皱囊虫的复原图。A,前视;B,左侧视;C,后视。 长安大学供图
8月18日,记者从长安大学获悉:该校刘云焕教授等科研人员对陕南约5.35亿年前的微体化石皱囊虫的亲缘关系和演化意义进行了全新解读,并为蜕皮动物体构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研究论文于8月17日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该成果由长安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等5个国家9家单位的科学家组成的国际联合研究团队共同完成。长安大学刘云焕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长安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
2017年,皱囊虫被报道发现于陕南西乡县张家沟剖面寒武系幸运阶宽川铺组的含磷灰岩中,并被认为是最早的后口动物。科研人员由此提出后口动物可能有一个毫米大小的、生活在海底泥沙缝隙中的、有口无肛的祖先类型。后口动物包括棘皮动物、半索动物、头索动物、尾索动物和脊椎动物。支持皱囊虫为后口动物的关键特征是化石中的“鳃孔”结构,鳃孔是后口动物的原始特征之一。
皱囊虫是毫米大小的两侧对称动物,具有囊形的身体和末端的开口,围绕口发育了辐射状皱褶以及辐射对称排列的具刺突起。在保存更加完整的化石标本的研究基础上,该团队科研人员发现皱囊虫身体两侧对称排列了具刺骨板,反口面有大量小刺,而曾被解释为“鳃孔”的结构,很可能是封闭的具刺骨板在化石化过程中磨损形成的孔状结构。皱囊虫的一些关键特征,比如发育表皮又叫角质层、上皮不具纤毛、末端的口和环口的辐射对称排列的结构,表明它和蜕皮动物有更近的亲缘关系,因此皱囊虫更可能是蜕皮动物而不是后口动物。
刘云焕教授介绍,蜕皮动物是原口动物的一个分支,它包括环神经动物和泛节肢动物。已知最早的蜕皮动物化石出现在寒武纪幸运期,但都是环神经动物,皱囊虫为已知最早的蜕皮动物增添了全新类型。皱囊虫在蜕皮动物内部的系统位置尚未解决,它可能是环神经动物的祖先类型、泛节肢动物的祖先类型或蜕皮动物的祖先类型。
“蜕皮动物一般具有‘蠕形’体构,它们的最晚共同祖先可能也是蠕形的。皱囊虫的‘囊形’体构明显有别于其他蜕皮动物的‘蠕形’体构,这表明‘蠕形’不是蜕皮动物唯一的体构类型,蜕皮动物最晚共同祖先也可能并非蠕形。”刘云焕说,“要更清楚地了解蜕皮动物体构的起源,有待于对寒武纪幸运期已知最早的蜕皮动物的相互演化关系的进一步研究。”(记者 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