆区,但令人惊讶的是有多个着陆区与我国选定的着陆区重合!
月球着陆点撞车?为什么我们选定的着陆区域NASA还要强行选择,如果登陆点撞车怎么办?究竟谁说了算,有没有人在协调这个事情?
阿尔忒弥斯计划:2024年登陆月球
据CNN报道,携带了猎户座飞船的SLS(太空发射系统)火箭于美国东部时间8月16日晚上10点离开肯尼迪航天中心的总装大楼,前往39B发射台,预计将于8月底在这里发射升空。
其实早在今年早些时候就已经有过两次WDRs(湿彩排),按照发射系统的所有流程彩排一次,包括加注液氧和液氢燃料,并且经历倒计时前的一切测试与排定的检查工作,但不真正发射,NASA于4月和6月的进行了四次彩排,并且于6月20日这次宣布成功。
阿尔忒弥斯计划:重返月球之路并不顺利
自从1972年12月19日阿波罗17号指令舱降落在美属萨摩亚附近的太平洋中后将近50年,美国再也未能重返月球,此后美国着力于航天飞机和空间站,与全球16个国家合作建立了国际空间站,但航天飞机退役后美国甚至有将近10年的时间里需要使用俄罗斯的飞船往返国际空间站。
随着中国航天的崛起,载人航天成功,杨利伟成为中国第一位登上太空的宇航员,嫦娥系列探测器也多次成功探测月球,美国重返月球的计划也开始提上日程,2005年,阿尔忒弥斯早期的一些任务开始,又被取消,兜兜转转一直到2010年奥巴马宣布了重型火箭计划,并且保留了猎户座飞船。
但这个计划一直到2017年12月11日,特朗普总统签署了《太空政策指令 1》,正式实施重返月球计划,并且为探索火星奠定基础,该计划之后被正式命名为“Artemis program”(阿尔忒弥斯计划,阿尔忒弥斯是阿波罗的双胞胎姐姐)。
阿尔忒弥斯的计划非常庞大,甚至还包括月球网关模块,当然本文就不涉及如此庞大的计划了,主要就说说美国的这次登月主要相关问题,一个是SLS火箭,另个一个就是猎户座飞船和月面着陆器。
SLS火箭:旧瓶装新酒,折腾了十多年
SLS虽然被命名为太空发射系统,但它的助推器用的是当年的航天飞机的固体助推器改装版,芯级火箭用的是航天飞机的主发动机RS-25,从下图各位可以看到这些发动机都分布于哪个位置:
两侧的就是固体助推器,而中间的就是芯级火箭,芯级火箭用了四台航天飞机尾部的RS-25发动机,可能很多朋友都不知道航天飞机尾部的主发动机是的到底有多大推力。
RS-25发动机:这是一种液氢液氧的发动机,推力为418000磅(189.6吨,海平面)512,300磅(232.4吨,真空),海平面比冲366秒,真空比冲为452秒,这款发动机的参数就算是到现在也不会太落后,航天飞机用了3台,而SLS用了四台RS-25D。
可能很多朋友会认为这是改进了,其实完全不是,先把亚特兰蒂斯号和 奋进号航天飞机的备件用完,然后再用RS-25E的版本,而固体火箭助推器也来自航天飞机,但就这样一个拼拼凑凑的版本,从2016年来已经推迟了不下16次,比原计划的六年时间表又增加了五年多。
载人飞船和月球着陆器
其实目前装载SLS上的只有一艘猎户座飞船,因为阿尔忒弥斯计划的登月飞船(Human Landing System,HLS)并不是SLS发射的,因为阿尔忒弥斯计划的设想是这样的:
猎户座飞船是作为作为往返地月之间,而在月球与地球的拉格朗日(L1点)位置还有一个月球网关(月球空间站),HLS系统是SpaceX的星舰变种,以它作为来往月球空间站和月面之间的运输,而人员返回地球则有猎户座飞船来实现。
这个系统可以让HLS重复使用,减少开发成本,这个体系不是为一次登月使用,而是长期使用的话成本将会降至很低,但如果未来执行一次的话,其成本将会高到飞船离谱。但大家都知道,目前星舰进展不是很顺,而猎户座飞船其实也就执行过一次溅落测试。
从上文可以看出,目前除了SpaceX的HLS系统外,其他的都是NASA在吃老本,即使如此也是磕磕绊绊,看来NASA在二十一世纪想再要执行重返月球计划也是困难重重,按SLS计划拖拖拉拉的进度,目前计划在2024年首次登陆月球南极的时间表可能要泡汤,搞不好未来会被中国载人登月计划反超。
为什么我们选定的着陆区域NASA还要强行选择
当然8月底的发射不会登月,是不载人的猎户座飞船飞掠月球的任务,8月19日NASA官网公开的月球登陆地是2024年载人登月任务着陆点,因为阿尔忒弥斯计划的最重大的任务就是在月球的阴影区寻找水源,因此会选择月球南极的永久黑暗区,看看是否能找到水冰。
嫦娥7号
这个位置不好找,因为着陆区的工作时间内必须要能照射到阳光,而寻找的目的地是阴影区,两者不能相距太远,因此这样的区域在月球南极相对就比较固定了,NASA总共公布了13个区域,如下图示:
问题来了,我国在2020年9月2日就发布了嫦娥7号的月球南部着陆点,其任务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寻找水冰,这就让两个任务在寻找着陆点时存在了很多相同的选择要素,比如嫦娥7号是长期任务,因此需要找永昼区,如下图是月球南极的光照情况:
月球极区的平均光照情况(百分比)
但探测任务寻找的水冰在阴影区,根据嫦娥计划任务着陆区选址小组的调查,阴影区分布如下图:
月球南极永久阴影区分布(红色区域代表较大区域的永久阴影区,蓝色区域代表较小区域的永久阴影区
根据两者之间的关系,科学家确定如下几个区域为可选着陆区,并在2020年9月2日发布的任务中就公布了以下区域:
从NASA公布的区域图来看,在NASA的选区中2和8与我国选区2和5几乎重叠,其他选区也有部分重叠。
中国在2020年就已经选定,为何NASA还要强行选择?
嫦娥七号预计发射时间是2023年~2024年,与阿尔忒弥斯的计划的时间基本重合,比如NASA的选区尺寸为15 x 15千米,这个尺寸如果有两家同时着陆的话,估计会把两家给吓死!
因此NASA既然选择了这些可能会和中国嫦娥七号任务类似的位置,那么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时间上错开,另一个则是空间上错开,毕竟美国有13个被选区,而中国则有10个被选区,两者天时地利人和撞到一起的概率,会在最终选择时间和地点的时候避免。
月球登陆点撞车!究竟是否会成为中美合作的契机?
一个载人登月,一个是南极着陆巡视器,两个怎么合作?人家都上人了,还要无人探测器干嘛?其实不然,到目前为止,月球南极因为出在永久阴影区,LRO(月球轨道勘探)并不是十分清楚,而中子探测认为这里有水冰,但定位精度却很差,到底去哪里找,那就是碰运气了。
其实我国的嫦娥七号也是一样,都是选定最可能有水冰的区域然后着陆探查,但到底有没有只有天知道,因此无人探测器至少可以排除一个区域,当然如果有水冰的话,甚至NASA的载人登月可以直接着陆这个区域采样。
如此合作想必应该是比较有效的,至少针对性非常强!但中美之间合作显然存在很大的障碍,因为在2011年时美国会出台了《沃尔夫条款》,禁止了NASA和中国航天的一切往来,所以中美之间要跨过这道坎不是中国人的问题,而是美国人。
NASA局长比尔·尼尔森上台以来,曾多次指责中国航天太过保密不合作,又多次宣布永久禁止中国人参与国际空间站合作,如此精分让很多美国媒体都看不下去了,美媒曾多次发表文章指出,《沃尔夫条款》出台以后中国航天似乎一直都在进步。不仅载人航天突飞猛进,月球探测还带回了月壤,甚至火星探测也一次成功,这《沃尔夫条款》有用吗?
而中国的天宫空间站已临近建设完毕,多国航天机构开始与中国合作,毕竟目前近地轨道上只有两个空间站,一个是国际空间站,另一个是中国空间站,不是找美国俄罗斯合作,就是找中国合作,而随着国际空间站日渐老化,趁着还有口气,赶紧和中国合作,以求未来能在中国空间站上做上几个实验。
天宫空间站
因此美媒才有这种紧迫感,美国将中国排除在外,而中国却将美国的小迷弟们带走了,关于这个问题,CNN在神舟十二号成功发射后刊发的一篇文章就有提及,另一次则是美国顶级智库的报道也有提及,当然政治正确这种事情在美国想要改变,是很难的。
再说了,就算美国人愿意,在目前这个大环境下咱中国人也不见得乐意是吧!
延伸阅读:中国载人登月计划
龙乐豪院士在近期的《科创中国·院士开讲》第十二期节目中公布了中国载人登月计划,时间指向2030年,计划使用两枚CZ-5DY火箭!其中有非常关键的几个内容:
- 1、研制新一代载人火箭;
- 2、载人登月时间为2030年前后,可能提早也可能略微延迟;
- 3、载人登月火箭总共发射两次,在环月轨道对接;
- 4、登月环节包括:登、巡、采、研、回 四个环节;
- 5、登月火箭详细技术参数;
其比较关键的信息是两枚火箭在环月轨道对接,而不是在近地轨道上对接后飞向月球;而登月环节则包括了:登、巡、采、研、回等是个环节。
显然中国的载人登月无法和阿尔忒弥斯计划相比,并且从两枚CZ-5DY火箭来看,我们的计划更为务实,也就是说,从跳票的角度来看我国的计划概率相对会比较低,而阿尔忒弥斯计划实在比较庞大,环环相扣,一环出问题就会影响整个计划执行。
而此前的火星采样返回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欧空局和NASA合作的火星采样返回,四次火箭发射接力带回火星土壤样品,计划之大超出想象,时间之久连续执行10多年,在火星样品收集和送达发射地点这个环节上出问题了,原本一次风险太大,分成了两次,结果返回延迟了2年,被中国后来者居上领先了。
当然这个事情目前还没有发生,但即使按时间表执行计划,NASA也是迟了两年,对于花大价钱采样,却回来比中国人晚两年的结果估计美国纳税人都很难接受!按美国的阿尔忒弥斯计划的尿性,搞不好就被中国人领先了,而且笔者认为这样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完)
参考:
https://www.nasa.gov/press-release/nasa-identifies-candidate-regions-for-landing-next-americans-on-moon
http://jdse.bit.edu.cn/sktcxb/cn/article/doi/10.15982/j.issn.2095-7777.2020.2019100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