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作者 | 柒樱
本篇编辑 | 董小姐
当值编辑 | 玄鹤
今日导读
许多因为孩子的情绪问题、休学问题来求助的家长,在学习时都会听到一个说法:想要爱孩子,先学会爱自己。可是,爱自己这三个,说起来简单,但真的要做起来,相信许多人都不知所以然。什么是爱自己?具体该如何做才算爱自己?
今天和我们分享的这位妈妈,便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她因为孩子的问题踏上了自我成长的学习之旅,并不断深入思考和实践,她的爱自己,是时刻关注自己的情绪和心理需求,主动帮助自己从负面情绪中解绑。
只有当我们学会看见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才能够去看见他人和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只有我们先学会爱自己,才能把爱、疗愈和支持给到孩子。
在一阶段的学习中,我深深理解了观呼吸是静心的法宝,是走路的双脚,是成长的地基,知道了"三不"是爱、边界和信任,是成长中要一直坚守的戒;分清了"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理解了情绪的来源和对自己的情绪负责;明白了孩子生病是自己的问题;学习了如何倾听孩子和共情孩子;似懂非懂的跟着说"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笨笨拙拙地学着向内看,爱自己。
但怎样才是爱自己?如何爱自己呢?
二阶段Linda老师从写心赏,从静茶七式,从每晚的共修主题中引导我们一步步去体验"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去体验爱自己和如何爱自己。
我理解的爱自己
我简单的理解:爱自己就是要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我把爱自己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物质层面爱自己。关注自己身体方面的需求,在物质上,即衣食住行各方面满足自己,并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
第二层:从精神层面爱自己。接纳自己的所有,做完整的自己而不是完美的自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从而获得喜悦与心流。
第三层:从心理层面爱自己。关注自己的心理感受(即情绪)和心理需求。
今天我想谈的是我感悟到的第三层中的:心理感受(即情绪)。巴菲特说他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教诲就是父亲一直对他说的:尊重自己的感受。
尊重自己的心理感受(即情绪)。首先我们要知道情绪是怎么来的?通过一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引发我们情绪的其实是我们内心的信念(思想或认知或三观),而思想就是我们认为“怎样做才是对的”、“我们应该如何”、“要怎样做,不能怎样做”的想法。
我们跟人沟通,其实是我们的信念在与人沟通,是两套思想的沟通。
我们互相争执,我们发生冲突,就是思想的争执,我认为我的观点是对的,你也认为你的观点是对的。
谁也说服不了谁,我们每个人都带着各自的思想和三观在生活着。所以,所有的人际关系的问题,其实都是我们自己与自己的问题。可见情绪这个课题是我们一生中多么重要的课题,我们能自己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我们就掌控了自己的人生。
如何从负面情绪中解绑?
那当负面情绪来临的时候,如何从负面情绪中解绑的呢?我自己是分三步走:
第一步:把注意力带回当下。
如果很伤心难受,可以找个安全的、没人的地方,放松地大哭一场;如果很愤怒,可以在没人的地方狠狠地骂、狠狠地打,打枕头、沙袋等,尽量把心中的怒火发泄出来,允许一切情绪的发生,让情绪自然去流淌。然后深深地做观呼吸,用心舞或静茶七式等适合自己的静心方式,先让自己回到当下,静静地去“倾听”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第二步:关照自己的思想,探寻情绪的来源。
举个例子说明:当我看到孩子请假不去上学,在家躺平,日夜颠倒玩手机的时候,我“倾听”到我的心理感受(情绪)是:焦虑、紧张、担心、害怕。我担心害怕孩子躺下去再也好不了,要我养一辈子。
我当时的想法就是孩子长大以后想有好出路,想获得幸福,就应该努力学习,应该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体制内工作,这是唯一的选择。
通过学习向内看,我去探寻自己第一次焦虑、紧张、担心、害怕的情绪以及引发情绪的原因或事件(如果还有引发同样情绪的事件也可以一起回忆,特别是程度最严重的那次)。
我回忆起我高考的那年,1992年,那时候大学还没有扩招,考大学是很难的,考中专都不容易。我的父母都是农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辛苦。我们放假都要帮助家里面干田地里的农活,中午也不能回家,累了就只能躺在山坡的树荫下休息,所以也知道这种辛苦的滋味。特别是我非常害怕田里的蚂蟥,想到这个生物我就起鸡皮疙瘩。
高中那几年,我爸爸经常在我耳边唠叨:要努力学习啊,要努力学习啊,你要是考不出去,那你就要回来种田咯。每当爸爸这样说的时候,我心里面就会很焦虑、很紧张、很害怕、很担心,担心自己考不出去,害怕自己高中毕业后还要回来做农民,特别是还要经常面对那种可怕的软体动物。
通过学习向内看,我得知了我这个情绪的来源,并不是孩子造成的,我就开始知道: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但负面情绪并不会因此就消除,那么此时就需要第三步:调整认知。
第三步:调整自己的认知来化解它。
下面是我调整认知常用的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转念
用简短的四句问话和自我回答来“反躬自问”达到一念之转01
第一句问话:当你持有这个想法时,你内在是什么感受?
回答:焦虑、紧张、担心、害怕,还有深藏在后面的恐惧。
02
第二句问话: 这是真的吗?
回答:孩子目前躺平就再也好不了,就废了,就要我养一辈子了。这是真的吗?要努力学习,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体制内工作,这是唯一的选择。这是真的吗?这条路才是好出路,才能获得幸福。这是真的吗?
03
第三句问话: 你能百分之百肯定这是真的吗?
回答:当然不能。
可选问题1:你能找到一个理由让自己放下这个想法吗?
理由1:我知道了孩子的未来不是仅有这唯一选择,而是有很多选择,有无数可能。孩子今年不参加中考,可以选择明年复读;或上私立职校;或上私立高中;还可以出国留学;甚至不上学,做自己喜欢的事,总有办法养活自己。(心眼力:切忌答案只有一个的僵化思想,答案非唯一,而是有无数可能的时候,你才可能脱离困境。)
理由2:我有个好朋友,她女儿初中是所谓的学渣,中考后是进的职校,然后从职校考的大专,在上大专的时候有很多普公办高中的孩子,可是专业水平比她差一大截,初中的渣生转而成为了大专班中的学霸。现在毕业两年,目前的工作很不错,每月收入也有一万左右。比很多一本毕业的孩子的收入都要高。
理由3:学历并不是评判幸福的标准,幸福与学历无关。我很多亲戚、朋友、同学学历比我低,但人家活得比我幸福。
可选问题2: 你能找到一个让你坦然持有这想法的理由吗?
理由1:我们养育孩子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最终就是要培养孩子有自强自立的能力,让孩子就算离开了我们,他仍然能够很好的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所以我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孩子经历重点高中——重点大学——体制内工作这一系列程序。
理由2:我记得我第一次带女儿去看心理医生时,当时医生给我的一个心灵扣问:如果孩子一辈子这样,你愿意养她一辈子吗?我当时想到了孩子小时候的很多场景,我那时候那么爱她,拉屎拉尿都不嫌弃,看着她就感觉到满满的幸福!我当然愿意,不管她怎么样,她始终都是我的孩子,宠物小狗我都愿意养(很多家庭养好几只宠物),为什么不愿意养自己的孩子?
我跟老公甚至都想好了最差的结果,我们将如何做才能在我们老了以后,保证孩子一直躺平后的生活。我们需要“做着最坏的打算,去尽最大的努力”、“以最消积的态度最积极的生活”、“果上随缘,因上努力”,完全接纳着孩子的一切,用爱去疗愈孩子。
04
第四句问话:如果你放下了这个想法 ,你内在会是什么感受?
回答:轻松、平静、安宁、小喜悦。
提示:给自己一点时间,用心去感受,再给出你心中的真实答案。而不是用脑去思考、被思想裹挟着给出答案。我的体验是,到这一步,基本上就能化解我所有的负面情绪了。
第二种方法:用情绪ABC公式来化解负面情绪
我简单介绍一下情绪ABC理论,情绪ABC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
从下面这个图上我们可以看到,A是没有变化的的,因为B的改变,C也发生了改变。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和改变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看法,来改善和管理我们的情绪。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吧,我看到孩子躺平,天天日夜颠倒玩手机,不想学习(事件A) 孩子考不上高中了(想法B) 孩子更考不上大学了(想法B) 孩子废了(想法B) 孩子可能没法养活自己(想法B)……我之前不自觉想到未来这一长串“可怕”的事情,内心无比焦虑、紧张、担心和害怕(之前的结果C)。
这里面的B包含了许多认知扭曲:比如以偏概全(把一件负面事件看成永久性的失败);比如放大和缩小(把事实不成比例地放大或将它们的重要性缩小到滑稽可笑的地步)等。
随着我认知、信念的的改变,打破了一些所谓的“应该如何”、“必须如何”,找到了“未来的答案不仅仅只有一个,而是有无限可能”,我内心也就逐渐开始平静,慢慢感到了轻松、安宁和小喜悦(B改变后的C)。
可见,同样的事情,当我们的想法变了的时候,我们感受到情绪是不一样的。所以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造成我们心里的痛苦,痛苦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是我们对这件事情的想法造成了痛苦。
我理解的爱孩子
前面我写到,爱自己就是要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分为三个层面:物质、精神和心理,其实爱孩子也是一样的。
我经常听到家人们说:我已经很爱孩子了,但孩子总说我不爱他。往往是因为我们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感受和需求,给孩子的爱只是表层,没有入心,所以孩子感受不到。
爱孩子的第一层:物质层面的爱。估计在孩子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方方面面,家长们可能都会竖起大拇指,给自己点个大大的赞。但我们真的做好了吗?
孩子想吃这个,你说这个是垃圾食品没营养,那个好;孩子喜欢这件衣服,你说这件不好看,买那件;孩子说太热了,你说冷,赶紧穿秋裤……
你请孩子吃豪华大餐,给孩子买名牌服饰,品牌玩具……成千上万的钱花得眼都不眨,但那是我们的需求还是孩子的需求?我们给孩子的确定是他想要的吗?我们反思一下,我们是不是做了很多"有一种冷是妈妈觉得你冷"的事情却不自知。
爱孩子,请给他需要的,而不是你想给他的。
爱孩子的第二层:精神层面的爱。这就更要好好掂量了。试问我们能做到接纳不完美的孩子吗?做到了让孩子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吗?做到了让孩子报他真正感兴趣的兴趣班而不是补课班提高班吗?
我们说教、讲道理、责备、比较;我们威胁、命令、讽刺、挖苦;我们甚至打骂孩子,很多是为了“你应该…你不应该…”,为了证明“我是对的”。我们按自己设定的路线拼命拉着拽着孩子往前跑,却并没有停下来询问孩子累不累,愿意不愿意。
我们控制着孩子的成长路线,不敢让孩子试错,更不敢放手。“生命的意义于放手”,“讲一万句不如自己摔一跤”。错误和痛苦才能让人成长,请让孩子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做真实的自己吧。
爱孩子的第三层:心理层面的爱。这一层我们以前几乎一点不会。在事情和问题面前,我们之前往往是先处理事情,先解决问题,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情绪)。
现在我们要学会倾听、共情孩子;学会“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学会看到各自的需求,再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事情有对错,而情绪没有对错。我们的孩子都是因为负面情绪长期被忽略、被积压了,才出现种种问题。
想让孩子好起来,不是要让他一直快乐开心,重要的是让他能处理不快乐不开心的负面情绪。这第三层正是我们要学习要成长的最最重要的一个层面。
我们给不了自己也没有的东西,当我们自己都不爱自己的时候,是无法好好爱孩子的,所以爱孩子,先从爱自己开始!
陪伴孩子之路漫漫,个人成长步履不停
我现在基本上可以很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而当我们学会了看见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才能够去看见孩子的情绪和需求。所以,当我们想更好的与孩子沟通,想更好的共情孩子,那就要学会看到孩子的情绪,而要看到孩子的情绪,先要学会看到自己的情绪。
同理,你要先学会爱自己,才能把爱给到孩子。爱是最好的疗愈之光,“用爱传递爱,用生命影响生命”。我们留给后代最好的礼物不是银行存款,不是房产车子,而是“爱的种子”。
感受是最好的答案。二阶段我感觉自己变化最大的就是能从知道到做到,能从理论到实践,很多以前能引起我负面情绪的事情,现在再来一次,感觉自己能做到波澜不惊、平静如水,这是我最大的收获,也是我爱自己的最好的体现。
个人成长的路很漫长,也很艰难,需要我们彻底在生活中去体验执行。也许刚开始我们是不知不觉,不知道自己为何常常痛苦;然后慢慢就成后知后觉(道理都知道,就是做不到),当你继续真诚去实践去自省,你就会慢慢到当知当觉的状态;也许你仍有被潜意识操控的时候,但是继续成长,你一定会在某个情境中做到先知先觉。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我想大家对这句话都印象很深刻。生命中我们所遇到的每一个人,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好的坏的,都是各种礼物,都是自己内在的投射,折射出我们的内心世界。
如果这面镜子折射出来的,并不是我们想要的,那我们就要向内回看自己,从我们自己身上找原因。当我们改变了,当我们成长自己,外面的实相也会因此改变,这面镜子呈现出来的将会是我们原来想要改变的样子。
幸福的真正途径是爱自己。爱自己不是向外抓取,而是向内看,向内探索,回到自己这里来,是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是取悦自己而非取悦他人。
希望所有的家人们都能在漫漫人生路上学会爱自己,活出真我。最后,感谢Linda老师,感谢所有小伙伴们的陪伴与分享!感恩遇见!
备注:每个人的体质和病症都不太一样,因此,文章中的治疗方式,仅做参考。给郁金香所有投稿及采编故事,默认可以公开。感谢分享自己抗郁路上的故事。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