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邓小平乘坐的专机降落在美国,迅速引起了全世界关注,这其中就包括新加坡总理李光耀。
就在两个月前,邓小平访问新加坡期间和李光耀展开了一次长达2小时的会谈。
那时候李光耀就隐约感到邓小平在下一盘大棋,也在做着最后的决断。
因此,那天当李光耀在电视上看到邓小平和美国总统卡特高兴地会见美国群众后。
果不其然,邓小平结束美国访问后的第12天,解放军就从东西两线开始全面向越南发起进攻。
对越南用兵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艰难的选择,不仅面临国际国内复杂严峻的形势。
而且国也有不少很多质疑、反对声音,比如粟裕和叶剑英,就提出了很多顾虑。
最后关键时刻,陈云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最终让邓小平下定决心!
那么,作为百战百胜的军队高级将领,叶帅和粟裕大将为什么反对用兵?陈云又说了什么,最终让邓小平下定决心教训越南?
(邓小平和李光耀)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一、忘恩负义
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大举入侵越南,在胡志明的带领下,越南进行了强有力反抗。
眼看即将取得胜利,可胡志明却突然逝世。
关键时刻,声望较高的黎笋上台,继续抗击美国侵略者。
在我们国家和苏联的支持下,越南终于取得了胜利,实现了南北统一。
一时间,黎笋在越南的声望更高了。
然而,在某些势力的怂恿下,黎笋却逐渐野心膨胀,做起了“中南半岛联盟”的美梦。
被胜利冲昏头脑的黎笋竟然开始自诩越南为“世界第三军事强国”,为了推行所谓的“中南半岛联盟”,这个曾经饱受战火摧残、刚刚取得民族解放的的国家,竟然大举入侵周边弱小的老挝和柬埔寨。
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侵占了柬埔寨大片领土,让整个东南亚地区再次燃起战火硝烟,陷入动荡之中。
期间,我们国家多次向越南提出警告,然而已经被胜利冲昏头脑的越南,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更加肆无忌惮。
(黎笋)
不仅如此,在越南领导人黎笋的主持下,他们大肆刺激越南民众的民族情绪,煽动国民抵华排华。
在社会上,全面逼迫华人离境,压缩华人生存空间。
更令人气愤的是,华人想要安全离境,必须交纳高达3000万美元的离境费。
在经济上,采取高压手段压榨在越华裔利益,设立高门槛限制华商发展。
在军事上,频繁在中越边境地区制造流血事件,杀害我边境军民。短短五年间,就制造各种边境冲突3400余次。
那是的越南,已经把中国当做他们实现梦想的最大阻碍。完全忘了中国对他们长达20年的援助。
(当年援助越南的武器和粮食)
当时,越方的一些要求超过中国的生产能力,我国甚至不惜动用库存、甚至抽调解放军战备储备,全力满足越方作战所需。
这一切,都是中国人民勒紧裤腰带节省出来的。很多重要物资甚至自己都不舍得用,全部无私援助给越南。
正因如此,当越南忘恩负义全面挑衅我国时,引发全国强烈愤慨。
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期间,说出了“小朋友不听话,该打打屁股了”这样的话。
二、艰难抉择
要打“小朋友屁股”并非那么容易,当时我们面临非常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在一次重要会议上,粟裕和叶剑英就表达了强烈担忧。
首先,越南的军事实力不可小觑。
一方面越南有来自苏联支援的大量武器装备,这其中不仅包括坦克、装甲车,还有大量飞机、导弹等先进武器。
同时,美军撤走之后留下了很多军事基地,这些基地中有大量先进武器装备。
(越南军队的坦克部队)
在某种程度上,越南的军事实力甚至丝毫不亚于我军。
也正因为如此,越南才敢嚣张地称他们已经是“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狂妄程度可见一斑。
其次,从国内形势看,同样不乐观。
那段时间我们正值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时,一旦大规模开战,势必对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甚至有可能中断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
同时,自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后,我军士兵十几年没有经历战争的磨练。
而越南自50年代起,先后取得了对法对美作战的胜利,士兵作战经验丰富,而且几乎全民皆兵。
再者,美日态度不明朗。
那时候中美尚未建交,美国在追求缓和同中国关系的同时,也在刻意和苏联缓和关系,双方签署了很多协定。
美国究竟会持何种态度?我们心中并没有底。
同时,日本会不会趁机捞取好处?这些都是发动打击越南必须考虑的因素。
因此,邓小平要做出教训越南的决断是非常困难的。
(陈云)
然而,在众多质疑声中,陈云表达了不一样的看法。也正是他的发言,在某种程度上坚定了邓小平的决心。
陈云可以说是元老级人物,早在红军时期,29岁的他就已经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各个革命时期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陈云的话自然非常有分量。他的意见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速战速决!
在一次重要会议上,陈云解释,外部干涉势力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机动到越南干扰我军行动。
更为重要的是,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访华后,中美两国关系基本实现正常交往,只是尚未正式建交。
关键时刻,美国为了其在亚洲的利益,极有可能对我们给予支持和帮助。
陈云表示,只要我们速战速决,完全能彻底打疼越南,为国家经济建设争取和平环境。
三、破解困局
陈云的态度,进一步坚定了邓小平迅速惩戒越南的决心。
同时,邓小平也充分听取粟裕、叶剑英等人的意见,开始做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和行动。
(解放军在训练中)
首先是国内的准备。西南边防部队,全面进入战备状态,开展临战训练,确保一声令下迅速转入战时状态。
在此基础上,各部队广泛征兵,扩充兵员,迅速展开互教互练活动,提高新兵实战水平。
对所有士兵都严格考核把关,把一些身体素质弱、训练不达标的取消战斗资格,确保每个士兵到战场上能战、能胜。
针对越南军队的部署情况,把各个作战区域的作战任务划分给相应部队,通过广泛军事民主,研究战术战法,确保首战必胜。
其次是国际上的准备。为了进一步赢得国际社会支持,74岁的邓小平开始了频繁出访周边国家。
从1978年年初开始,邓小平就开始访问缅甸、尼泊尔。
其中,缅甸是邓小平的第一站,目的就是进一步赢得这个友好国家的支持。
而尼泊尔同时接壤中国和印度,是我们和印度联系的一个中转站。
访问尼泊尔期间,邓小平希望通过尼泊尔向印度表达我们的善意,排查印度可能带来的干扰。
(邓小平和李光耀会见的画像)
同年11月,短短几天时间内,邓小平又马不停蹄的先后访问泰国、马来西亚,紧接着又去了新加坡,和李光耀进行了长时间交谈。
在这些国家的访问中,邓小平深刻分析了当前世界形势,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任由越南入侵柬埔寨,将会打破东南亚平衡,使地区陷入动荡混乱中。
邓小平的睿智和深谋远虑令李光耀印象格外深刻,在长达2个多小时的会谈中,李光耀已经感受到了邓小平的决心和意志。
因此,邓小平访问新加坡结束之后,李光耀始终在关注着邓小平的一举一动。
结束新加坡访问一个月之后,中美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发布《中美建交公报》,中美正式建交。
很快,美国就开始发挥作用,先是警告越南要尽快从柬埔寨撤军,随后又警告苏联不要介入中越战争。
局势对我国越来越有利。
(邓小平访美)
站在现在看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当初邓小平的那些部署背后,充分彰显了大智慧、大谋略。
所有部署决策中,最重要的就是邓小平成功做通了美国的工作,赢得了他们的支持。
然而,在访问美国期间,美国却并不希望中国用军事手段惩戒越南,邓小平的访美之旅并不顺利。
1979年1月底,邓小平正式访问美国,迅速引起全世界轰动。
访问期间,他和美国总统卡特深入诚恳地谈了自己的想法:中国决定出兵,教训越南,维护亚洲稳定。
然而,最开始包括卡特在内的美国众多重要政客都极力反对我们对越南用兵。
比如,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邓小平访问美国之前就强烈建议卡特总统一定要尽最大可能阻止我国出兵越南。
(布热津斯基)
布热津斯基认为,如果中国对越南出兵,将带来难以预料的局势变动。
布热津斯基建议,应该说服中国采用“斥责和孤立越南”的方式让其退出柬埔寨。
由此可见,邓小平访问美国想要赢得美国支持,注定阻力重重。
可是,邓小平并没有灰心,在多个场合耐心地做美国政客的说服工作,让他们意识到,如果任由越南野心膨胀,整个东南亚地区将永无宁日。那时候,也会给美国在亚洲的利益带来严重威胁。
同时,邓小平坚定地表示,中国军队有信心在短时间内打赢一场闪电战,但很快就会撤兵。
这样既能达到惩罚越南的目的,又不在国际舆论上陷入被动。
最终邓小平用他的睿智和意志征服了美国总统卡特和其他政客,赢得了美国的支持。
至此,邓小平访美的目的达到了,终于可以放手去打“不听话小朋友的屁股”了。
那么,陈云所言的“速战速决”,是否如计划一样的顺利呢?
四、雷霆之势
1979年2月,是西方世界的情人节。这一天,是中国农历正月十八,刚刚过完元宵节。
西南边境地区,却透漏着紧张气氛,硝烟味逐渐弥漫开来。
早已集结在边境地区的部队,紧张忙碌的做着各项准备工作。
同月14日凌晨时分,前线各部队突然接到命令:3日后展开对越自卫反击战。
此刻,战士们各个摩拳擦掌,手中的武器检查了一遍又一遍,运输车辆进进出出运送粮食、弹药等各种物资。
三天之后,《人民日报》头版发布《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评论文章,向全世界正式宣告,中国将“进行自卫反击、保卫边疆的战斗”。
(解放军在中越边境地区侦察)
就在人们读到手中这份报纸、听到电台广播的同时,西南边境战斗于凌晨六点二十五分准时打响。
随着一声令下,先是15分钟炮火准备,瞬间万炮齐发,带着刺耳的呼啸声,炮弹精准落到越南军队前沿阵地。
炮击过后,解放军东线部队分成三路,如潮水般向越南境内展开猛烈进攻。
与此同时,另一路部队穿插迂回到越军后方,切断退路,形成了对越南最前沿军队346师的包围。
7天后,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就已经推进到高平地区。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发起进攻。
然而,在进攻高平中,越南军队体现出了较强的抵抗能力。
正如战前粟裕、叶剑英等将帅担心的那样,越南军队经过常年征战,他们的战斗力不容小觑。
敌人抵抗越是强烈,我们的进攻也越猛烈。
各路部队迅速进行了战术战法的调整,越打越顺,最终成功拿下高平。
接下来,就是异常惨烈的谅山战斗。
(解放军部队战斗情景)
解放军各部队先是逐个清除谅山前沿越军的据点,而后形成了对谅山的全面包围之势。
许世友将军为了速战速决,决定对谅山实施大规模火炮打击,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作战胜利。
很快,300多门火炮被调集到前线,进入预定射击阵地。
同年3月1日,300门火炮同时开火,隆隆炮声震耳欲聋,十几分钟后,谅山就成了一片废墟。
在炮火支援下,各部队迅速向谅山发起最后冲锋,一举全歼了谅山守敌。
至此,中越边境地区越南军队重要据点全面拔除,越南北部大部分城镇被攻克。
此时越南国内已经陷入一片混乱。如果解放军继续进攻,短时间内就能攻克越南首都河内。
越南当局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把在柬埔寨的兵力抽调回境内,同时进行全国动员,防卫首都安全。
此时的越南早没有了“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狂妄。
(解放军战士撤退途中)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在取得谅山作战胜利后,解放军不仅没有继续进攻,反而开始全面撤军。
来得快,去得也快。仅用了10天时间,解放军就全部撤出越南境内。
五、美梦破灭
中国以雷霆之势速战速决,而后果断撤军,这一切都只用了不到30天时间。
不仅越南没想到,全世界都为中国军队超强的作战能力感到震惊。
可以说,对越自卫反击战再一次打出了国威军威,而且,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热爱和平的愿望。
在撤兵的同时我们庄严的向全世界声明:我们不要越南的一寸土地, 也决不允许别人侵犯我国领土,我们要的只是和平和安定的边界。
事实证明,速战速决的对越自卫反击站,为我们赢得了发展经济的和平环境。
正是有了这场壮大国威军威的战争,后来的改革开放才得以顺利推进。
反观越南,狂妄自大,迷失自我,最终成了国际上的孤家寡人。
而且,各方面都受到了重创。
(越南士兵)
越南工业基础受到重创。我军在撤退过程中,收回了当初援助越南的那些物资、武器、粮食等,带不走的就地销毁。
同时悉数销毁了越南的工业基础设施,直接让越南工业陷入瘫痪状态。
一个本就不大的国家,没有工业基础,没有了外界援助的物资,也就没有了发展基础。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真正打醒自我膨胀的黎笋集体,他们竟然趁着解放军撤军,继续在沿途骚扰偷袭。
这还不算,竟然毫无廉耻的把我们的主动撤军,渲染称是他们的胜利,并且宣称要对我军“乘胜追击”。
此时的越南,就像一个赌徒一般,已经输的底裤都没有了,依旧在歇斯底里的挑衅。
就这样,老山轮战开始了。
越南放弃了经济发展,而是选择和我们死磕到底,而我们则把后续战斗当做练兵机会,十大集团军轮番上阵。
(老山轮战解放军发起冲击)
这样做还有一个重要目的,那就是牵扯越南精力,逼迫他们从柬埔寨撤兵,彻底粉碎越南称霸南亚的美梦。
老山轮战期间,越南终于无力入侵柬埔寨,国力财力几乎耗尽。
1985年,越南人均GDP不足100美元,前方军队甚至连粮食都无法得到正常供应。
而在此期间,亚洲各个国家都实现了迅猛发展,越南错过这一重要发展时期。
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顺利推进,经济实现迅猛发展。
在军事实力上,各部队得到了实战锻炼,不仅如此,我军现代化进程实现质的飞跃,很多新型武器都配备到了老山前线进行实战检验。
次年,黎笋在心力交瘁中去世。
到1989年时,越南激进势力实在撑不下去,逐渐陷入绝望之中。
至此,曾经狂妄的越南彻底冷静下来,他们心中狂妄的“中南亚联盟”的美梦破碎了,只剩一地鸡毛。
(战后颓废破败的越南)
1990年,越南全面从柬埔寨撤兵,老山轮战结束。
此后,中越逐渐恢复正常交往,中越边境争议均按照我方意见达成共识。
六、居功至伟
当初,粟裕、叶剑英等将帅对战争提出了很多质疑,后来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种消极避战情绪。
事实真的如此吗?
纵观对越自卫反击战前后发展脉络,我们不难发现,粟裕叶剑英等提出的质疑也好,反对意见也罢,都源自他们对时局的准确判断,更体现了强烈责任担当。
事实证明,当初粟裕和叶剑英所担心的那些因素,如果不加以解决,将会给我们带来巨大压力。
也正是敢于直面提出心中所忧、所虑,邓小平才能更加精准的运筹帷幄、决策千里。
不仅如此,粟裕在战争打响前,不顾自身久病之躯,亲自参与作战方案拟定、作战兵力调度等重要工作。
(粟裕工作中)
战争打响后,粟裕大将更是夙夜不眠,连续几天吃住在指挥所中,关注着前线一举一动,及时提出新的作战方案。
更为重要的是,粟裕、叶剑英等还时刻关注着国际局势,确保出现突发事件,能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战争结束后,粟裕也没有闲下来,以自己独到的谋略和智慧,反思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短板和弱项,为人民军队日后的现代化建设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
就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后的第四年,1984年2月5日粟裕因病去世。这个被毛主席赞美为“最会带兵打仗”的战神,走完了他光荣而伟大的一生。
2年后,叶剑英元帅去世。
1995年,陈云因病去世,他一生都没有留下什么财产,只有不到2万元的稿费。
这些开国将帅们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心中想的依旧是国家安全和发展大计。
他们居功至伟!精神也将永存!
编辑:天色渐明
责编: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