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宋辽在这个村庄发生一场恶战;千年后,尸山被雨水冲出来

千年前,宋辽在这个村庄发生一场恶战;千年后,尸山被雨水冲出来

宋辽在宋太祖时期,曾维持着脆弱的和平,宋太宗的继位拉开了宋辽二十余年大战的序幕,最初北宋占据着优势,但恶战后,宋军伤亡惨重,作为战场的小山村成了尸山血海,千年前的骸骨历经风吹雨打,仍在诉说着当年之事。

建立在领土争端之上的北宋,与辽一战在所难免

其实,北宋在建立之初,就面临着严峻的国防形势,北宋成立之初继承了后周的领土,北方由契丹族建立的辽国,与后周因幽云十六州中的领土争端,也让北宋继承了下来,辽一直对北宋的领土虎视眈眈;后汉皇室刘崇建立的北汉,是后周的死敌,与北宋之间一直呈紧张态势。

当时宋太祖忙着对南方用兵,对北汉也保持着攻势,实在是腾不出手再对付了一个大辽了,只能对辽采取守势,这让宋辽之间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和平,但在北宋的北部边境,冲突一触即发,只等最后一根稻草落下。

宋太祖克制部下谨慎发动战争,同时也做着积极的战争准备,积极刺探边情,同时防御着对方间谍的渗透,李汉超在镇守关南时,就曾多次捕获契丹间谍,双方你来我往,尽管情况微妙却克制着未曾大范围开战。

开宝六年,宋太祖猝然离世,宋太宗继位之后,先是将消灭北汉提上了日程,得益于太祖时期对北汉实力进行了大幅的削弱,经过一系列攻城战斗后,北汉主刘继元举城投降,北汉灭亡。

此时尝到了胜利滋味的太宗,几乎是在灭亡北汉的同时决定进攻幽州,丝毫不顾及战场的士兵在经过近五个月的艰苦战斗已相当疲惫,仓促之下,宋军对辽开展了北伐,主动发动幽云之役。

北宋自此由战略防御的和平态势转向了主动对辽进攻,宋辽之间二十余年连亘不断的战争就此展开。

两军最初交战时,宋军打了辽军一个措手不及,一路大捷,直达幽州城下,清除了周边的少量辽军后,宋军随即展开攻城。

但辽军也不是吃素的,将领耶律学古率领士兵趁乱入城,随后辽方的大批援军赶到,一起从南北两翼夹击宋军,将宋军拖入苦战。

幽州城中的守军在此时打开城门,出城列阵,给了宋军致命一击,宋军在内外夹击之下,孤立无援,最终全线崩溃,士兵只能向南溃败,被辽军追杀了三十余里,有万人被辽军斩首。

作为最高将领的宋太宗,在恶战之下仓皇撤回到涿州,在败逃的路上大腿上中了两箭,箭疮始终未愈并最终因此离世,整个北宋从上到下可以说是损失惨重。

随后宋军虽然处于守势,但对于辽军的进攻也毫不畏惧,数次击退了辽军的进攻。

但这短短数年的成功防守,却让宋太宗和大臣再次误判了形势,将这当成是辽军软弱怯战的表现,并因这种盲目乐观对辽国展开了又一次的大规模军事行动——雍熙北伐。

宋辽再战,君子馆一战彻底扭转战局

这次北伐,太宗总算吸取了之前攻略幽云时,孤军深入的教训,采用了复杂而又迂回的进军路线,更是拿出了秘密武器,水军。

可惜,太宗终归不是一个善于打仗的将领,这一系列军事计划,他竟然仅是和亲信就匆匆定下,并未与大臣多加商讨,显而易见,在这个粗糙的军事计划指导下,雍熙北伐再次失利了。

尽管宋太宗并未在北伐失败心灰意冷,而是积极收容败兵,希望迅速扭转不利局面,但在这场战争后,辽军转入进攻的态势,并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真正将天平转向辽军一侧的正是一场位于小山村的恶战,史称“君子馆之战”。

宋太宗雍熙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辽将卢补古在泰州与宋军交锋时,临阵脱逃,造成了辽军的首战失利。

宋军听闻辽军要大举南攻后,严防死守了近二十天,各地却无战事发生,宋太宗赵光义按捺不住,决定主动出击,攻下岐沟关。

此时,北宋方面认为辽军不过是在进行小规模的袭扰作战,心生懈怠之意,仅仅是命令定州的部分士兵进入辽境对其进行牵制,压根没有想到辽军此行居然意图歼灭宋军的大部队。

据记载,宋军当时是想将整个保州至高阳关一线作为战略纵深,再通过小规模的防御作战分化掉辽军,从雄州、瀛州、定州等多个方向分别对辽军进行包围予以歼灭,这种作战安排,偏向于弹性防御作战,而非主动大规模进攻。

可惜战争的发展是出人意料的,盲目乐观的宋军将领,更是误判了辽军的实力。

尽管史料中并未明确记载了辽军的人数,但君子馆一战,辽军以耶律休哥为先锋都统,辽军多数主力将领均在军中随行,而相较之下,宋军在君子馆之战中正面对敌的高级将领仅有两位,且在临战之前两人仍旧是分兵而战。

当时,耶律休哥佯装向宋将贺令图投降,将其引至望都,当场活捉贺令图,随后,耶律休哥率主力军向君子馆方向进发,打算集中攻打集结在君子馆的宋军。

十二月初八,辽国的东路大军赶到,数万辽军开始进攻君子馆。

刘廷让的军队被困住只得向李继隆求援,不料李继隆想保存实力,左右推脱,不去救援,李继隆更是率部退往乐寿,刘部全军覆没,刘廷让突围出去,幸免于难,宋军的士气一落千丈。

在种种因素下,战局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君子馆一战战败后,北宋河北边防大开,辽军轻易攻掠了邢州、深州、祁州。

在君子馆这边发生激战的同时,辽军在其他地方也发动了试探性的进攻,宋军的表现也并非一无是处,将领张齐贤就在情报泄露,得不到援军的情况下,将计就计,以伏兵击败了来犯的辽军。

但君子馆之战仍给了北宋王朝沉重一击,宋军都部署的一级建制部队居然被全部歼灭,经此一役,北宋一时无法集结起具有一定规模的野外作战部队,一时间辽军出入北方边防如无人之境,距离边境较近的地方生灵涂炭。

在战后,北宋在总结此战的功过时,对参战将领赏罚不公,对严重失误的将领并未严肃处理,使得因战败而低落的士气再次受到打击。

这次战争的失败,让宋太宗及其心腹对一贯坚持的军事策略产生了质疑,由于北宋时期各个战区的将领并没有自主权,朝廷派来的监军不一定懂得排兵布阵又拥有极大的权力,部队的调动往往需要由最高统治者宋太宗亲自决定。

统治者并未意识到整个作战指挥系统的效率低下,反而觉得是最高统治者不善于战,宋太宗的个人威望跌落谷底,朝野上下反战呼声高涨,不断向皇帝施压,宋太宗自此再也没有做出过主动出击的军事决策,对辽的军事防御部署开始变得呆滞消极。

曾经怀着雄心壮志的君主,现在怀着消极的情绪进行着军事策略,手下的士兵自然也收起了反抗之心,处处被动挨打。

在外患不断的同时,宋太宗的内忧也在扩大,感受到来自朝野的压力和不信任后,皇帝对武将也同样产生了信任危机,并不断借机打压武将来维持君王的威严。

雍熙四年,宋太宗更是加大了文官统军的比例,甚至让文臣任武职,此时的太宗已经不再将恢复疆土作为己任,更加关注如何稳固自身的统治,害怕武将威胁皇权,这直接推动了“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形成,严重影响了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

自此,北宋的统治者和百官们战斗之心逐渐减弱,开始长期生活在对辽军的恐惧之中。

以史为鉴,争天地人和,避免重蹈覆辙

回顾历史,北宋在与辽的作战中逐渐丧失主动权,其实是有迹可循的。

首先是朝堂之争,太宗即位之初,因太祖还有两个儿子的缘故,政局并不完全稳定。

太宗对旧臣和武将都不信任,只重用自己的潜邸旧人和即位后开科录取的“天子门生”,信任身边的宦官,导致内部的党争始终存在,文臣之间互相结党,太祖时设置的“对持二柄”的宰枢二府之间也曾多次闹出不和。

其次是天灾,也许是因流年不利,太宗朝期间,河患、洪水、旱灾、蝗灾等天灾接连不断,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再加上频繁对外作战产生的徭役和兵役,农民和士兵的日子苦不堪言,小规模的民变不断爆发。

淳化四年二月,四川地区的王小波、李顺起义曾控制了整个四川,北宋的政权的不断受到威胁的同时还得出人出力解决、安抚这些威胁。

然后,不得不提北宋早期在外交上的失误,最初高丽、女真以及渤海遗民都希望能联宋攻辽,但宋太祖时期为维持和平,对这些国家的请求没有作出回应,等到宋太宗试图主动向这些部族和国家发出联兵邀请时,这些部族多数已经被灭,或者被辽打怕了。

最后一个关键性的原因是装备,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对战步兵时拥有绝对的优势,而自从五代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以后,北宋失去了一块盛产战马的土地。

随着外交上的失利,北宋向女真等部族购买马匹的贸易通道多数被掐断,这严重限制着北宋的骑兵部队发展,只能用步兵的血肉之躯与辽军的骑兵部队进行对抗。

毛泽东曾对宋辽战争曾进行过评论,在肯定辽军的“诱敌深入”战略方针的同时,批评了宋太宗的不知兵。

宋太宗在协助其兄登上皇位后,任殿前都虞候,虽然统领着三千士兵却从未有过实战经验,最终将宋军推入了失败的深渊。

虽然君子馆战败和随后的消极防御,离不开最高统治者的多举止失宜,处置失当,但天时地利人和无一不影响着最后的胜负,君子馆的白骨仍在,以史为鉴,才能尽可能避免挨打。

而这场千年之前的发生在村庄里面的恶战,在千年之后,被雨水冲出了千年前的战争残酷,尸山之下,是战场的厮杀和无情。

参考文献:

1.《宋太宗雍熙北伐失败后的对辽策略》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4) 宋太宗雍熙北伐失败后的对辽策略 – 中国知网 (cnki.net)

2.《君子馆之战》读秀网来自 罗斌编著. 一口气读完宋朝的那些战争[M]. 2010 君子馆之战 (0665.xyz)

3.《君子馆惨败:几乎赔光了军事力量》读秀网;来自 李飞著. 宋朝绝对很有趣[M]. 2018 君子馆惨败:几乎赔光了军事力量 (0665.xyz)

4.《北宋对辽军事策略的三次转变(974-989)》渤海大学辽宁省2014年第09期北宋对辽军事策略的三次转变(974-989) – 中国知网 (cnki.net)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上一篇 2022年8月17日 12:23
下一篇 2022年8月17日 12:23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