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篇文章,说是出生次序在后,家里最小的孩子亲子互动度高,自我教育期望高。
这话好像部分有些道理。但,自我教育和亲子关系扯起来,貌似又有贩卖焦虑之嫌。
文中仅是理论层面的分析,未进行实证调研。
但是,理论还是需要实践证明的。
我从个人从周围的亲戚朋友家情况来看,出生次序与自我教育期望未必有太多相关性。
母亲生于40年代,姊弟5人,她是家里的唯一大姐,4个弟弟,三个小弟弟都务农为生,只有大弟自力更生,戎马生涯成就最高。
用母亲的话说,姥姥姥爷没有训过她们,他们都很自觉。只有我最小的舅舅不听话。小舅出生后姥姥身体不好,是太姥姥带大的他。
我父亲,姊妹4个,他是老小。兄姊平常,唯有他奋斗不息,日子过得风声水起。
父亲出生时,奶奶也身体不好,也没有带他。
孩子爷爷,兄弟4个,孩子爷爷老小,走出来了,也是家族成就最高的一个。
我70后,一哥一姐,家里老小。从小和母亲一起长大,除了上学就是和母亲在地里农忙。
哥姐早早上班,我是家里读书最久的一个。我小的时候也是不听话的孩子。但是印象父母亲很少在读书上指指点点,母亲只念过一年书,父亲忙工作,读书都是自己的事儿。
隔壁大伯家,堂姐妹三个,最小的堂姐走出来了。
再隔壁的大叔家,堂弟堂妹4个,作为姐姐的老大走出去了。
孩子的父亲,兄弟3个,其中大哥是最有成就的。
我姐的两个儿子,90后的老大,也是姥姥带大的,就很自觉,已经把书读到最高境界。00后的老二也是姥姥带的,则完全放飞自我。
我的00后的老大,倾注全力,精心陪伴三年,读书平平,进取乏力。目前看,缺少陪伴的10后老二,反倒赶超有望。
九组,三代人,老大成就的4位,老小成就的4位,还有一组没有看到事实的暂不统计。也是旗鼓相当了。
当然一个人的自我教育期望,其中不乏时代因素,个体因素,家庭背景等等。但我想亲子关系好,充其量也只是成就教育期望的一个正能量因素之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