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前朝后寝、长廊一线和前山建筑群,又看了慈禧新盖的大戏楼、清雅的谐趣园和精致的霁清轩,回过头来就可以在玉澜堂门前向南。一来可以看看那边的一些点景建筑;二来可以观赏昆明湖万寿山的湖光山色。
昆明湖东岸上玉澜堂前可以说是一个小广场,广场东侧有一座值房,过去可能就是内务府的值房。几十年前,这座值房里开办了颐和园内除听鹂馆外最大的餐厅,叫做知春亭餐厅。供应各种京味炒菜、狠拍黄瓜和米饭饺子,关键是搭售啤酒饮料。彼时,我们一帮小伙伴间或一人打一塑料扎冰镇生啤,举着走到知春亭里去坐下慢慢地喝。游客们见几个大小伙子坐在那里大碗喝酒、大声喧哗;即使没大块吃肉,也是挺吓人的,他们都躲着我们走。当时还不兴举报,否则肯定会有戴红箍的来把我们轰出颐和园。近年以来,颐和园古建里禁火,餐厅开不成了。仅余几处卖盒饭和电锅煮饺子的小铺,知春亭餐厅也改成食品店了,卖些个无醇饮料哄游客玩儿。
过了这座值房继续向南,这里有一座城关。这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城关,清漪园时期兼做园门。城台相当大,上面是一个院子,有一座坐北朝南、前后出厦带檐廊的二层阁,周围还有几个小小的配殿。这是文昌阁,清漪园时期是三层阁,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年间重建为二层。文昌阁相当漂亮,红柱红墙,上面是黄色琉璃瓦绿剪边单檐歇山顶。
南面是关外,额石上刻着“文昌阁”。
文昌阁里通常要供文昌帝君。按照历史故事所说,这文昌帝君的出处是东晋时期抗击前秦苻坚的蜀人张育,战而不胜,牺牲后被人建祠祭祀。后来有人将张育词和隔壁的梓潼神亚子庙合并,改称张亚子。至元代,元仁宗敕封张亚子为文昌帝君,辅元开化,并且司禄,就是“福禄寿”三星中的禄星。
文昌阁曾经可以购票参观,现在禁上了。看看夕阳下的文昌阁,灿烂辉煌。
从知春亭餐厅到文昌阁城关下,有一道墙,这是清漪园时期的宫墙,颐和园时期向外扩展了一部分。这道墙上有一座门,这是清漪园的便门之一。
门上挂着“颐和园博物馆”的牌子,这二年刚刚挂上去的。进去看看。
我记得这里原来是叫文昌院陈列馆。很多年没有来了,记忆里这儿曾是一片空地。空地上夏天晚上有露天电影,从东面的文昌院东门进来,一毛五一张票。好像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就没有露天电影了,文昌阁下面的那座门也不开了。2000年以后,这里重建成了上面这个样子。
光绪重建颐和园时,在文昌阁下的清漪园宫墙外又垒一道墙,就是现在文昌院东门那道墙,两道墙之间的这座院子就成了颐和园內建筑。按照记载,这个院子曾经是光绪时期的御膳房。咦?慈禧太后住在乐寿堂时,如果从这里送饭,那太后岂不是老也喝不上热乎粥?
这座大门不是原来御膳房的大门,也不是仿造,就是重新盖的。基本是按照规制的三间王府大门,明间开门,次间封闭,抬梁灰瓦单檐卷棚悬山顶。前檐下的那些画枋、垂花柱和套环华板都是超规格的,本不应有。檐下挂“颐和园博物馆”贴金九龙额匾,“颐和園”三个字是取自东宫门额匾,光绪手迹。“博物馆”三个字肯定也是取自园中其它牌匾,那个“館”像是来自“聴鸝館”。
门前一边一座清代风格铜狮,男左女右,来路不明。门外墙下两侧各有三个露陈座,上面摆放了青铜器。这些摆件看上去都很新,应该是近年的赝作,就是复制品。看看都有什么。
仿三足克鼎,盛肉的。
仿武王征商簋(念鬼),盛饭的。
仿周罍(念雷),盛酒的。
仿周壶,盛水的。
仿商兽面纹尊,盛酒的。
仿双耳莲花瓶,插花的。
进去看看。院子里并不是正规的四合院,有一座正殿,正殿后面有后殿。正殿两侧有游廊,就算是两进院吧。前后院都有配殿。看看正殿。
虽然这已经不是按照过去的御膳房重建,但还是遵循了清代殿房制式。正殿下面有二尺高基座,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前有三间出厦,明间和次间全都开隔扇门,四周有檐廊。上面是抬梁灰瓦单檐卷棚歇山顶,枋梁上有贴金双龙和玺和旋子和玺彩绘,雀替上也是华丽的贴金木刻。这是正儿八经的皇家殿堂,御膳房肯定不能是这样的,僭越了;做现在的颐和园博物馆主展室倒是很合适。
我进来这一天,颐和园和英国艾尔伯特博物馆联合办了一个展览,题目叫做“绝艺交辉”。看看主展室。
内部是金砖墁地,牡丹花卉平棋天花。一进门是一间暖阁,搭了一个假装的屏门,外面是中国皇家样式柱门,两根红柱,横枋和柱顶梁上都是贴金双龙和玺,枋梁之间是贴金团龙镂刻套环华板。这个枋梁套环应该是模仿故宫皇极殿的后殿宁寿宫的。注意看它的柱础,双层鼓形。颐和园內并没有这样的柱础,皇宫内也没有。清代皇家这么华丽的建筑都是櫍型柱础,其实到不远的仁寿殿看一下就知道颐和园大殿的柱础样式了。这个中式柱门里套了一座西式拱券门,两根多力克方柱支撑一座弧形拱券,法国古典主义风格。这中西结合嵌套的两座门可能想说后面的展览是中西展品混搭的。
这座伪门背后有一对非常华丽的门扇,假装是西式拱券门的门扇。
他们说这是基辅的一座东正教堂中圣母堂之门,叶卡捷琳娜二世供货,纯银鎏金。两扇门上共有六幅人物故事高浮雕,最上面两幅是《受孕告知》和《牧人朝圣》,下面四幅是四位福音作者圣马太、圣马可、圣路加和圣约翰。这座门是怎么流落到英国的?可能是战利品,不知道是从拿破仑手中缴获的还是两次大战从德国人手中缴获的?当时的基辅还是俄罗斯的地盘。
走了一圈,看见一些镶嵌画很有意思,就是马赛克画。这些镶嵌画非常精细,不仔细看的话,根本看不出来。我估计是在白色马赛克画板上绘出来的,否则哪能如此精细?看二幅巴洛克风格的。
画面是从帕拉蒂尼山丘废墟上看过去的,有弗拉维竞技场和君士坦丁凯旋门。
下面这幅是圣彼得大教堂里的贝尼尼青铜华盖,西方最大的青铜制品。我在前面说铜亭的时候曾提到它。
再看看中国的古画。
肯定是清宫造办处如意馆画师们画的,《德和园庆寿图》,绢本设色。画中是一座三层大戏台,倒是很像德和园大戏楼,翘角重檐三层,其后有二层扮戏楼。每层檐下有匾,一层被遮挡,二层是“益寿延年”,三层是“祝福”。一层还有一副楹联,看不太清楚,好像是“天赐君臣同庆延年寿,地都民丰当贺万代清”。两边有观戏廊,中间场地很大,摆有桌椅和吃喝。据戏剧专家考证,一层上演的是“王母庆寿”;二层是“福禄寿三星”。画面的视角不像是德和园的颐乐殿,倒像是在故宫畅音阁对面观戏的阅是楼二层。没有画观戏的主子是谁,如果是画的德和园,那观戏的主人应该是慈禧太后。
最奇妙的是,这幅画是超现实主义的。这戏台在三层屋檐下是有天棚的,不知道是临时搭的棚子,还是在某处室内搭的戏楼。反正现实中并无此楼。你看搭棚子的那些立柱都那么细,大风一刮这棚子要不倒这画家就不姓王!
还有一些颐和园存有的清宫藏品,都是清代出品。
有不少大雅斋瓷器。
前面看到乐寿堂的时候曾提起圆明园里后妃寝院的七间正殿“天地一家春”,乾隆朝时,令贵妃在此生下嘉庆帝永琰;咸丰朝时,兰贵人、懿嫔、懿妃、懿贵妃随驾入园时住在这里,就是正殿西三间。按制,西尽间是卧室,西次间是起居室。而西稍间是懿嫔的字画间,不是收藏字画的库房,而是习字练画的房间。懿嫔自书“大雅斋”,做成纸匾挂在西稍间门罩上。上面图片里的那块“大雅斋”匾就是古匾的仿制品,这三个字应该是懿嫔手迹,水平很属于初级阶段。你看她写的“竖钩”,清代皇族都不这么写,都是有“竖”没有“钩”,说明此时懿嫔还没学到清皇家族书法真功。懿嫔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这个大家都知道。
光绪时期,烧瓷出现了一个小高潮,特别是景德镇官窑。这个时期的官瓷是晚清又多又好的,特别是慈禧七十大寿时,为颐和园制作了全套瓷器。慈禧专用瓷器和清宫传统落款不同,传统落款都是“大清叉叉年制”;慈禧专用瓷器落款则是用她曾住地殿名,储秀宫、长春宫、天地一家春等等,其中一款就是“大雅斋”粉彩瓷器。底部都有“永庆长春”红字玺印,咱们看不见,专家才能上手抓住它们翻过来看那底子。但是咱们能看见大雅斋瓷器精致的工艺、细腻的绘画和迷人的色彩。
看看下面这个乾隆款粉彩鸡缸杯,这是大雅斋仿制瓷,绝对不比乾隆原瓷差。
明成化鸡缸杯的瓷土很有特色,它经光照后会泛出黄色。乾隆仿成化时用的也是同样瓷土,上面这只光绪仿乾隆还是用的这种瓷土。说明清代皇家仿古瓷还是做得很严谨的。乾隆款粉彩鸡缸杯现存好几只,虽然很珍贵,但并不是凤毛麟角。光绪仿乾隆款粉彩鸡缸杯可是相当罕见吧?
从颐和园博物馆出来,再回首,回到文昌阁。文昌院门下北侧有一所院子,挂着颐和园研究院的牌子。
这门也是新建的,走上前去仔细瞧瞧。这是一座三间穿堂殿做大门,明间开门,次间槛墙槛窗;抬梁灰瓦单檐卷棚硬山顶。前面有檐廊,两边有倒座房。廊柱间横枋上居然有贴金双龙和玺和旋子和玺彩绘,雀替上也有贴金,连梅花门簪上都有贴金。这座院子要是不为皇上住的话,绝对是僭越了。
走到门廊下“举头望明月”,哇塞!
居然有一块金字“耶律楚材祠”斗匾。
你一看这“耶律”二字,就知道此人是契丹人,辽代皇族姓氏。最有名的耶律人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契丹国,是辽朝开国皇帝。这里的耶律楚材是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真正的辽国皇族后裔。到了金代,最厉害的是女真人,开国皇帝是完颜阿骨打。金人夺取辽国天下,但并没对辽皇赶尽杀绝,即使抓到了辽国末代天祚帝,也没杀。因此,辽国宗室耶律家族就继续在金国娶妻生子。到了打倒海陵王的金世宗时期,世宗完颜雍推崇儒学,大力启用非女真族干部,比如那位会画画的张汝霖。耶律楚材的父亲耶律履就是这时在完颜雍的提拔下当了高干,官至尚书右丞,正经是二品大员。尚书令相当于宰相,其下的尚书左右丞相当于副宰相。金世宗时期是金朝鼎盛期,他下令建造了卢沟桥。
耶律履老来得子,曰“吾年六十而得此子,吾家千里驹也,他日必成伟器且当为异国用”。《左传》中有一个故事,是说蔡国大夫声子在楚国令尹面前为大贤伍举说情,有道:“虽楚有才,晋实用之”。这伍举后成楚国右司马,“大器晚成”、“大音希声”、“一鸣惊人”这些成语都是出自此人之口。这耶律履将晚仔以《左传》中典故之意取名“楚材”,意为楚国之才。
耶律楚材二岁失父,受母之教长大。楚材读书破万卷,颇通儒学,以据儒理治天下为理想。金章宗时期,楚材婉拒接父班进入体制内,而是通过科举当上了现在河南濮阳的开州副知府。金宣宗时期,升至尚书省员外郎,就是编制定员之外的郎官。
金宣宗贞祐三年(成吉思汗十年,公元1215年),蒙将木华黎攻击北京,城陷,楚材被俘,归顺蒙古大汗,为异国用。成吉思汗在归顺的金朝旧臣中看上了“身长八尺,美髯宏声”的契丹王子耶律楚材,见其出身名门,又是楚才晋用,便收于帐下做了辅臣。楚材随大汗西征,于途常进征伐开疆安邦治国之道,颇得大汗器重,一直随军,早晚随聊,及至征西夏。成吉思汗死后,耶律楚材继续辅佐窝阔台汗,常谏言禁杀戮暴敛。窝阔台多有接受,蒙军杀戮稍敛。窝阔台三年(公元1231年),楚材出任大蒙古国中书令,相当于宰相。此后,楚材全力建立文官治国制度,依儒礼建税制、劝农桑、改政体、编律法、举贤良、反杀戮、建户籍、反腐败、尊孔孟、立宗庙,为蒙古国初建国体立下大功,也为蒙古国接受中华文化出了大力。
耶律楚材在蒙古国威望极高,但还是因为屡次弹劾窝阔台皇后马乃真氏的宠臣而失宠,在窝阔台死后皇后临朝称制时更遭排挤。马乃真后三年(公元1244年),耶律楚材在库伦郁闷而亡,就是现在的乌兰巴托。“忽报台星折,仍结薤露新,斯民感天极,洒泪叫苍旻”。据传当时蒙古国数日不闻乐声,官民自发涕悼这位为蒙古国建国立下大功的契丹人。耶律楚材生前在祖籍燕京城外选了一块墓地,就是瓮山脚下瓮山泊畔的这个地方,把先其亡故的夫人葬在这里,这位夫人苏氏是苏轼五世孙女。按照他的遗嘱,皇后差人将耶律楚材遗体运回祖籍燕京,和夫人合葬在这个他亲自选的墓地。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迁都于燕京,设立大都,建立大元。元文宗第二次登位后,在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追封耶律楚材广宁王,谥号“文正”。
元末至正年间,南方爆发农民起义。最后,朱元璋撵走了坐在大都的元惠帝,代元建明。明代汉族掌权,当然用不上异族旧臣,耶律一族逐渐没落。为避祸端,耶律族逐渐改用“刘”姓,彻底汉化,耶律楚材墓也渐荒废。辽代契丹人还有一个望族述律氏,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皇后述律平就是此族,述律写成汉字是“萧”。这个述律平就是辽代著名的萧太后。辽亡之后,述律族在金元称“石抹”。我上次去看山西永乐宫,它的大门就是元将石抹不老的夫人所捐。自明始,述律族改用汉姓“萧”,入了女真族,成了满人。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老乾修建清漪园踏勘后,在此处掘地三尺,见棺木遗骨。经考,耶律者楚材之蜕也。老乾想起楚材事迹,当年正是蒙人进入中原统治汉族,和如今满人入关统治汉族情形一样。耶律楚材作为一个外族,辅佐蒙人统治汉族,并且接受中华文化,促进蒙族融入中华民族。老乾觉得楚材真乃治国奇才,功绩无比大。便下了一道谕,令在原地修墓建祠以祭之,还赋诗一首:曜质潜灵总幻观,所嘉忠赤一心殚。无和幸免称冥漠,有墓还同封比干。窀穸即仍非改卜,堂基未没为重完。摛文表德辉贞石,臣则千秋定不刊。
除此,敕令汪由敦制《元臣耶律楚材墓碑记》,其中有“楚材事元太祖、太宗,历三十余年,时方草昧,一切定赋税,分郡县,籍户口,别军民,皆其所经理。尝谓治弓尚须用弓匠,治天下安可不用天下匠?遇所不便于民,必力争不少屈,至有厌其为百姓哭者。卒赖其规画,法制粗立,民得宁息。故论有元一代名相,必以楚材为称首”。清初顺治时期,曾有刑部尚书王士祯走到此处,可能是要看看瓮山下有无空地,以便把菜市口无人认领的刀下尸拉来埋掉。不知他是否找到空地,但他倒是留下一首诗:石瓮山头归片云,望湖亭上倚斜曛。纸钱社酒棠梨道,不到湖边耶律坟。可见明代称耶律楚材墓为耶律坟。
既然老乾恢复耶律墓,还盖了祠堂,那他的目的就是要教忠劝功呗。但他还是不想让皇苑中出现一座异族坟茔,便下令从文昌阁向北垒一道墙,把耶律楚材祠隔在园外,就是从知春亭餐厅到文昌阁的那道墙。
海棠花季走进虚掩的祠堂大门。
三间北房是祠堂正殿,东西各有三间厢房。灰瓦单檐卷棚硬山顶的各殿都有前檐廊,和门殿后檐廊连成一圈抄手游廊。见到一位颐和园研究院的研究员,一起聊了一下。他说乾隆建的祠堂仅有三间殿堂,应该就是现在的北房。光绪年间又有扩大,有了院子和几间配殿。现在的院子都是按照光绪形制新建的。清代遗存物还有一尊石人和一座御碑。我问他为何门殿如此超规格?他说前些年重修时殿房形制多有杜撰,并没依清律。重修完工后曾对外开放过一段时间,北房里摆了一些塑像条案之类。后来觉得让大家在此祭奠非神俗人多有不妥,便关闭了祠堂,撤除塑像条案,院子划归颐和园研究院办公搞科研。
坟冢在后院,现在不让看,而且,在耶律楚材夫妻墓的东南还发现了其次子耶律铸夫妻墓。耶律铸曾做过忽必烈朝的中书左丞相,死于忽必烈的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死后懿宁王,谥文忠。其妻是成吉思汗弟弟的孙女,孛儿只斤氏。看来,耶律楚材在这儿规划的是家族墓地,按照昭穆制排位。耶律楚材夫妻墓位于中间,坐北朝南;其子夫妻墓位于东南第一昭位,坐东朝西;其孙夫妻墓预留为西南第一穆位,坐西朝东。
耶律楚材长孙耶律希征。孙子中最出息的是三孙子耶律希亮,曾做过礼部和吏部尚书。这个三孙子死于元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不知为何没有葬入祖坟。
看完耶律楚材祠,从文昌阁下的院墙门出来,对面就是著名的知春亭。
知春亭是在文昌阁下昆明湖水上的一座小岛上,有一座小木桥连接东堤和小岛,小桥上有红漆扶手栏杆。清漪园时本无此桥,光绪重建颐和园时添此桥以适慈禧之踵。走过小桥近观知春亭。
这是一座四柱方亭,面阔一间,有一圈檐廊。中间四根通天柱,周围廊柱之间上下有步步锦楣子,四面开门,有如意踏跺上下。上面是抬梁灰瓦重檐四角攒尖顶,砖雕须弥座承露台脊刹,垂脊上有三只脊兽。上面那一层因为有隔扇窗,所以也可以称作是伪楼。红柱绿枋,枋梁上是官样苏式金线彩绘。
檐下挂“知春亭”额匾,慈禧手迹。乾隆曾为此亭题诗曰:春来万物尽皆知,何独知春四柱兹。仁者谓仁无不可,乐(念勒)其所乐(念要)有如斯。
看看它的内部。
没有藻井,也不是彻上露明,而是牡丹花卉平棋天花。图片中檐下的彩绘是一个故事。我在《春风万里扬州路之六:镇江金山寺》帖中曾讲过这个故事,为免尔诸君翻帖之累,再说一遍。
说东晋时期有一慧远和尚,是净土宗初世祖。慧远成师后进庐山住东林寺,足不出山,影不过寺外虎溪。慧远有一位俗人小弟叫陶渊明,写田园诗很有两把刷子。陶渊明又有一得道之友陆修静,是三国时期吴国陆逊的侄孙子。陆修静是道教上清派初世祖,道教创始人之一,著有道教第一部经书《三洞》。他也是在庐山结太虚观修道,兼采药炼丹。
一日,陶渊明上庐山访友,他去了太虚观,和陆道长谈三洞甚欢。待道长一锅丹熟,陶君便携道长去东林寺访慧远,说是给你介绍一位博学的老僧。三人在东林寺谈经论道,还畅抒儒胸,不觉向晚。
素斋宴毕,寺中览月后,慧远和尚送陶陆二客出山门。三人又边走边叹今月之如何皎洁,玉兔捣药助吴刚炼丹之如何费力,不觉走过了虎溪。此时恰有一虎赏月归来,见慧远跨过虎溪,便“嗷”的一声,喊那慧远“君今过界也”。三人听虎这么一说,不禁相视大笑。这是“虎溪三笑”的故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儒释道合流事件。
陆修静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大家共同斋醮(念摘蕉)诵经念孔孟。“虎溪三笑”故事仅为传说,切勿当真。慧远比陶君大21岁,比路道大72岁。陆修静进山结庐时,慧远已经西飞多年了。上面彩绘中黄衣最年长者当为慧远,蓝衣老道必是陆道长,绿衣少年肯定是陶兄了;身后携壶引浆小童应该是陶兄家仆。“虎溪三笑”这个故事很招人喜欢,镇江金山寺有这个故事的一幅浅浮雕。古人还拿它入画,像这里的就是。还拿它写诗,苏轼就写过“我从庐山来,目送孤飞云。路逢陆道士,知是千岁人。试问当时友,虎溪已埃尘”。
知春亭前面还有一小岛,和知春亭之间也有一座光绪小桥连接,小桥上也有红漆栏杆。柳枝千万条时,站在小桥上回首重望知春亭。
此处是帝后院外第一岛,岛上又有近水楼台。立岛坐亭,当然是春来最先知。苏轼是老乾最爱之一,他知道苏轼曾有“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之句,便在岛上种下若干桃树。春桃开时,有凫雁来观花,立即发生苏轼诗句意境。现在我们也可在此欣赏老乾所创苏诗意境,如下:
所以你看,知春亭真乃赏春处,烟花三月登此亭,春光诗意共婀娜。
知春亭与文昌阁相邻而憩,一高一低,一明一暗,园林置景的对比手法。
转个身,知春亭和佛香阁,一远一近,近亭更见小巧,远楼更显巍峨。
夏季日斜时,临水乘风季。烟树绿影,秀亭红柱,不胜清爽祛苦暑。
天上若有卷舒飞云掠过,知春亭便更显飘逸。
一场雷雨后,漫天红彻。
秋日西去,暖阳渐淡,散人依依。
佳丽临渊,诸镜围观。
知春亭之妙在于它即可出现在景中,亦可做为观景之所,俱佳。
于知春亭侧看夕阳,恰似隔岸观火。
日落西山红霞飞。
夜来,华灯初上,楼台璀璨。
至冬,萧瑟。
雪到,翠碧虽失,赤白相间仍娇艳。
从知春亭出来,沿昆明湖东堤南下。走不多远,便有一石板桥。此处其实是一道水闸,叫做“二孔闸”。它有两个放水孔,水出时如二龙飞腾,因此俗称二龙闸。相邻东墙外有一条大路,不叫“德啊路”,而是就叫二龙闸路。
昆明湖水可以由此闸调节水量去往东墙外的荷花池,继续往东便可流入畅春园和周边的农田。乾隆帝建清漪园后曾为脚下此堤做《西堤》诗一首:“西堤此日是东堤,名象何曾定可稽。展拓湖光千顷碧,卫临墙影一痕齐。刺波生意出新芷,踏浪忘机起野鹥。堤与墙间惜弃地,引流种稻看连畦”。清漪园的这条东堤最早是康熙所建畅春园西墙外的西堤,因此老乾诗中第一句有西堤东堤之说。老乾诗中最后一句“堤与墙间”的墙是说畅春园的西墙,不是这里颐和园的东墙。最后一句还提到引流种稻。东堤之外,也就是现在颐和园东墙外,那个地方叫六郎庄。靠昆明湖水灌溉,六郎庄种出的京西稻是清代贡米之一。一直到改革开放前,这里都还有大片稻田。
继续向南,你一边走,一边就可以极目畅观四周景色。
看看万寿山。
看看西山。
那山顶立有七级浮屠的便是玉泉山,山中原有静明园;山既“三山五园”之山,园亦“三山五园”之园。远处可见西堤上的玉带桥,近处可见南湖岛上的涵虚堂。
冬季也有皑皑之景。
再往南走,湖岸边立有一座石碑。
卷棚歇山顶的四角碑亭是新建的,可那碑却是老碑。碑是一整块汉白玉打造,上面是圆的,这个叫做“碣”;方头的叫“碑”。清代不分方圆,统统叫碑。
昆明湖东堤这座昆仑石立于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碑下有一个一尺高汉白玉基座。基座四周刻有水波纹,基座上还在碑两边各有一个石窝,过去里面种有小松柏。昆仑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山,山中有瑶池、阆苑、增城、县圃等等,都是仙境。这座昆仑石四面刻有老乾御诌诗作,多已被风霜雨雪和昆明湖水浪荡涤难辨。只有背水的东面还能认出老乾的《西堤》诗。
东堤上昆仑石这样的石碣在北京还有几座,都是乾隆朝遗物。最老的一块是北海公园琼岛上的昆仑石,那是来自大宋汴京艮岳园的石头。昆仑石是老乾原创器型,仅在北京有,都是乾隆御制。
昆仑石再往南,便是那头著名的铜牛。
这头牛是青铜铸造,乾隆二十年出品,下面是一个二尺高花岗岩基座,也有水波纹浮雕。青铜是铜锡合金,锡的含量不同则颜色也不同。锡含量低时就是金色,锡含量高则是银色。这座铜牛最初是金色,老乾称其为“金牛”,御诌“金牛铭”一阕,写篆字刻于牛背。开篇即是“夏禹治河,铁牛传颂,义重安澜,后人景从”。由此可知,老乾铸此牛是追随夏禹,为了“安澜”,镇河妖的。
此牛瞪眼向北,似在翘望。
顺着它的目光,原来是在望着佛香阁。
铜牛的位置正好是东堤上的一个湖湾处,西风劲吹时,昆明湖上波浪滔天。那些后浪推着前浪都涌向这个湖湾,遇到东堤阻拦,这些浪便纷纷上窜,“哐当哐当”扑到铜牛身上,遭铜牛所镇。所以你可以看到铜牛身上并不是通体暗绿,而是有暗红,那是氧化层被“浪催的”掉了不少。你在寺庙里见到的青铜香炉等等,凡是常被香客摸索的地方都可以看见本来的金色,那就是青铜的本色。铜牛身上原来也有被摸黄的地方,后来装了栏杆,不让摸了。
清漪园时期从文昌阁向北,绕万寿山后山,只是那里有宫墙。东堤之外并无墙,是敞开向外的。颐和园时期,光绪年间重建时,东堤之外从文昌阁向南垒起了宫墙,并且在铜牛身后新建一座宫门,简称“新建宫门”,沿用至今。
这新建宫门很有点凑乎,就是一座简化的王府大门。三间一启,抬梁灰瓦单檐硬山顶,实榻门扇在中柱,前后是礓磋墁道。宫门对面的新建宫门路是光绪新建的御路,通往西苑。
新建宫门内即为东堤,堤坝顶部是一座四冲天柱三楼木牌楼。
楼上是斗拱架梁灰瓦单檐硬山顶,枋梁上绘贴金双龙和玺和旋子彩绘。额枋朝东的正面写“延旭”,背面写“舒云”。没有落款,应该不是光绪或慈禧所题,他们二人不会不落款。延:引入、迎接;旭:旭日始旦,初升之日。延旭就是迎接日出。舒:舒展。舒云就是云由此向前展开。宇文泰北周时期的庚信有“卷舒云泛滥,游扬日浸微”。
过了铜牛,这里开阔地上有东堤的最后一座建筑,是一座八角方亭,也叫八方亭。
八方亭下面是一座三尺高八角青砖台基,青砖外贴虎皮石。台基上有一圈四尺高青砖墙。这个高度的墙因为高度及胸,就叫做胸墙;如果放在屋顶露台四边或者城墙两边,就叫做女儿墙。这个台基因为有这么一圈胸墙,就好像是一座院子。院子虽是八角,却只在东西南北四面开门出阶,而且三面是青石垂带踏跺,只有西面是如意踏跺。西面踏跺下来,脚下就是湖岸边的护堤石,大概是怕进出亭子有落水之虞,因此修成如意踏跺,脚力不逮者可走邪道。近年来,颐和园在旺季封闭了八方亭,每年三月到十月,游客只能在这圈院墙外看它。
八方亭嵌套在台基中央,它下面更有三尺高青砖基座,这回四面都是垂带踏跺了。这基座上便是那八方亭了。八方亭是一座凉亭,群柱之间既无墙也无隔扇,因此一眼看上去是红柱林立。咱们先看看它的柱子结构,再说它的开间。
它的平面是正八边形,东西南北每个方向有两根柱子,中间一圈每面二根共八根通天柱;之外是每面两根共八根檐柱。这么一来,你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看,每个方向都是三开间。这个檐柱之外有一圈檐廊,每面二根共八根廊柱。这些通天柱、檐柱和廊柱都是圆柱,一共二十四根。八个方向的二根廊柱之间补二根方柱共十六根,方柱的位置正对着其内的檐柱和通天柱,从八个方向都可以一眼看穿二柱之间,这个柱子位置相当精准。所以,虽然远观这八方亭是一片柱子,但是从八个方向的正中都可以看到对面的风景,就好像是一座穿堂门一样。奇妙吧?
所有柱子下面都是青石櫍型柱础。廊柱之间下面有步步锦棂花坐凳楣子,东西南北开门。
这座八方亭的屋顶是灰瓦重檐八角攒尖顶,砖砌覆钵脊刹。垂脊上有脊吻和五只脊兽。
它的屋顶结构是柱顶直接架梁,不施斗拱,内外三层柱之间有穿梁连接。屋顶内部彻上明造,中心结构是八根通天柱,其上的梁、枋、桁四八转换一层一层搭上去,直到最高处,外面看不见。外面能看见八根檐柱,它上面是用梁、枋、檩和垫板搭出的伪楼和腰檐,垫板外面装饰“工”字隔扇伪窗。廊柱上面是梁枋和华板,支撑腰檐下的椽檩。
你别看这八方亭屋顶一圈一圈的挺复杂,其实结构和前一集霁清轩里的八角亭屋顶结构差不多一样。霁清轩八角亭不大,在一圈柱子上就可以搭出重檐。这座八方亭太大,必须有通天柱和檐柱一起搭出重檐。你如果站在八方亭里面向上看那屋顶结构,那不是藻井,是和霁清轩八角亭一样的屋顶梁枋桁檩构造。长廊上的四座亭子也是八角亭,屋顶内部也是彻上明造,你也可以看到相同的结构。
八方亭的梁枋上都是官样苏式旋子彩绘,箍头上过去描有很多金线,近年修葺时为了节约闹革命省略了不少。
櫍型柱础和这些官样苏式金线彩绘表明了这座八方亭的皇家身份。另外一条,这座八方亭是中国现存古建中最大的亭子。
据说,八方亭朝东方向檐下原挂有“廓如亭”匾。“廓如”一词最早出自汉代杨雄所撰《法言》,其中有“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杨者杨朱,墨者墨翟(念宅),二人是战国时期儒家的对立面,他们能说会辩,阻塞言路。孟子著书批驳他们,澄清学界混乱。廓如就是澄清思路。这个不太好解释廓如亭,用唐代陆龟蒙的一句诗更好解释:夫子又继起,阴霾终廓如。噢,廓如就是景色澄清的意思。
廓如亭建于乾隆十七年,老乾曾作《廓如亭》小诗一首:“虚亭湖岸俯澄流,恒此登舟亦舍舟。设以廓如名责实,大公却与我心投”。现在亭内挂的老乾诗匾是老乾三十五年乘舟路过此亭时所作一首,还有一首是三十六年所作。两首诗都是老乾乘舟入园时看两岸风光所见所思,并不是专为廓如亭所作。其中一首《进舟至万寿山登陆》:“长河漾舫不多时,湖入昆明漭沆披。适可黄头落风帆,遂教青雀泊云涯。肩舆路便聊揽景,点笔秋前恰启思。底事对山饶逸兴,田功夹岸看来宜”。
亭内八面都挂有文字匾,除了上面两块老乾诗匾以外,其它都是慈禧抄写的《文心雕龙》节选。
看看廓如亭和颐和园中两处地标建筑同框,一座是万寿山上的佛香阁;另一座是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桥。
夕阳西下时,廓如亭一带游客并不会减少,反而有众多喜拍者聚集。颐和园中看夕阳有几处大众打卡处,一个是知春亭;另一个就是廓如亭这里,这两处人头数不分多寡。还有一个比较小众的地方是乐寿堂码头,就是水木自亲殿外月台。乾隆所说夕阳最佳处却没什么人拍照,都是走过路过最终错过,就是那座夕佳楼檐廊下。
廓如亭聚众拍照人最多的地方是亭子西门外游船码头。
三脚架一字排开,人站得密不透风。我走近前去观察了一下,前排是哈苏和玛米雅120单反,还有徕卡和飞思所有者,貌似拍了片有地方拍卖。中排是尼康和佳能机主,估计是拍了片发朋友圈。其他胸前挂杂牌机的只能站后排,属于自娱自乐。我看看手中的相机,叹了口气,躲在那些专业拍客外围拍了上面那一张。我和他们不一样,我拍了片子是为了做帖子插图。
拍完上面那一张,我就远离那个拥挤的机位,走到廓如亭四周。看看它的阴面。
再看看它的阳面。
光阴如梭,时光荏苒而不留,一定要抓住东君身影和廓如亭合拍一张。
你问东君是哪位?屈原在《九歌·东君》中唱有“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他说的暾(念吞)就是从东方出来照扶桑的太阳。
既然“廓如”乃澄清之意,雨后即当于此赏昆明湖万寿山之澄清貌,如下。
过了廓如亭继续向南,一直到最南端的南如意门,东堤上便无台无亭仅余柳了。
你看这图中虽已是六九河开时,但尚未八九雁来到,满目萧瑟。真个是:
堤上河柳衰,败枝残叶哀。目无落日鸦,日凄月不开。
东堤上建筑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文昌阁是清漪园城关之一,上面有文昌帝君一夫当关,负责清漪园的安全保卫。文昌阁关外有二龙闸,管着畅春园和六郎庄稻田水位高低,就是负责国计民生。远处还有铜牛,负责昆明湖水位控制,这里不是宝塔镇河妖,而是铜牛。文昌阁关内有知春亭,是皇宅最近的观景台。关外又有廓如亭,是园中最大的观景台。过去有一句老话,叫做“看山跑死马”,说即使山已在望,要跑到山下还会累死一匹卷毛青鬃马。在廓如亭这里看见万寿山,但肯定跑不死马了,因为皇上可以坐船。即使走东堤,他也不骑马,而是像他《进舟至万寿山登陆》诗中所言,“肩舆路便聊揽景,点笔秋前恰启思”。就是坐在双人小轿上,一边览景,一边想着下了轿要不要喝一壶秋白露。
东堤看毕肯定要转头西,下集再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