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孩子成为讨好型人格?家庭教育里的这3点,家长要重视

如何避免孩子成为讨好型人格?家庭教育里的这3点,家长要重视

在当年热播的台湾偶像剧《命中注定我爱你》里,女主角陈欣怡被人称为“便利女孩”。

陈欣怡从小就很担心别人不喜欢自己,所以长大以后,也会尽全力对他人好。

在办公室里,陈欣怡察言观色,在乎他人的情绪胜过自己的情绪,做起事来如履薄冰,习惯于把过错都揽到自己身上。

每当有人需要买咖啡、打文件时,就会给她一张便利贴,也正是因此,大家都叫陈欣怡“便利贴女孩”,她就像一张便利贴,需要时就随手撕下来,不需要就丢掉也无所谓,没人会在意一张“便利贴”的想法。

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便利贴女孩”也并不少见。

“便利贴女孩”们很难拒绝别人的请求,无法对他人说不,可在答应对方的无理要求后,又常常陷入后悔和自责。

实际上,“便利贴女孩”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不健康的行为模式,通常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所导致的,我们身为家长,一定要多注意。

什么是“讨好型人格”?

严格来说,其实“讨好型人格”并不是一种病,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格障碍,而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是指一味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人格。

一般来说,“讨好型人格”往往会有以下表现:

1.不懂得拒绝别人,即便狠下心来对别人说“不”,也会感觉是自己在犯错;

2.常常主动迎合他人,无论是不是自己犯错,都会主动承担;

3.对他人的情绪很敏感,害怕发生冲突和矛盾;

4.担心给别人添麻烦,总是独自消化负面情绪。

“讨好型人格”是怎样形成的?

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无条件的爱”,所处的成长环境、家庭氛围,时常让他们感到紧张、压抑,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孩子需要敏锐地做出父母所期待的行为,以至于忽略了自身对于爱的需求和渴望。

比如有些家长忙于工作,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对孩子表现得不冷不热,孩子就会努力地证明自己,期待获得家长的认可,而长期处于这种扭曲的心理状态下,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讨好型人格”。

再比如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求会异常严苛,采取“高压政策”,而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需要无时无刻考虑怎样来达到父母的高要求,不自觉地养成“讨好型人格”。

“天才作家”蒋方舟就是这样的情况:为了满足自己没当上“知名作家”的梦想,母亲从小对蒋方舟要求严格,甚至曾对蒋方舟说“法律规定中国小学生在小学毕业之前必须写一本书,否则就会被警察叔叔抓起来”,虽然蒋方舟很好地完成了妈妈的梦想,但却无形中养成了“讨好型人格”,时刻期待着获得他人的认可。

此外,如果家长经常否定和打击孩子,用“别人家的孩子”来与自家娃作比较,也会让孩子缺乏自信,变得自卑敏感,不敢表达自身想法和情绪,潜意识里渴望主动讨好父母,进而演变为“讨好型人格”。

避免孩子养成“讨好型人格”,关键注意这3点

1.关注孩子的感受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有很强的情绪释放需求,我们要多关注孩子的感受,引导他们将情绪释放出来,获得安全感。

比如当孩子感到委屈、恐惧、焦虑时,我们要积极询问,与孩子进行沟通,让孩子能够感到父母的关心,明白自己的感受是重要的,会赢得他人的尊重,进而在长大以后不去压抑自身的情感,刻意讨好他人。

2.采用“鼓励式”的教育

虽然我们常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但用在孩子的教育上,一味限制孩子的自信却并不可取。

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应该尽量采取“鼓励式”的教育,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闪光点,价值得到肯定,否则当孩子习惯于处在一个自卑的状态时,很容易养成“讨好型人格”。

3.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如果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做自己,我们就要给他们无条件的爱,而非在爱前面加一个前提条件。

我们应该知道,并不是因为孩子表现得出色、取得了某些成绩才爱他,而是因为他是我们的孩子,所以爱他。

结语:

现代社会中,很多成年人都饱受“讨好型人格”的困扰,明知道这样的状态不健康,但又无法做出改变。

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注意以上3点,为孩子营造好的成长环境,避免为他们养成“讨好型人格”。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上一篇 2022年8月18日 19:15
下一篇 2022年8月18日 19:15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