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能从苦难者身上获得力量,并不是困难有力量,而是面对苦难的韧劲有力量。
韧劲不是对苦难耿耿于怀,韧劲是勇于面对苦难,勇于藐视苦难,生活总会有办法,任何发生了的苦难都是沉没成本。
沉没其中的人,不仅遭遇了一次伤害,又主动给苦难献祭,遭受次生伤害。
只有真正的勇者,才能看清苦难的真面目,一切狰狞都是纸老虎,智慧的人总是去改变去创造。
老人与海
大家好,我是家庭教育指导师西柚妈妈,同时也是三个孩子的妈妈,看了《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大家感叹的绝不仅仅是二舅的身残志坚,更是对身边所有“二舅们”坚韧,睿智,善良的崇敬。
没有人想要二舅的人生,但是大家都希望自己和孩子能有这样面对苦难的勇气和韧劲。
二舅的戏剧人生,打好一手烂牌
一位60岁左右的残疾老头,每走3米需要十秒,他的少年时学习成绩在市里可是名列前茅,奈何一次发烧,医疗事故改变了他的一生。
十几岁的他,腿废了,成了一个残疾人。
再也无缘金榜题名,和富贵功名。
一年沉沦一年挣扎,第三年他看了三天木匠工作,开启了自己的另类人生。
木匠的手艺让他无需再沉沦于残疾的悲痛中,无需拘泥于行动不便,他用这门手艺养活了自己,他用这门手艺获得了尊重和骄傲。
是木工手艺拯救了他吗?
不是,木匠手艺只是他的“术”,他赢得家人,村里人,甚至全网上下那么多人的尊敬不是因为他的手艺,而是他的自知,而他对这些苦难的蔑视,他的坚韧,他的创造,他的总是有办法。
唯独有偶,我的家乡泉州有个孩子名叫吴承谕,获得“福建励志先锋”。
他是一名罕见病患者,重度残疾人,身患DMD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行动能力逐年下降。
小学二年级不能跑、不能跳;
三年级无力爬楼梯;
五年级坐上轮椅;
现在手部的力量甚至影响到他翻阅课本
……
而这样的孩子依然坚持学习,品学兼优,同时课后时间坚持写作,潜心文学创作,开设个人公众号,以文字的力量激励人心,感染了众多患友和身边人。
他说:只要能在自己的位置上发光,哪怕只有零星一点,一生都算是有了价值。
二舅和吴承谕的人生无疑被发了一副烂牌,而他们却努力用一副烂牌开创了好局面。
不仅经营好了自己的人生,同时也给很多人带去了温暖。
僵固型思维导致“脆弱的高自尊”
与二舅和吴承谕相反的,现在很多孩子喜欢躺平,或者说对于困难毫无招架之力。
比如有些孩子明明学习成绩一直都不错,看起来很聪明,却因为某一个挫折就一蹶不振,慢慢泯于众人。
这就是僵固型思维导致“脆弱的高自尊”。
能力并不能预测一些,有时候怎么看待能力,要比能力本身更重要。
有些孩子一帆风顺的时候,觉得自己很厉害,遇到挫折时,又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这种情况在孩子上初中后表现特别明显,在小学父母时刻关注中,学习成绩不错的孩子,到了初中却出现成绩下滑,因为初中的知识点更难,更需要自学的能力。
而一直被夸“聪明”的孩子,往往害怕自己的聪明是假象,不愿意挑战难的学习任务,哪怕这些题目能够让他们学到新知识。
而且,很多这样的孩子,还会高估自己的能力。
他们脆弱的高自尊并不是因为他们在成长中受到太多批评和指责,让他们变得不自信。
相反地,正是因为他们的成长中并不缺少肯定和表扬。
这都是僵固型思维让孩子觉得自己无法战胜困难,不如画地为牢。
斯坦福大学的德韦克教授提出了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的理论。
德韦克教授做过一个实验,实验表明夸孩子聪明和夸孩子努力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效果。
它证明了:跟我们所想的不同,夸孩子聪明不仅不会增加孩子的自信,还会削弱了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因为表扬聪明和表扬努力激发了他们不同的心智模型。
表扬孩子“聪明”实际上暗示了这样的观点:
人的能力是相对固定的,解难题只是证明你聪明不聪明的方式。
如果孩子认定自己应该是聪明的,那么他就会保护自己的“聪明形象”,拒绝一些可能破坏聪明的机会,比如做比较难的题目。
他们会把注意力从挑战任务本身,转移到对自我的关注上来。
这就是僵固型思维的特点。
而僵固型思维的人在面对困难时,他们可能就会选择躺平,觉得自己不可能战胜困难。
二舅和吴承谕明显不是这一类人,他们遇到了“毁灭性”的难题,他们没有觉得“老天不公”,没有自怨自艾,自暴自弃。
很多破罐子破摔的孩子,不管是不是蜜罐里长大的,不管有过什么样的经历,他们的认知里,首先是放弃而不是改变。
关注自我证明,还是关注能力成长,是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的重要区别。
一个有僵固型思维的人,在面对挑战时,很容易放弃,因为他会担心困难的任务会证明他不行;
而一个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却欢迎挑战,因为他会把挑战看作能力成长的机会。
僵固型思维的人,觉得努力是一件可耻的事,如果你需要努力才能做成一件事,说明你能力不够,所以就算努力,他们也会偷偷努力;
而成长型思维的人,以努力为荣,因为他们觉得努力就是激发能力的手段。
二舅和吴承谕是成长型思维的人,虽然残疾,但是一切都会有办法,不仅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甚至通过努力也一样可以帮助别人。
他们从不回头去看过去的苦难,他们一直在成长,一直在变强大。
用成长型思维分享身残志坚的故事
我并不是想要提倡苦难,或者感动于这样的反差。
我感叹的是,我们身边有很多境遇没有那么曲折,但也一样十分有韧劲的人。
他们一样值得肯定。
我们想要我们的孩子也一样的坚韧,但是孩子能否有坚毅的性格,就看你给孩子看的别人经历的困难,还是别人面对苦难时的乐观。
如果我们在分享这两人的故事给孩子时,你是分享他们悲惨的遭遇,还是分享他们那不纠结于遗憾,勇往无前。
如果你分享的是他们曲折的人生,那么孩子看到的是,困难造就坚韧的性格。
孩子就会陷入错误的因果关系,觉得自己没有这样悲惨的经历,就不能成长,这会形成僵固型思维。
而如果你分享的是他们面对人生无常时,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那么孩子自然明白,遇到任何问题,都能想出办法解决。
这是成长型思维的引导,所有现在看起来的困难,都能得到解决,办法总比困难多。人不会一直被某个困难所绊倒。
而最糟糕的一种分享就是,你看看别人多难,多餐,你锦衣玉食,却还这般不争气。
不要觉得孩子的生活中太过安逸没有困难,小到题目做不出来,大到被老师批评,他们的生活中也都有苦难,对于他们而言那些困难也并非不值一提。
苦难几乎是永恒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苦难,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苦难,不一定残疾才是苦难,孩子对苦难的理解与承受能力往往来自我们对事件的解读。
比如,儿子反复看纪录片《千古风流人物》的苏东坡篇,苏东坡已经是儿子的偶像,他不能理解政治迫害,但是他知道苏轼很倒霉,却又很乐观。
不管去了哪里都帮助当地的百姓,不管去了哪里都享受美食。
苦难并一定能让孩子感同身受,但是情绪可以,态度可以。
孩子不一定需要经历那些骇人听闻的悲惨事件,才能变得坚韧,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去感知,去成长,用成长型的思维去思考,孩子一样可以得到磨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