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姝
这个7月的热点话题,几乎都是在呼唤我们“抬起头、向上看”!
7月12日,人类历史上造价最高的太空望远镜:詹姆斯·韦伯望远镜发布了第一张科学图片,它提供了遥远宇宙中迄今最深远的天文图像,其显示的星系或许可以追溯到130亿年前,几乎接近138亿年前宇宙创生的大爆炸。
7月24日,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随着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升空,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顺利开启“问天之旅”,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大、最重的航天器。问天实验舱为科学而生,“问天”即叩问苍穹,探索浩瀚宇宙,探求未知奥秘。
同样在7月吸引大家注意力的,还有电影《外太空的莫扎特》,一部讲述外星来客“莫扎特”守护地球少年天文梦想、化解父子亲情矛盾的电影,融合奇幻、喜剧、家庭电影等多种元素。与前述两项成就“硬核”的基础不同,电影中的主人公任小天作为一名初中生,他对宇宙的向往、对天文学的认知,都显得有些单薄,这份单薄是电影上映后遭遇口碑上的分歧的原因之一。导演陈思诚曾在采访中表示,这是一部以青少年视角展开的奇幻合家欢电影,目的是“想给中国青少年观众留下一个能被记住的艺术形象”。作为一部献给孩子们的暑期礼物,剧组的初衷是从孩子视角出发讲述故事,以更好地引起孩子们的共鸣。那些晴朗天空下的白日梦想,璀璨夜空里的肆意欢笑,是因为少年的无畏、真诚和童真,才具有了丰富的感染力。
从类型来讲,《外太空的莫扎特》很难被归入传统认知的科幻电影,但其中包含大量与科学相关的内容。比如片中出现的密云射电天文观测基地,位于北京市密云县不老屯村,是我国早期射电天文的主要观测基地,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射电望远镜阵列;被主人公任小天心心念念的上海天文馆,2021年落成,是迄今全球建筑规模最大的天文馆;被作为礼物给到特写镜头的科普图书《宇宙大百科》,也是儿童科普类出版物中的经典作品。当然,这部电影还不可避免地涉及我们时常拿来讨论的“科学梦想”。这些科学元素都与科学文化息息相关。
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我们相信,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于孩子们兴趣的引导和培养应从娃娃抓起。而最好的引导莫过于“润物细无声”,从具体可感、生动鲜活的艺术作品出发是一条可行路径。从这一点来说,《外太空的莫扎特》在情节铺陈、艺术表现等方面尽管存在不如意之处,特别是在面临不同年龄的观众时,呈现出顾此失彼的尴尬,但从填补暑期少儿电影市场的空白类型、引导少儿观众对包括天文学在内的科学知识的兴趣这些维度而言,还是一次不乏真诚和勇气的尝试。即便未能实现创作者的初衷,也留下一些可资参考和反思的价值。如果通过一部“献给童心”的电影,能让孩子们心中种下向往宇宙、热爱科学的种子,那么从未来往回看,今天的这部电影自有其成功之处。它可以让孩子们在欢笑之余,更多地抬起头来仰望星空,更多地向内追寻梦想之光。
每一个仰起头望向暗夜星空的孩子,会在浩瀚星海间,感知人类历史的短暂,感悟恒河沙数的磅礴,感受无垠宇宙的旷阔。通过这些艺术作品,可以让孩子们知道:我们在地球这银河系中暗淡蓝点之上生存繁衍,人类足够独特,却并不孤独。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