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东南40公里处207国道北侧,偃师市堠氏镇东南约两公里的唐僧寺村北,北距玄奘故里约4公里,玄奘大师病故后,有说葬于堠氏镇东南3.5公里处的白鹿原。玄奘9岁时常随家人到灵岩寺中听经,后被收为俗家弟子。为纪念玄奘,灵岩寺改称“唐僧寺”,寺的西北墙外即为唐僧墓。“西天取经”成名后,人们为了弘扬他大善大德的精神,改名为“兴善寺”。
唐太宗曾赐给该寺土地40顷,并勒令对其进行重修。公元699年,武则天从神都洛阳出发,幸登封中岳时,路过该寺,也曾赐金重修该寺,并赐地百顷。明万历年间,又改名为唐僧寺。
至今,在院内上殿内还保存有古碑多方,记载着历代修葺唐僧寺的情况。有:明万历丙辰(公元1616年)重修唐僧寺碑;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7年)建火神庙碑;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唐僧寺上殿又重修碑;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修缮唐僧寺碑;重修唐僧寺伽蓝殿碑;修唐僧神位碑等。
唐僧寺,原来的规模相当宏大,殿宇壮观、香火旺盛。清朝末年寺内尚保存有建筑几十间,建有天王、大雄、白衣、伽蓝等殿堂,殿堂两侧还有钟鼓楼、藏经阁等。寺内后院有古柏100多株,古碑100余方。寺北墙外有僧人墓地,范围达50余亩。现寺院内树有青铜唐僧佛像,宝相庄严。现在院内只剩殿堂两座:天王殿和玄奘殿。天王殿又称“下殿”,中间供奉弥勒佛塑像,两侧分塑四大天王。玄奘殿又称为"上殿”,正中仕奉玄奘大师塑像。
1996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拜访唐僧寺,提议更名为“玄壯寺”,并亲题匾额。
唐僧寺,传说内有古松一棵,在玄奘赴西天取经之前,曾用手摸着枞枝说:我去西方取经,你可以向西长;如我要回来了,你便向东长,以便硅我弟子知道。等玄奘西行后,松枝每年向西,长了几丈;有一年松枝突殃回向东方,门人弟子都说,大师要回来了。于是一同迎接,大师果然返向了。后人遂称此松为“摸头松”。
历史上的唐僧寺规模宏大,殿宇壮观、香火旺盛。然千百年来,寺院几经兴衰,建筑多遭破坏,至民国初年,仅存两座殿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河南出家女众多,却没有一个可供女众修学的道场,比丘尼多群住在白马寺西院。
一九九零年二月,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白马寺方丈海法老和尚,悲念女众修行之艰辛,发心重振千年古刹,遂派印定、印观等十余位尼僧人住。当时该寺只有半亩地,并为唐僧寺村小学占用共住,尼僧们挤住在儿间破旧漏雨的危房内,吃水,去村里挑,做饭在一米宽、半露天的小道里,遇到下雨天,只能撑伞做饭,但印定、印观二位当家人及众位师父,不畏派辛,发下宏愿:“要发扬玄奘大师白扒
唐僧寺”。她们严持戒律,节食缩衣,克服千难万苦,历经磨难挫折,发不挠的求法精神,恢复重建千年古利木、重建古寺,次策规划,鸠工龙材,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在印定、印加两位法师的多方努力和白马寺海法老和尚的大力资助下,一九九一年出资建校搬迁寺内小学,使寺院面积扩至17亩;一九九二年又征地六亩.将寺院面积扩至二十三亩;其后打井,架电线,垒围墙,自种自食,如法修行,赢得四方信众的支持与配合,僧俗弟子一起动手填坑、修路、拉沙、和泥,开始了玄奘寺的重建工程。印观法师智慧运筹,集腋成裘,风雨不辞,寒暑不辍。一九九六年启建山门、钟鼓楼、客堂、斋堂、僧房。二零零零年,气势恢宏、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拔地而起,寺院其他殿堂也相继落成。沿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为山门、钟、鼓楼、莲花甬道、6.9米高的玄奘大师铜像、天王殿、七层宝鼎、大雄宝殿;中轴线东侧依次为送子观音殿、流通处、玉佛殿、药师佛殿、地藏殿、客堂、斋堂,僧院;中轴线西侧为元明时期的天王殿和古玄奘殿、讲经堂、念佛堂、寮房等。殿堂落成之际,僧众又分别塑圣象、妆金身、开祥光、展文化。三世佛、东方三圣、西方三圣、千手观音、地藏菩萨、弥勒菩萨、四大天王、韦陀菩萨、铜钟、云板、鱼邦、宝鼎、香炉、千佛灯塔等。人有文化、地有绿化,同时,在印定、印观两位法师的率领下僧俗一道铺设路径、绿化美化环境。一块砖、一锹沙,血水和着汗水,用了二十余年的青春年华,铺设浇灌成了今天的规模。
在住持印观法师的带领下,如今的唐僧寺,坐北朝南,建筑错落有致,长方形院落之东西宽九十余米,南北长一百三十余米,总建筑面积约五千平方米,投资数千万元。布局严谨,气势恢宏,雕梁画栋,翘角飞檐。殿貌巍峨,肃穆典雅,翠竹松柏,风铃叮当,晨钟暮鼓,香烟缭绕。上殿过堂,诵经祈福,讲经弘法,禅净修学,护生济困,十方受益。僧俗弟子戒行清净,秉承玄奘大师求法的卓绝精神,己成为十方信众修学及观光的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