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四十而立,立德立言立功无已成事,但还好有一个幸福的家。父慈子孝,婆祥媳顺。两个小孩,阳光灿烂。回顾人生,说一下我人生最重要的四个女人。
第一个当然是我的母亲,她是给我生命的那个人,但是和大部分的小朋友不一样,小的时候并没觉得妈妈是多么的爱我,可能是因为我生活在一个和谐团结的封建大家庭里,一大家的爱显不得妈妈的爱那么突出,也可能那个年代生存是第一重要的事情,在不缺爱的家里,她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支撑整个家;只是觉得她很能干,也特别喜欢打我;爸爸常年打工在外,一家的农活都压在她的肩上。
艰辛的生活磨消了她的耐性,不听话,挨打;调皮,挨打;带不好妹妹;挨打;考试不好;挨打。总之,不是在挨打中,就是在挨打的路上。那个时候,最喜欢的时候是放学后和小朋友的玩耍,无忧无虑,最怕的时候就是考试完出分数的日期,和同学们讨论的都是怎么应付妈妈的打屁股。然而,已成人父的我,才知道妈妈给我的才是一个健康的童年,一个虽然生活艰辛但不缺爱的家庭。家里有爷爷奶奶的宠,有兄弟姐妹一起地玩耍,也有父母的期望,爸爸打工常年不在家,在严父缺失(充满爱)的家,可能严厉和期望才是我最需要的。
真正理解母爱是我上了高中以后,简陋的乡村教育使得我们只能在高中疯狂地吸收知识,弥补小学、初中和城镇的差别。高中我们都住校,一个月可以回家一次,也就是四个星期,有一个星期的星期天可以休息,每到这个时候,就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也是我们一个月补给的时候,附近的同学们嬉笑在30公里回家的路上,那时没有公交车,也坐不起公交车,都是骑自行车回家。星期六的下午六点放学,放学后要骑一个半小时的车,大概晚上8点才能到家。那个时候,不论冬夏,村头边站着的永远就是妈妈。夏天的旁晚可以看到母亲在眺望;冬天的夜晚,寒风中、霜雾里永远有那个模糊的身影。她象我们学校的时钟,永远屹立在我回家的每一夜晚。这一情景次序到我的大学,次序到工作、结婚、生子,次序到我慢慢成熟,妈妈渐渐变老。
我渐渐长大,母亲慢慢变老,过度的劳累使得妈妈格外显老,她驼了背,弯了腰,满身的伤痛,人未老,鬓满霜。然而,我们成长的速度却永远追不上母亲衰老的速度。那一年,我成了家,有了小孩,过年回家,小孩3个多月,要照个百天照,我、老婆、老妈一块去了县城,照完相,去逛街买东西。我的,老婆的,小孩的,也给老妈买了双鞋。正赶上中午,我和老婆决定去饭馆吃饭,妈妈犹豫了,“去你大伯家吃算了”。从没在饭店吃过饭的妈妈怯声怯气地建议到;已是“社会人”的我怎么会在乎这个。选了饭店,点菜。妈妈怯生地说道:“刚给我买过鞋,我就不吃了,我不饿”。这一时刻,我泪漫流,母亲老了,那个爱我关心我的妈妈老了,她需要我们来关怀了。
同年,母亲随我到我工作的地方给我带孩子,也开始了老年漂泊的日子,我所能做到是,陪老妈好好生活,给她已给温馨的生活。
我生命中第二个重要的女人是我的妹妹。从小被教育她是我家的小公主,从小也把照顾好她作为自己的责任。记得小时候,家里比较贫穷,基本都是馒头咸菜的生活,如果那天偶尔改善生活,煮个鸡蛋,也故作大人的模样说道:“我不喜欢吃,把它留给妹妹”。默默咽下自己的口水,我那时候不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但是能看到妹妹开心地吃着美食,觉得什么都值得。
上小学时候,我们都独自上下学,有次突降大雨,我们没带雨伞,年少的我把自己的外套脱下,让妹妹顶着回家,怕她被雨淋湿,而我却淋了个落汤鸡,高烧感冒了。
渐渐地我们都长大了,她亭亭玉立,从一个小女孩变成了大姑娘,她恋爱了,结婚了,买房了,在省城。因为我家是农村的,妹妹买房子家里也帮不上什么忙,况且爸妈观念中也没为女儿买房的观念,妹夫家家庭条件也不好,从小被宠爱的她担起了家庭的重任。她长大了!有次我去她家,看到只有门(其他都是毛呸)的房子,我眼湿润了,妹妹说:“哥,这不挺好的,起码我现在有房子了,再挣些钱就可以装修了,没房子的人还一大把呢”。
又说:“别告诉爸妈”。我第一次为自己自责,我一直都认为我把妹妹照顾得好好的,没想到她也用娇柔的身体在茫茫的都市里拼搏。虽然,爸妈观念中也没为女儿买房的观念,但是在大城市生活的我知道朋友中多多少少买房子是家里还是可以提供一些帮助的。而我也不能帮上什么忙。那天,我在心情很不好,在她家看看就出去了,找了一帮朋友,一醉方休。那也是我第一次为自己的选择(考研)感到迷茫,是不是我早点工作就能给她沉重的生活减减压。
这几年,我们的生活都渐渐地好了起来,但是妹妹在我眼里永远是需要我照顾的小女孩,有哥在,你就会永远有一个温馨的娘家,家永远都是你的避港湾。每年过年回家,妹妹会问我,哥回家我要买什么东西时,我都会说“什么都不需要,家里什么都有”。而我都会买双份的礼品,我一份,妹妹一份,送给亲人们,(我家是一个封建式的大家庭,叔叔伯伯、姑姑、舅舅过节都需要去看望)。
几年暑假,妈妈做了个小手术,因为不是生活在同城,她小孩又小,我没有奢望她会来照顾妈妈。妈妈通知了妹妹,并高兴地说:“你妹妹说周末她来看我”。我就直接对老妈说:“我不让她来,她家里有小孩,不方便,而且我又能照顾好老妈,让妹妹请假来,还不如我老婆请假呢。”妈妈有点失落,但考虑到实际的情况也觉得只好如此。我哪里是不希望她来,我是害怕她答应了老妈,万一没时间来,老妈会说她不懂事,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哥先给你扛起。周末,她真的来了,毕竟是一个善良的孩子。她陪了妈妈两天,妈妈很高兴,我也很高兴。回去时,我给她买了很多当地的特产,妹妹说:“买这么东西干嘛?”我说:“回家后,你婆婆给你带小孩,带点东西,别让人觉得我们没用礼节”。妹妹,你的家庭幸福美满才是哥的最大欣慰。
我是一个不过生日的人,也记不住别人的生日,老爸老妈、老婆、两个小孩,谁的的生日都记不住,更别说自己的。但是,我确能每年记得妹妹的生日,或许,是因为她和我不是生活在同城,或许觉得自己没有好好地照顾过她,每年生日,我都会发个188的红包,庆祝一下,而妹妹也很高兴,说快到40岁的人了,还有压岁钱。而她也会在我生日的时候发个“生日快乐”。一句生日快乐联系着兄妹两人,血浓于水,距离割不断亲情。
妹妹是一个从小被宠大的小孩,但这几年她却越来越懂事了,我不希望你长大,这证明你有幸福的家,我有希望你长大,未来的路很远,有很多需要你自己承担。
第三个重要的女人是我的老婆,和老婆认识的时候,我还在上学,没有什么经济收入,本该男生付出的经济,老婆确承担了大部分。结婚,我们也是裸婚,没有彩礼,没有婚车,简简单单,但却有家人的祝福,亲朋好友的见证。结婚后老婆也是随我来到了长沙(我的工作地点),两人的相濡以沫共同支撑起了一个家。而如今,我们已经是连个孩子的父母,家庭和谐,笑语充满着整个家庭。
老婆是我的贤内助,也是家里的掌舵人,妈妈是个没有见过市面的农村妇女,在没来长沙之前,去过最远的门就是去了次县城,还是骑自行车去的,所以她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由于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且俭省节约,到外面吃个饭都不知道点什么菜,若没人跟随,就是饿着也不会到外面吃饭,她的很多第一次,都是在老婆的操作下经行的,第一次做火车,第一次做飞机,第一次逛商场,第一次旅游,第一次住宾馆等等。很多的日常积累,变得老妈很依赖老婆,特别是疫情发展的现在,到那里刷健康码,做核算,她样样离不开老婆,以至于每次出行,都先问问“兰兰(老婆)去不去,”,如果兰兰不去,老妈一般是不会出行的,即使女儿跟随也不行,由于长时间跟儿子的生活,她觉得女儿不是很贴心,觉得女儿好像还没长大,还需要她操心,而兰兰在她心中却是无所不能人物。
2021年暑假,由于侄女出嫁,李栋带家人回老家祝贺,闲暇期间,女儿要带老妈在开封玩玩,老妈不想去:“你嫂子不在,我不想去,我不知道怎么去玩。”“老妈,我是你女儿啊,我带你去,嫂子不在我在啊,我就不会去玩啊,”。最后勉强去了,女儿女婿带着去的,女儿女婿很孝顺,都是高档次的安排的。回家小孩们叽叽咋咋分享旅游场景的时候,老妈却郁郁寡欢。问起原因?
“你妹妹不行,什么都问我,吃个饭都问我吃什么,我怎么知道,跟她说你们吃什么我吃什么,她还说我难伺候,不像兰兰,直接把饭都给我点好了,就说妈,你吃这个,多省事”
“那不是征求你的意见吗?各个人的口味都不一样,连淼淼(妹妹女儿),若若(自己女儿)都知道点自己喜欢的饭菜,你就不知道自己吃什么啊”妹妹无语道:
“我真的不知道吃什么,最烦别人问我吃什么,下次再不和你去了”妈妈回敬道:
“好,好,我做得不好,下次再不带你去旅游,好心还办了个坏事,你媳妇好,以后都让你媳妇带你去”。妹妹说道:
其实,老妈年龄大了,没怎么出去过,到外面很怯场,不知干什么,和兰兰出去,兰兰喜欢安排老妈,“妈,你带若若干嘛干嘛,妈,你在这等着,妈,你吃饺子吧,等等”直接安排老妈,老妈有着落,有存在感,更重要的有被人依靠感,玩的就踏实了。
兰兰喜欢安排的性格和老妈形成了互补。她享受着老妈和她在一起的惬意,比如:去逛街、游玩,和老妈在一起,她不用操心女儿和儿子,可以玩得痛快,同时老妈也享受着被人依靠的成就感,在一起游玩的同时,觉得自己是家里不可缺少的一员,同时也有孙子孙女承欢膝下,天伦之乐,其乐融融。
兰兰是会计出身,什么事情都安排的明明白白,家里的人也都依赖了她的安排。比如:以为安家在长沙,妹妹安家在郑州,每次老爸往还回老家长沙之间,要途径郑州。她都会安排好行程,电告妹妹:“老爸什么时候从长沙会老家,几点到郑州,你去接一下,安排顿饭,几点会兰考的车,送他上车等等,老爸好久没吃烩面了,你给他点给烩面,他爱吃小凉菜,在点给小凉菜,海带丝和花生米拼盘。”有时候李栋也调侃她,人家女儿在郑州,还需要你来安排吗?
这就是我的老婆,一家人的管家婆,喜欢安排事情,也乐于安排事情;关键是我们一家也乐于她的安排。
感谢老婆,在我一无所有的时候选择了我,我也不会辜负你的选择,我会给你一个美好的未来。
第四个重要的女人是我的女儿若若,我算是一个重男轻女的人,并不怎么喜欢女孩子,因为我觉得,生个女儿,生活压力太大。不知道怎么培养,又加上十七八岁时候的逆反期,想象都头疼,身边又有太多的女生,都30好几了,找对象就发愁,差的吧不想讲究,好的吧,又不好找。我有一个师妹,唐山人,长得漂亮,172妹妹的身高,经济独立,一个农村女孩在上海凭自己的奋斗买了两栋房子,但是确在找对象上犯愁,急死爹妈了。还有一个同事,留学加拿大归国的博士,也对找对象不抱希望了。虽然说中国的男生比女生多3000多万,但多的都是底层的人士,在中高层,男生要比女生好找对象得多。
女儿出生了,看着粉敦敦的样子,我知道,有一个奋斗的动力产生了。我一直认为,男孩子是要承担责任的,女孩子是要修养品性的;所以对儿子,我会严格要求,在家了,一般都是哥哥让着妹妹,由于儿子性格比较内敛,女儿是个比较开朗,又处于懵懂区,我们家里经常妹妹把哥哥打哭了,有次不知轻重的妹妹又用一个棍子打了哥哥的头,哥哥疼的痛哭,但是妹妹好像没意思到自己的问题,妈妈问哥哥,妹妹打你,你怎么不反手打她啊?哥哥答道:“谁叫她是我妹妹的啊,她那么小怎么动手打她啊”。哥哥就是一个小男子汉,时时刻刻保护着妹妹,就连小区门口超市的大姐,逢人就说:“我没见过这么好的哥哥,这样的妹妹真的很幸福。”
是的!有哥哥的妹妹是很幸福的,我家哥哥比妹妹大5岁。在小区里,只要哥哥在,好像整个小区都是她的,滑滑梯,游乐场,都会出现若若甜蜜的笑声。即使哥哥不在,小区里,到处也都是哥哥的朋友,这个是爸爸妈妈不能替代的。
一次,我带若若在小区玩,旁边有几个小男孩在玩飞行棋,小朋友都喜欢跟大一点的小孩玩,若若和旁边的几个小孩子,都想去走进了看看,一个大一点的女孩豆豆对若若说:“这几个哥哥不会带你玩的,你太小,还是走开吧”。若若沮丧,突然,有个小男孩说:“那不是若若吗?XX的妹妹。”若若瞬间来了精神,“XX是我的哥哥,XX是我的哥哥,小哥哥我可以跟你们玩吗?还有豆豆姐姐,一块和你们玩好吗?下次你找哥哥玩,妈妈不让哥哥出去玩的时候,我帮你们说好话。”若若志气高昂的带着豆豆进入了游戏,虽然那些小男孩有点不情愿。
同样的事很多,有次若若玩滑滑梯,有一个大一点的小女孩总是阻碍她,突然,她看到了另外一个大男孩。“赖哥哥,你可以带我一起玩吗?我是XX的妹妹若若,”说吧,志气高昂的推开挡路的那个女孩,“你看看,这些大哥哥都是我哥哥的好朋友”。这种安全感是爸爸妈妈永远也带不来的。
我是一个很懒的人,不喜欢运动,尤其不喜欢爬上。但是老婆每隔一段时间都想去岳麓山玩玩,我不想去,爬不上了,太累。现在老婆有了新武器,
“若若叫爸爸去岳麓山去玩”
“爸爸爬不上了,你们去吧”
“没事,爸爸你爬不上我可以帮你啊,对不对啊,哥哥”
就这样,我每次都被他们裹挟着去了,对于爬岳麓山,我真的爬不上去了,但是跟女儿一起去,我一个人爬不上,我却能驮着若若爬上。这就是一个父亲的责任,这几年,出去旅游,我发现了我的乐趣点,就是驮着若若欣赏美景。张家界、九寨沟、玉龙雪山,在我的肩膀上,若若欣赏了一个个的美景。尤其是在张家界,7月分等天气,我驮着她爬上爬了近5个小时,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这么大的力气,衣服湿透了,就脱了衣服,光着膀子,累了,女儿的阵阵笑声就是最大的增强剂,瞬间来了精神。“爸爸,我要看那个地方,爸爸,你的耳朵就是方向盘,我揪你这边的耳朵,就往这边走,知道不?”女儿不停在我的肩膀上喃喃细语。这个场景,应该是一个父亲最幸福的时候,我会慢慢的陪着你长到,给你一片天,喜欢你幸福的自由自在的长大。
若若才5岁,我对她的教育还在自由发展阶段,基本上她喜欢的我都尽量去满足。比如,她光着脚满小区地跑着玩,可以把自己弄得满身泥土,可以把玩具扔得满屋都是,甚至可以吃别人家给的东西,我觉得这都是小孩的天性。但是我决不允许她生性薄凉,没有亲情感和家庭意识。
很多小孩,家长都教育,学什么舞蹈、学什么诗歌,认字,学算术。我教导小孩,先把自己家人认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在身边不说,我会教导她,和其他家人的关系,比如:姑姑和爸爸有一个共同的爸爸妈妈,就是爷爷奶奶;小姨、舅舅和妈妈也有一个共同的爸爸妈妈,那就是姥爷姥姥。我经常告诉她姊妹八人,她排行老八,包括我两个堂兄一个堂弟的小孩。她有4个哥哥,三个姐姐。她的表姐妹兄弟等等,我介绍的都是家里的亲人,她也很快知道自己是一个有大家庭喜爱的女孩。我们也经常教导她和亲戚们通电话,培养亲情感。
我不觉得,小时候多背几首古诗词,多学点才艺,有多么了不起,那只是兴趣,而不是生活的全部。曾见一个朋友的小孩,每当回老家都嚷嚷不去,说什么,爷爷家是农村的,又脏又臭,说什么爷爷爱抽烟,奶奶不讲究卫生。甚至接听爷爷奶奶的电话都不愿意,父母不以为然,甚至还说:“他不愿意挨我什么事,他说的本来就是事实,不接电话是因为要去准备上舞蹈班了,没时间!”有因必有果,各自安好吧,我不太多评论别人。
这是我人生的四位最重要的女人,是我拿命都要保护的,她们是我的冀盼、软肋。同时也是我前行的动力。谨此献给40岁的奋斗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