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作为自古传下来的精神图腾,早已被附加诸多元素。
今天,就让好醋来给大家理一理龙的传说。
一、中国人精神图腾为何是龙?
根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逐擒杀蚩尤。涿鹿之战后,黄帝又与炎帝在涿鹿县的阪泉进行了有名的”阪泉之战”,打败了炎帝。
两战之后,黄帝继续南征北战,直到黄帝控制了”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崆峒,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史记·五帝本纪》)这样一个广阔的领域。
天下统一后,黄帝将所有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的首领召集于涿鹿县的釜山,举行了政治大会盟,即司马迁所说的黄帝”合符釜山”。
相传”合符釜山”上,以轩辕黄帝为首的华夏族将自己的蛇图腾为躯干,将原来各部落的图腾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组合起来,统一了各部军令的符信,确立了政治上的结盟。
自此之后,中华民族的精神本源变成拥有蛇身、猪头、鹿角、牛耳、羊须、鹰爪、鱼鳞的综合性神灵—龙。我们炎黄子孙便以“龙的传人”闻名于世。
(参考:闻一多《伏羲考》、《龙凤》、《端午考》)
此外,据史料分析,龙图腾的形成源于伏羲,传说蛇如果有了灵性,就变成了龙。
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前面虽说伏羲蛇身人首,但在最后却言伏羲氏:“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这种记载暗示了伏羲氏在龙图腾形成中所起的主导作用。
按照五行始终说,最先出现的是木,而非火、土。伏羲氏以木德为王,为青龙,青帝;炎帝神农氏以火德为王,为赤龙;黄帝轩辕氏以土德为王,为黄龙。
汉代《纬书》有言:“伏羲氏首德于木,为百王之先。”
所以说,青帝伏羲是远古第一帝,自然也就是当之无愧的龙图腾的创始者,而青龙则是群龙之首。
二、龙文化的发展
龙经历了四个较大的发展阶段:图腾崇拜阶段、神灵崇拜阶段、龙神崇拜与帝王崇拜相结合的阶段、宗教中龙的崇拜阶段。
1.图腾崇拜阶段,
前文说过,蛇是龙的雏形,龙则是在蛇的基础上延伸发展的。河南南阳代砖墓画像中的女娲形象是“蛇身人形”,东汉辞赋家王延寿所写的《鲁灵光殿赋》:“伏羲鳞身,女娲蛇躯”。
在图腾崇拜阶段,中国远古的某些部落把龙视为图腾,作为自己部落的祖先和标志。
2.神灵崇拜阶段,农牧业逐渐形成,宗教信仰也得到发展,从较为单一的图腾崇拜过渡到多神崇拜。
有了农牧业,对气温和降水十分关心,古人观察到万物的生长与雷电有一定的联系,而雷电的形象是蜿蜒而起的长蛇,但又与陆地上的长蛇不同,所以将“龙”当做雷神,如《易·说卦》所说“震为雷, 为龙”。
久而久之,古代中国人龙是雷灵雨神,可以带来雨水滋润大地,使农畜成长,于是古人把龙进一步神化。
3.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时代的到来,龙的神灵崇拜进而演化成龙神崇拜。
古人将龙的形象与王权相结合,如《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刘邦强调自己的面貌是“隆准而龙颜, 美须髯”,刘邦利用人对龙的崇拜,借龙的权威树立自己的威严。
到了老刘家二代,汉文帝,《史记·外戚世家》记载,薄姬“梦苍龙居吾腹”,表明此时的统治者意识到龙对王权的确立作用,并自此以后,将龙纹视为王权的象征,只能皇家独享,平民不得应用。
4.宗教中的龙文化是在汉代及以后的时代中慢慢形成的。
道教
最初龙在道教眼中是帮助道士沟通神鬼、上天入地的工具,被认为是“三轿”之首,即“龙轿”、“虎轿”、“鹿轿”。此外,道教承接的上古巫术和道家思想,所以认为龙是蛇进化而来,《抱朴子》内篇《黄白》记载,“蛇之成龙,亦与自生者无异也。然其根源之缘由,皆自然之感致。”
在汉唐佛教传入中土之后,原本传入印度的龙文化被延伸出龙王信仰,道教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造,形成了中国本土的龙王信仰,诸如诸天龙王、四海龙王,到后来凡是有水的江河湖海,乃至水井、小溪均有龙王,直至今日,在中国大地上,龙王庙四处林立,成为中国龙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佛教
龙的形象,有考古及史料分析,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龙文化就传入西藏地区,然后传入印度,随后龙文化与印度佛教结合。
古印度佛教中的龙不同于中国龙,本指蛇。印度是多蛇国家,古印度人将蛇作为非作一种灵物崇拜。佛教产生后,印度人认为佛陀具有镇服蛇的神力,于是佛教徒便将蛇作为佛教的护法神之一进行崇拜。
这也就是为什么《妙法莲花经》会列出了八个龙王,《华严经》则有十大龙王,其中都有娑竭罗龙王。同时,佛教也称龙王可兴云降雨,《华严经》说,无量诸大龙王“莫不勤力兴云雨,令诸众生热恼消灭”。
至于最负盛名的佛教龙文化,当属武侠小说《天龙八部》,金庸先生取得的是佛教专词,所谓天龙八部是指佛国八类神众,天指的是天众、诸天天神。八部包括: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
在佛教的观念里整个世界是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又分欲界、色界、无色界,每一界又有许多天,每一天又有许多天神,比如帝释天、四大天王,这些都属于天神、天众。
而龙在古印度,又被称作”娜迦”,佛教创立之后,这一概念也被吸入到了佛教文化的概念之中,当此处的“龙”并非是大蟒蛇,而是天神身边精勤修行的护法神,他们相较于“娜迦”具有有更多的威能和智慧,嗔心较小,能亿念福德,听闻佛法,八大龙王因以善心护持世间,所以八大龙王不受“生老病死”四苦,受到世间的尊敬和供奉。
三、十二生肖中的龙
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龙作为唯一虚拟出来的生肖属相,龙是如何被添加进十二生肖?
有关十二生肖的起源,现在也无法真正确定,先秦时期即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
最早记载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
《论衡》卷二三《言毒篇》云:”辰为龙,巳为蛇,辰巳之位在东南。龙有毒,蛇有蜇,故蝮有利牙,龙有逆鳞。木生火,火为毒,故苍龙之兽含火星。”
有关十二生肖的起源,民间的传说是轩辕黄帝为了选十二种动物担任宫廷卫士,后来各个动物通过竞争,最终选出了现在我们知道的十二生肖。
但要说为什么龙会入选,好醋了解到的,第一种,是图腾说。
民族学者刘尧汉认为:
十二生肖来源于黄帝的阪泉之战,《史记·五帝本纪》记述:黄帝教熊罴貔貅躯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这里的这些动物,并不是真的动物,而是当时以这些动物作为图腾标志的各个部族,所以当时的人类部落就已经将不同的动物作为了自己部落的图腾。
所以,龙作为黄帝族群的新图腾,自然也被加入其中。
第二种说法是十二生肖的选用与排列,是根据动物每天的活动时间确定的。我国至迟从汉代开始,便采用十二地支记录本一天的十二个时辰。根据五行八卦的计算,辰,三月的卦象,而龙在远古传说中是擅长水性的生灵,所以便有了生肖龙。
四、龙的简介
1.龙长什么样子?
《说文解字》记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本草纲目·翼》记载:“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2.龙的种类
青龙:为“四圣”、“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天之四灵”之一,又称为苍龙,代表东方,青色,因此称为“东方青龙”。
应龙:又名飞龙,亦作黄龙。据说当年黄帝大将名叫应龙,有杀蚩尤、夸父之功。应龙是背生双翼的龙,据《述异记》记载:“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又千年为应龙。”
虺(huǐ):《述异记》载:“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可认为是幼龙。
虬(qiú):虬龙是古代传说中有角的小龙,一说是无角的幼龙。《说文解字》:龙无角者。各本作龙子有角者。今依韵会所据正。然而韵会尚误多子字。
螭(chī):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类龙生物。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
蛟(jiāo):一般泛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
角龙:指有角的龙。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
蟠龙: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盘曲环绕。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
行龙:传说鲤化蛟,蛟化龙,而当龙达到一定境界时,会化为行龙。
鱼化龙:鱼化龙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据《说苑》记载:“昔日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民间流传的鲤鱼跳龙门便是源于此处。
蜃龙:蜃栖息在海岸或大河的河口,模样很像蛟,也就是常说的海市蜃楼。
五爪趾金龙:五爪趾金龙是中国皇帝的标志,在封建社会中规定只能由皇帝使用。而其他皇室人员以及地方需要用到龙形的时候,只能使用“四爪龙”。
书到此处,关于龙的相关知识已经梳理了大概。
如果还想了解更多有趣知识,还请关注“有醋得味”!
感谢各位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