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3~6岁的幼儿,我们老师应以什么视角、什么心态、什么目的去接触和看待他们,已不再像之前那样模糊。多年来,本着更好地读懂幼儿、了解幼儿,并给予一定支持的目的,面对幼儿的话语、表情、行为背后的故事,我用各种方式和幼儿交流,还会帮他们用照片记录。在与他们互动的过程中,我慢慢喜欢上了童心解读这件事情。
苗苗5岁,读中班。美术活动中,幼儿陆续画着天空中的景物,有白云、小鸟、太阳。唯独苗苗用大红色涂抹着天空。不一会儿,红色覆盖了整张画。原先画的一切都被红色盖得严严实实。其他幼儿来“告状”,说苗苗乱画。苗苗解释说:“这是着火的天空,救护车马上就要来了。”她还“滴嘟滴嘟”地模仿着救护车的声音。
案例二:小熊的耳朵
在中班手工活动中,幼儿拿着手工纸,按自己的意愿折叠着。一向做事很快的乐乐却依旧在“埋头苦干”。我好奇地走过去。只见一只熊已初步成型,就剩下耳朵了。乐乐托着下巴想了想,把熊的耳朵左折折,右翻翻。最终,尖耳朵的熊完成了。她有点得意。这时,昊昊走了过来:“不对,你的熊耳朵怎么尖尖的?熊耳朵是圆圆的。”乐乐说:”不对,妈妈昨天刚刚给我讲故事了,说熊竖起耳朵仔细听音乐呢,圆耳朵怎么竖起来?!”
解读:案例一中,当时我给与苗苗的回应是“苗苗画的天空很特别,着火时就是这样红彤彤的。而且你涂得很满,说明火很大呢。我听出来了,着急的救护车正在赶来呢。”苗苗连忙点头。当老师的评价给与了更多的理解和肯定,幼儿绘画的积极性一定就得到了充分保护。案例二中,对熊耳朵的形状,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他们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幼儿往往有自己的活动价值,包括经历时的感觉、画画或玩耍时的专注。显然,乐乐得意的是自己的创意及对创意表现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