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型思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S.Dweck)在《终身成长》作品中率先提出的教育理念。
Dweck教授研究发现,孩子们之间的根本差异在于思维模式,思维模式的差异会导致他们在智商出现分化。
根据对能力发展的认知,一般来说,我们的思维模式就两种: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和 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
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聪明才智等能力是天生的,后天无法改变,认为能力是固定的,天赋是决定因素。
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天赋只是起点,能力是可塑造的,努力是决定因素,人的才智通过锻炼可以提高,所有的事情都离不开个人努力,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就可以做的更好,这个世界上充满了哪些帮助我们学习、成长的有趣挑战,那他拥有的就是“成长型思维”。
科学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和肌肉一样,可塑性是很强的。大脑的可塑性可以持续终生,也就是说,我们的思维模式、才智等,永远可以通过训练塑造和培养。
大部分人并不是只拥有一种思维模式,而是两种思维模式的混合体,在某些情况下处于固定型思维模式,另一些情况下处于成长型思维模式,有时,即使是最聪明的人也会让自己受制于过时或错误的想法和思维方式,这是很正常的。
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和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可以讲,它是一种认知和元认知“思维”的人生心态,一种看待自己的方式。是发展性、积极性、乐观性看问题,还是封闭式、消极性、悲观性看问题。
正如有人说的那样:“所有的成功与否,最重要的要素都归结于我们的思维习惯模式。”
拥有固定型思维的孩子,往往害怕失败,担心自己看起来不够聪明、比较笨,易产生“标签效应”,认为“我不行”,胆怯的自己,从而拒绝面对困难、接受挑战,他们的潜力也会因此受限。
面对成功,他们会认为是自己足够聪明,有天赋,所以成功了;而遇到失败时,又会自怨自艾,觉得是自己太笨了,常常把一件事情的失败,变成定义自己的标签。
他们认为聪明的人不需要努力,而你努力就说明你不聪明。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外在行为表现容易两极化,成功时容易骄傲、目中无人;失败时容易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或者推卸责任。
拥有成长型思维益处多多。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面对成功时会更多地思考自己有哪些提升或收获;面对失败时,会思考是哪里做得还不够,要如何改进才能成功,下次要更努力才行,“我本可以”。勇于面对挫折,承担责任,相信自己;且内心会认为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因而会更谦虚性持续学习。
成长型思维让孩子(学生)能直面对困难,热爱挑战,相信努力,并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迎接学习问题。面对挫折仍可以重新站起来。
而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他们一直相信,自己的潜力是无限的。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敢于、乐于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去学习新知识、迎接新挑战。对他们来说,智商和能力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的,困难和失败只是帮助自己进步的挑战。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更能从做事的过程中享受到乐趣,他们更乐于寻求帮助,不易放弃,复原力更强。
想要孩子拥有良好的成长型思维,从小就要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智模式和行为模式。
“我要学”“我勤于学”“我会学”“我来找你学”“我要学得好”。
从小注入“自觉学习、主动思考、勤于思维”的基因,培养孩子的探索性学习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探索,是最高形式的学习方法。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也明确指出,培养孩子的探索能力,就是打通了学习的“命脉”。
智力不是由基因决定的,文化、教育和环境才是决定认知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理查德·尼斯贝特)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优秀,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让一个孩子可以走得更远。
(注:本文参考网络相关资源思考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