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无法被人们原谅的实验,年仅9个月大的婴儿就用来做实验!在1920年的时候,人们对于心理学的研究,也是处于起步阶段,在这个时期,许多心理学家为了探寻人类心理的秘密。
实验开始
背地里进行过非常多的惨无人道的实验,其中就有一位美国的心理学家约翰·华生,他想探究人类对恐惧的反应,于是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那就是将一名九个月大的婴儿,作为恐惧实验的对象。
这名九岁的婴儿名叫小艾伯特,而这次实验也被称作为“小艾伯特实验”,实验的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接触实验。将小艾伯特放入实验的地点,让小艾伯特依次接触各种事物。
比如猴子、兔子、老鼠、火焰和冰块等等,根据小艾伯特的反应来初步判断小艾伯特的喜好,其中除了火焰和冰块这些极端的物质外。小艾伯特非常的喜欢毛茸茸的动物,比如兔子、狗狗和小白鼠。
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这和小孩子喜欢毛绒玩具的表现是一样的,其中小艾伯特更是对小白鼠爱不释手,每当小艾伯特与小白鼠在一起,就会显得格外开心。实验到这里第一阶段算是正式结束,而下一步就要进行实验的第二部分。
实验的第二部分是刺激实验,就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给予小艾伯特一定的刺激。当小艾伯特碰到自己喜欢的小白鼠时,实验人员就会在一旁制造出非常难听的声音,而小艾伯特听到这种声音就会被吓得哇哇大哭。
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以后每当小艾伯特,想要碰一碰喜爱的小白鼠,就会听到那种刺耳的声音,而每一次的结果都是以小艾伯特的大哭而结束。就这样,实验丝毫没有顾忌小艾伯特的感受,而继续进行着……
实验的结果
实验的第二阶段还在不断进行,小艾伯特每次都会被刺耳的声音给吓到,这种刺耳的声音成年人听到后都会难受,就更别说只有九个月大的婴儿了。
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但是,为了自己的心理学实验,约翰·华生已经坚持将实验进行完成,当实验的第二阶段完成后,便开始了实验的第三阶段。第三个阶段更加简单的一点,就是在第二阶段的实验上把刺激条件给删除。
也就相当于重复了第一阶段的实验,虽然还是让小艾伯特来接触一些重复的物品,但是结果却完全不同。当人们把小艾伯特最喜欢的小白鼠放在他面前,结果小艾伯特表现得非常抗拒,如果强行让小艾伯特触碰小白鼠,他就会突然开始大哭。
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不仅如此,只要是毛茸茸的东西,小艾伯特都会变得非常抗拒,这与一开始小艾伯特的表现截然不同。而华生也觉得这次实验,已经达到了他所研究的目的。原来,华生一直想要证明人类的情绪也是存在条件反射的。
在这次实验中,小白鼠就充当了一个比较中性的刺激,而触碰小白鼠就会听到刺激的声音,就是一种特殊的刺激条件,而小艾伯特的表现则为非条件反射。当这种非条件反射一直不断地重复,就和小艾伯特的表现一样,即使没有刺激的声音,但是依旧害怕。
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这种反应也就从非条件反射变为条件反射。其实,这种情况在生活中也是非常常见的,比如俗话说得“一朝被蛇咬,处处怕井绳”,还比如,如果小时候被狗追过或者咬过,长大后看见狗还是心有余悸。
那么实验成功了,参与实验的小艾伯特怎么样了?之后又有着怎样的人生呢?
小艾伯特
当时约翰·华生的实验一经曝光,被各行各业的所指责,认为这种实验是非常不人道的,并且一度开始抵制这种心理学实验。
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虽然,那时候约翰已经为自己的行为道过歉,但是没有人愿意原谅约翰的这种行为,因此这场实验也被人称作“不被原谅的实验”。可是这次实验,对约翰·华生都有和实验过程,甚至是华生的助手都有记载。
但是唯独对于当时实验的小艾伯特没有记载,这有可能是为了保护小艾伯特,而故意没有做报道。但是因为没有人进行报道,所以引来了不少人的猜测,更是有人说,小艾伯特因为实验,在四岁的时候就不幸身亡了。
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不过这种说法,在2009年被人所推翻,当时有一些人在整理资料后,声称小艾伯特在6岁的时候不幸死于脑水肿。但是这种说法并没有起到辟谣的作用,反而更让人们坚信,小艾伯特是因为实验而死。
直到2014年,一些科学家在整理约翰·华生的实验记录时,经过对比资料,发现小艾伯特并没有像传言那般早逝,而是健健康康的活到了87岁,直到2007年才去世。据说,在他生前确实对毛茸茸的动物比较讨厌。
这多半是受到小时候实验的影响了,不过因为老人已经去世,详细情况我们也无从得知,而这种类似的实验,也一直饱受社会的诟病,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实验也都进行了改善,至少在中国已经不会再出现这种情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