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孩子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早上5点,准时起床,做饭、照顾妈妈,把家里打理妥当,他这才走出家门去上学。
中午,学校午休的下课铃一响,他立刻赶回家做饭。
他会做得不多,每顿饭都是“老三样”:青菜、豆腐和土豆。
到该扎针的时间,不需要妈妈指挥,他轻车熟路地走到药柜前,配好治疗需要的吊瓶水,扎皮筋、消毒、协助妈妈完成穿刺,最后胶带固定,调整药水流速。
确定妈妈没有不适,主动回房间完成作业,算好妈妈换药的时间,他会再次出现。
照顾不能自理的父母、买菜做饭、收拾家务、写作业……
这是6岁男孩周宗松的一天。
01.只是活着,有的人就已经用尽全力
“命运多舛”这四个字,用来形容周宗松的妈妈张发翠来说,再适合不过。
她自幼体弱多病,同村没有人家愿意娶她这么个“药罐子”。没想到去看病的路上,遇到了同去看病的丈夫。
两人一见如故,互相鼓励、扶持,很快便确定了关系,步入婚姻。
丈夫患有心脏病,张发翠的身体也难以干重活,虽然婚后两个人的生活并不富裕,但她却觉得很幸福。
不久后,大儿子周宗磊出生了,没多久小儿子周宗松也呱呱坠地。
眼看着一切都在变好,2013年,丈夫心脏病突发,没来得及交代一句话,便撒手离去。
对于一个身患痛风、心脏病、支气管炎、几乎失去劳动能力的女人来说,养活自己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更何况,还有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以及丈夫在世时看病欠下的10多万元债务。
也许将儿子送给有能力的家庭抚养,是最好的选择。然而作为妈妈,张发翠不忍心,也舍不得。
张发翠痛风严重,每隔两天就要打一次点滴,一次要打3、4个吊瓶。她的身体早已对药物产生抗体,需要剂量翻倍才有效果。
为了降低成本,她选择批发针剂自己在家输液。
打针配药的技能,也是早年在村子里做兽医时,跟医生学的。
女人被病痛折磨到关节变形的手臂上,针眼从未消失过。往往旧的愈合,又扎了新的。
张发翠拖着重病的身体,接过家庭的重担,艰难地支撑起母子三人的生活。
2014年,张发翠改嫁,继父张明才就像一束光,穿过笼罩在家庭上方的乌云,给这个家带来了希望。
他不仅没把两个孩子当成拖累,更是直接拿出多年积蓄替他们还了债务。
为了让这个家过得更好,张明才一天打两份工,夜以继日地努力工作。
可上天并没有垂帘这可怜的一家人。2018年,张明才因为视网膜脱落住进医院,而张发翠也病情加重。
为了治病,家里早已债台高筑,都是靠张明才努力打工才勉强可以维持生活。但如今他也病倒了,这以后的日子该怎么办?
一边是右眼失明、左眼弱视的残疾人继父,另一边是几近瘫痪,需要靠药物维持的妈妈。
家里彻底失去了劳动力。
杨绛曾在《一百岁感言》感叹道:“在这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
风雨飘摇的家庭这一次似乎真的难以为继。
然而,在这个阴暗逼仄的老屋里,两个瘦弱单薄的少年做出了决定。
15岁的周宗磊辍学,跟同村的青年人一起到昆明的餐厅打工。2500元的月薪,自己只留500元保证生存开销,其余2000元都打给家里维持生计。
照顾家庭的重担,则落在年仅6岁的周宗松身上。
窗外,跟他同龄的孩子疯玩疯跑,享受父母长辈的宠爱。
屋内,周宗松已经成为了继父的“眼睛”,妈妈的“手脚”。操持家务事,照顾残疾的父母,变成了他生活的日常。
02.6岁的他,成为家中的顶梁柱
一边是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妈妈和继父,另一边是需要维持的学业。
小学第一年,周宗松过起家和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
早起烧水、热剩菜剩饭,给妈妈喂药、帮助她解决大小便,再将妈妈要用的东西放在她触手可得的地方。
全部做完后,周宗松才出门去上学。
家住在山里,山路崎岖难走,要步行1个多小时。
为了不耽误上课,周宗松往往中午一下课,就飞奔回家做午饭。
《平凡的世界》有这样一句话:“命运总是不如人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痛苦中,在重重矛盾和艰辛中,才使人成熟起来。”
生活的苦难,逼着少年单薄瘦弱的身躯生出铠甲,淬炼出男子汉的坚韧果敢。
照顾家庭占用了周宗松许多学习时间。尽管如此,他的学习也不需要妈妈操心。饭后他收拾好一切,会主动去完成作业。
周宗松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全班53人,他总能排进前三。
唯一一次考了60多分,是担心张发翠做白内障手术,他担心妈妈会有危险。
镜头前,张发翠数次哽咽,她知道儿子过得很苦。从小就很懂事,不像别的小孩,从未找大人要过玩具,业余时间都用来照顾家里,好像没有任何兴趣爱好。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周宗松的身材比同龄的小朋友矮小得多。
张发翠说到这时,眼中全是自责。她坦言曾经想过一了百了,让两个儿子过得不用这么辛苦。
“他害怕,怕我不在了。”
孩子的人生已经够苦了,不能再让他们没有妈妈。
张发翠最终决定为了儿子,坚强地活下去。
“我相信以后会好的,我想再多活几年,看着他们长大成才。”
03.熬得住命运的苦,生活才有回甘
面对苦难,周宗松勇敢坦然地接受。不曾抱怨生活的不公,也从未向命运屈服。
太宰治曾说:“在所谓的人世间摸爬滚打至今,唯一被我视为真理的只有这一句:一切都会过去的。”
好在命运的天平终于向他们倾斜。
2019年,在政策的帮扶下,周宗松一家搬迁到县城里的安置区。
生活又重新燃起希望,日子也在一天天地变好。
“新居”的一切都让年幼的周宗松感到欢喜。
这里有干净的街道、漂亮的学校,他再也不需要长途跋涉地去上学。更关键的是,学校离家很近,他有充足的时间可以赶回家照顾父母。
街坊邻居也都很友好,平常在他上学的时候,会去他家搭一把手。
周宗松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在空闲时间带妈妈散步。
从前住在山里,张发翠的轮椅根本没办法在泥泞的土路上前进。
周宗松直言:“以前妈妈每天只能躺在床上,很多年没有出去了。现在,我想让妈妈快乐一些。”
从家到菜市场有500多米的路程,不算远的距离,但对周宗松来说仍然有些吃力,可他坚持推着妈妈穿出整齐的行道树,路过高速公路大桥……一路上,他们走走歇歇,聊聊学校生活的见闻,看看沿途的风景,很快就能走到菜市场。
市场管理人员介绍说,这里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是他们母子俩来买菜,价钱一定最低,量一定最多。
大多数时候,都是周宗松独自来买菜。
跟妈妈一起时,他就站在一旁,等妈妈挑好青菜,再从妈妈手里接过钱递给摊主,提着菜跟妈妈一起道谢离开。
摊主们也在私下夸他很懂事,了不起。
回家的路上,总是会碰到家长推婴儿车遛娃。
而他,推的是自己的妈妈。
不同的是,推与被推的人调换了方向。相同的是,他们推的都是各自的希望。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
孩子和父母,其实是一个相互滋养,相互成全的过程。
父母给予孩子生命,孩子成为至暗时刻,坚定不移伸向父母的那只手。
起初,周宗松接替哥哥成为药柜的管理员,并不顺利。
4层的药柜,比他个子还高。输液管的针头也让他害怕,总是扎得妈妈满手是血,他也会因此被吓得哇哇大哭。
那时,他只有6岁。
有太多的事情,他干不好,也弄不懂。
而现在,周宗松已经可以娴熟镇定地配合妈妈完成这一切,熟练到如专业护士一般。
这份默契,正是四年间操作了上百次的经验。
药架上面密密麻麻摆放着近百种药物,侧面挂满输液管,从今年一月以来到现在,大概用了100多条。
在9岁的周宗松眼中,药架上一排排的药瓶,悬挂的一根根输液管,都是他的“千军万马”,用来“打败妈妈身体里的敌人”。
当被问及给妈妈扎针会不会害怕时,男孩终于露出了与他年纪相符的稚嫩。
“害怕,怕妈妈疼……”
坚强的少年,已经泪流满面。
电影《找到你》有一句台词这样说:“都说母爱是伟大的,但其实,最该被感谢的是孩子,是他们带着父母成长,让我们体验到了一种毫无戒备甚至可以献出生命的爱。”
哪有什么天生勇敢,不过是因为心中那颗爱妈妈的种子太过热烈,所以才生出了顽强,他全凭本能地在爱着妈妈。长成了责任。孩子对父母的爱和依恋是与生俱来的。
曾有记者问周宗松未来的理想,他目光坚定地回答,长大后想要成为一名医生,帮病人减轻痛苦。
因为见过了妈妈被病痛折磨过的模样,所以这个因妈妈而诞生的梦想有着世间最坚定的力量。
勇敢坚强的少年啊。
你吃过的种种苦痛,最终都会化作一束光亮,照亮你前行的路。
熬过了山穷水尽,未来都将是柳暗花明。
勇敢地向前走吧,光明定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