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起来肚子空空,上完厕所后肚子更饿了,虽然饿,但是因为热,人又没什么食欲,不知道到底吃啥好。中式早餐花样还是比较多的,粥面饼蛋什么都有,有人说那就吃粥的,稀稀软软吸溜几口就喝了,可是有人却说不能吃,这又是为啥呢?
按时吃早餐,4个问题远离你,几点吃比较好?
一个晚上好几个小时过来,胃中的食物早就排空,此时正处于“待机”状态,要及时补充粮食和营养,让胃部正常工作,然后其他器官也能吸取营养,开启美好的一天。
防治胃病
超半数国人存在胃部问题,和饮食不良有很大关系,有的人早晨不吃饭,有的人爱吃宵夜,胃酸时而腐蚀胃黏膜,时而又处于饱胀的状态,慢慢地就容易出现炎症、溃疡等问题。规律进食让胃部遵循一定节律,胃病也会远离你。
而对于已经患胃病的人来说,合理进餐能改善胃病,减少发作次数,俗话说“胃病三分治,七分养”,其中养护是主要工作,越是胃不好,越要重视吃早餐,当然,另外两餐也要按时吃。
上课走神、工作发呆
没有饭的人,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就像油量不足,行动和思维都会变慢。因为大脑需要葡萄糖供能,能量不足自然会走神、发呆。如果你正常吃早餐,这些问题就会远离你。
不容易便秘
便秘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点就是进食量过少,这种情况在减肥者和老年人群体中比较常见。
因为进食变少了,产生的粪便就会减少,很难有便意,大便慢慢堆积在直肠附近,等到聚积多了才会排出,而滞留的时间越久大便越干燥,所以,想改善便秘一定要吃早餐,还要吃得饱。
记忆力下降老年痴呆
早晨总是处于饥饿状态,脑细胞得不到营养,会加剧痴呆症进展,而营养丰富的早餐能够为细胞和神经补充营养,更好地发挥功能,还有坚果、深海鱼、鸡蛋等物质,富含补脑益智成分,帮助延缓大脑衰老。
每个人生活习惯不一样,有的人前一晚上夜班,第二天还要睡觉补眠,虽然你还在睡,但是肠胃已经苏醒,如果不补充食物,很快就会因饥饿醒来。所以,不管上不上夜班,早晨7点至8点半都应该把早餐解决,避免空腹时间太长。
为啥说早餐不能吃大米粥?
以前农村人早起后要出门干活,一直到中午才能回家吃饭,干的是力气活,只有吃饱了才有力气,众所周知,大米粥消化得很快,明明吃得时候很撑肚子,但是干活一两个小时后就会感觉饥饿。为了不影响干活种庄稼,人们会选择更耐饿的食物,例如窝窝头、面条、馒头、红薯、玉米等。
干体力活不适合吃大米粥,那么坐在电脑面前办公的人,适宜吃米粥吗?就算坐着不动,也要不停动脑,而动脑也需要能量,随着胃部的食物越来越少,大脑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疲劳、瞌睡、记忆力变差的情况。
工作岗位不一样,消耗的能量也不一样,大米粥提供的能量十分有限,其中的膳食纤维和蛋白质等成分比较少,再加上有的人会煮得十分软烂,水分比较多,营养就更少了。所以,不建议大家光吃大米粥,有条件的话还是得搭配其他食物,或者在米粥里加些豆子、玉米、坚果、蔬菜、肉增加营养。
两类人常吃大米粥,不仅没有好处,还容易伤身
生病的人没啥胃口,吃点米粥会舒服点,所以很多人生病后都会选择吃米粥,但是从营养角度来看,生病后更需要补充营养来促进人体恢复,而米粥的营养比较少,对人体帮助比较有限,还是选择其他清淡有营养的食物比较好。
胃不好的人爱用粥养胃,但是往往吃过了就会感觉反酸难受,这是因为米粥耐不住胃酸腐蚀,而且是碳水类食物,会加重胃酸反流。
张文宏为啥不建议大家早餐吃大米粥呢?
其实也是从营养角度来考虑的,学生念书学习、长身体,都需要营养,早餐应该吃得丰盛,不仅要有蛋白质,还要有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素,才能满足生长需求,建立强大的免疫系统。大家要对大米粥改观了,尤其是生病以后,除了米粥,还有其他食物可供选择,例如蛋羹、蛋花汤、虾丸鱼丸、鸡糕、三鲜面等。
还有三种早餐,吃得越少越好
- 薯条鸡翅
不少人早餐爱吃肉,尤其是油炸的肉,感觉很香,这些食物的特点是热量很高,还有反式脂肪酸,对人的血管和代谢都会产生危害,而且营养不均衡,不建议常吃。
- 坚果燕麦
坚果和燕麦本来都是健康的食物,富含有益脂肪和膳食纤维,对肠道和血管有益,但是,很多人为了节省时间,选择的是成品包装食品,其中有很多糖,还有食品添加剂,万一包装袋漏气了,其中的坚果和燕麦还可能变质,最好不要多吃。
- 泡面螺蛳粉
用开水一冲一泡的食品,也是上班族和大学生的青睐对象,吃起来很方便,还有调料包。不过,这类食物存在重油重油现象,对肠胃黏膜的刺激比较大,营养也比较少,偶尔吃换个口味可以,但是不宜作为早餐经常吃。
早餐还是建议大家吃得好一点、饱一点,多准备几样食物,有干有稀、有肉有菜,搭配起来吃。大家还要明白一点,米粥是精细的食物,而吃得过细是一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对心血管影响比较大,要及时更改。
参考资料:
[1]多数国人早餐不达标!健康早餐要满足7项标准·中国青年报.2021-09-10
[2]营养充足的健康早餐,你应该来一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2022-02-09
[3]大米粥竟然影响健康!一个与国人饮食相关的重大健康危机要警惕·大河报健康新闻.2020-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