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能陪我50亿年吗?”当女儿扬起稚嫩的小脸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正好来一次生命教育。
于是我回答说:“宝贝,人的寿命是有极限的,年龄最大也不过活到一百多岁。”
听到我的回答,女儿立马失声痛哭起来,她说:“妈妈,我不想让你死,我想让你永远陪着我。”
看见她这样崩溃,对于生命的教育我打算暂停了。可还是幻想能说通她,让她懂得生命的可贵。
于是我继续说:“宝贝不要伤心啦,妈妈会努力保证身体健康,让自己活到更大的岁数来陪宝贝,好吗?”
本以为这样的回答一定能安抚她现在的情绪,可是事情没有像我想的那么发展,女儿这时已经泣不成声了,说:“妈妈,那你死了,我可以把你放到北屋吗?我放学了还可以看到你,你冷了,我给你盖被,你热了,我给你扇风。”
哎呦,本想借用这个话题让女儿从小珍惜生命,正确理解生与死。没想到我的目的没达到,却被她带的哭的稀里哗啦的。
我紧紧地抱着她,告诉她,妈妈永远不会死。不断的安慰下,她终于不哭了。
就这样,关于这个话题,女儿几乎每天都要谈起,并且总会问一句:“妈妈,你真的可以不死吗?永远陪着我吗?”
经过了上次的切磋之后,我也绞尽脑汁地想,怎么把生死的问题和她说明白。但是每次我都没有张开口。
每次试探,都会带来她的惊恐。直到现在,我彻底地不想再和她聊这个话题了。
但是还不想她每次提起的时候只是敷衍她,她几乎每天都会问我:“妈妈,你能陪我50亿年吗?”
每次接收到她这样的信息,我都会说:“放心吧,妈妈一定会陪你到50亿年。”听我这样回答,她还会再确认一下说:“你说的是真的吗?我说的是50亿年,不是50天。”
我笑笑回答道:“妈妈听清楚了,是50亿年,妈妈一定会陪你的。只要自己不想死,就一定不会死!”
每次听到这,女儿都会过来搂搂我。
今天,无独有偶地收到了朋友的信息,说她的儿子问了她同样的问题,她不知道怎么回答,并且很焦躁,认为这是孩子没有稳定的社会交往造成的。
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对于一个5-6岁的孩子,不可能像大人一样有足够的社会关系,孩子这时候的安全感完全来自于父母,但是她们这时候又懵懵懂懂的知道了,人死了不会再活过来。
所以,关系单一的她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和自己最亲的人,担心这个人会死。
这个时候,做为孩子的最依赖的人,我们可以试探一下孩子的底线,如果她能坦然接受生与死,那我们可以进行一场生命教育。
如果像我的孩子一样,接受不了死的结果,那莫不如告诉她,生活会向着我们自己想象的样子过下去,这样让孩子知道了,自己的生活完全可以自己掌控。
慢慢的,当她对生死已经概念清晰时,我们再来一场生命教育也不迟。
陪娃成长,没有那么轻松,但是也没有那么复杂,我们只要能够足够了解娃,给她适度的引导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