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王光美在儿子刘源的陪伴下再一次来到了花明楼,参观刘少奇故居。
此时的她已白发如雪,步履蹒跚,行动处皆需要人搀扶,就连说话的语气也透露着岁月不饶人的痕迹。
王光美
以往,来到花明楼时,王光美总会让儿子在丈夫生前坐过的地方拍个照。
可这一次不知怎的,王光美却意外地让管理员拿出一条长凳,摆在正堂门前,与儿子一起合影留念。
临走前,展馆管理员告诉王光美,希望在刘少奇诞辰105周年时,她还能如约而至,王光美微笑着点点头,其实心里早已经给自己“安排”好了行程。
王光美
回到北京之后,王光美就因病卧在家中休养,兴许是知道自己的身体已经亮起了红灯,王光美开始不停地跟儿女们唠叨着各种琐碎之事。
诸如,许久没见毛家的孩子们了,中国还有很多地方的贫困尚未消除,叮嘱孩子们要多去看望花明楼的乡亲们等等。
尽管孩子们在其面前反复表态,王光美还是念叨着,要与毛家的孩子们举行一次聚会。
王光美和儿子刘源
那年初夏,王光美如愿以偿,将两家子孙相聚在一起,共话往日的情谊。
2006年,王光美老人去世,临走前子女问其是否还有遗憾,王光美摇摇头,只说了3个子“花明楼”,葬礼上,毛家子孙悉数到场,所谓“至戚世交”竭尽展现。
王光美追悼会
那么来,毛刘两家的“跨世纪聚会 ”现场如何?王光美老人对毛家的孩子为何有着如此情谊?王光美去世后,都有哪些毛家后人前来送别?
你看王效芝长得像不像毛主席?
“刘源,你准备准备,把李敏李讷叫过来一起吃个饭,她们姐妹俩身体不好还亲自过来看望我,我也好久没见过她们了,你可腾出空约一下…”
王光美
2004年,燕语鸠鸣,蜂蝶带香,王光美老人很是适应这个不冷不热的初夏时节,一提起精神,就想着让儿子约一下李敏李讷。
这天星期日,下午五点半,刘源一早带着妹妹来到了京都信苑大厦26层,准备了一桌子的好饭菜,等待李敏、李讷两家孩子的到来。
大约过了1小时,李敏带着女儿孔冬梅率先抵达聚会厅,刘源大步流星地走上前去,和李敏热情地拥抱打招呼:“姐姐,你来了”。
李敏和女儿孔东梅
将李敏一家引入落座后不久,李讷与丈夫王景清一家也抵达了会客厅,于是,刘源又满面春风地快步走上前去招呼李讷一家。
因为李敏、李讷比刘源大了十几岁,刘源始终对其二人以“姐姐”相称,而两位姐姐也始终拿刘源,当儿时的“小弟弟”那般对待。
“小源源,你好,小源源”,64岁的李讷,一面握着53岁的刘源的手,一面高兴地用手抚摸着刘源的头,宠溺地说道。
李讷
谁能想象到,两个年过半百的老姐弟,到此时还在上演小时候的“摸头杀”的戏码呢?
刘源有些腼腆,却任由李讷姐姐像儿时那般抚摸他的头,嘴上也一直唤着:“李讷姐姐,李讷姐姐”。
可不知怎的,“小源源”这三个字,叫着叫着,李讷就红了眼眶,而刘源听着听着也开始泪眼婆娑。
不远处,坐在宴席上的妹妹刘亭亭一家,和一旁的李敏也目睹了这感人的一幕,李敏见状,也忍不住握住刘亭亭的手,泪流满面。
刘亭亭
“讷儿,景清快过来坐下…”,李敏一面缓慢地起身,一面向李讷一家招手,李讷闻声而去,径直走到姐姐身边就座。
这一坐下,三家人的话匣子就合不上了,从小时候在中南海一起玩耍,到毛主席写信帮助王光美“调教”儿子等旧事,全都被搬上了饭桌。
李讷说:“我喜欢小时候的源源,长得又好看,又好玩,现在成了将军了,也忙了,玩的机会就少了”。
刘亭亭
刘源听讷姐这么一说,突然也来劲了:“我就不一样了,我一直喜欢讷姐,姐姐和小时候一样好看…”
看着两家人其乐融融,刘亭亭很是高兴,李敏坐在一旁也跟着“咯咯咯”地笑出了声。
30多年过去了,不管世道如何变化,毛刘两家的后人,始终能够站在历史之外,继续延续父辈的大局精神。
李讷
“哎呀,路上太堵了,我来晚了,该打,该打”,谈笑间,一阵急促的说话声,打破了三家长辈们美好的节奏。
众人回头一看,发现这个迟到的人,正是李讷的儿子王效芝,刘源见王效芝来了,顿时又来了劲,直言李敏和李讷两家的孩子,一年到头也难见一回。
“王妈妈来了”,李讷、李敏慌忙起身上前,搀扶着王光美老人,孔冬梅,王效芝见状也赶紧上前去打招呼,就尊重长辈这一点,毛家的孩子们从未让人失望过。
王光美
“孩子们好”,王光美老人在女儿亭亭的搀扶下,一面落座一面说道,届时,她连直起腰都略显费劲。
不一会宴席正式开始,王光美老人手举水杯,“以茶代酒”,李敏李讷随后起身,毛家、刘家孩子紧随其后,全体举杯等待王光美老人发言。
“我已经老了,你们年龄也不小了,要多注意身体”,王光美说罢又特意向李敏、李讷两姐妹举起酒杯道:“你们多保重”。
王效芝
随后,王光美老人饮完了杯中的“酒”落座,李敏、李讷两家人紧随其后而坐,不一会又陷入了欢声笑语之中。
宴席间隙,刘源满面红光,异常兴奋,拉着王效芝就往母亲身边凑:“妈妈您看,效芝是不是越长越像毛伯伯了?尤其是带着红星八角帽的那张照片”。
王效芝“吓”的一面摆手一面摇头:“不像,一点也不像”,刘源大笑,刘亭亭也跟着“起哄”:“你老实说,你是不是不敢像,哈哈…”
王效芝
一番哄堂大笑过后,是王光美眼中隐约可见的晶莹泪水,是李敏脸上久违的幸福感,亦是李讷心中最温情的慰藉。
当晚,李敏李讷拉着王光美老人聊了许久,从延安到西柏坡,从中南海到花明楼。
王光美老人将这一生的美好都告诉了李敏李讷,也将两家人过去在战争中所做出的贡献,和历经的所有无可奈何都与之畅聊,三人像朋友、像亲人、更像姐妹。
李讷、王光美、李敏(从左至右)
宴席的另一端,刘源拉着王效芝,没完没了地“干杯”,孔冬梅在一旁忍不住“嘲笑”道:“喝的连话都说不清楚了,还在聊国家的尖端武器和台湾省的问题…”
不一会,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这两位“抱头畅聊”的“舅舅与外甥”身上,只见他们二人旁若无人,醉眼蒙眬,差点还以“兄弟”相称。
不知不觉,宴会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王光美老人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决定早点离场。
随后,两家人在摄影机前,站成一排,留下一张“跨世纪”的“全家福”之后,便不舍地离开了宴会厅…
李讷的儿子为王光美老人守灵5天
自两家人聚会之后,王光美的身体便每况愈下,被癌症侵蚀到骨痛难忍的她,再也无法出席任何公开的场合。
偶有几次,李敏、李讷来家中探望,发现王光美已经瘦到皮包骨,就连止痛药也无法缓解其身体上的疼痛。
王光美
2006年8月,王光美老人因为病危,被送到北京医院精心治疗,怎奈其身体多处器官衰竭,又无力支撑特效药带来的副作用,只能做维持治疗。
两个月后,王光美的身体快速恶化,已经无法自主翻身、饮食,女儿询问其是否有遗愿,她只说出了 “花明楼” 三个字。
说到底,王光美老人此生见到国家富强,子女安乐,早已无憾,唯一放不下的,是还没有为丈夫刘少奇庆祝105周年诞辰。
王光美
女儿亭亭深知母亲心中所向,她握住王光美的手,在她留有最后一丝气息前告诉她:“我一定将您带回花明楼”。
话罢,王光美老人安详地离去,儿子女儿齐刷刷地跪在床前,与母亲磕头送别。
2006年10月13日上午,刘源将母亲去世的消息上报组织和亲友,李敏李讷姐妹在第一时间得知消息后,便在家中失声痛哭。
刘源
随后,组织上为王光美女士,在北京305医院设下灵堂,只见她面相安宁地躺在冰棺上,身边被鲜花与绿植包围,天蓝色的正堂幕布上,挂着她满面笑容,银丝若雪的照片,棺橔的两边,是各级组织领导及家人送来的挽联花圈。
其中儿子刘源与妹妹送上的一副尤为动人:“光明胸襟存正气,于公于私可昭日月;美善心灵蕴大德,为国为民堪立古今”。
相信了解过那段往事的人们,都知道其中的不易,王光美老人对过去和未来都秉持着一颗宽容伟大的心。
刘源
同时也将毛刘两家子孙后代都带回了革命时代,共荣辱、共奋斗的道路上,正如诗中所言:“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10月14日,王光美老人的灵堂正式对外开放,李敏、李讷两家人全数到场吊唁。
届时,这两位年过六旬的老姐妹,在王光美老人的灵堂上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一想到王光美生前痛苦不堪的模样,二人哭得更伤心了。
李敏和女儿孔东梅
吊唁完毕,李讷专门叮嘱儿子王效芝:“要好好送别王奶奶,要一直守到她老人家入土为安,帮你刘源舅舅处理好一切”。
王效芝接连点头,从14日到19日,他始终与刘源、刘亭亭等刘家子孙站在一起,为每一个前来吊唁的来宾,弓腰致谢。
那么,李讷与王光美老人之间的感情为何如此之深刻?以至于让儿子亲自守孝五天呢?其原因如下…
李讷
其实,两家的缘分早在中共西柏坡时期就已经注定,那时刘少奇带着王光美来到西柏坡,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人的见证下举办了婚礼。
当时李讷的丈夫王景清,还在毛主席身边当警卫,李讷还只是个8岁的孩子。
解放战争胜利后,毛主席一家搬到了中南海居住,刘少奇和王光美一家也搬到了中南海,与毛主席一家仅有一墙之隔。
毛主席和刘少奇
王光美在中南海见证了毛岸英与刘思齐的婚礼,也参加过李敏与孔令华的婚礼,更是亲眼看着李讷长成大人。
李讷在中南海的玩伴不多,但年幼的刘源,常常是她挂在嘴边的小顽童,也是她口中:“又帅又好玩的弟弟”。
1963年,王光美一家搬出了中南海,跟毛主席成了“街坊邻居”,两家孩子都各自读书,甚少相见,只有父母辈因为国家大事偶有机会见面。
王光美
后来十几年过去,毛主席去世,李讷也搬出了中南海,生活十分清苦,还在郊区生了重病。
王光美得知后,让跟了其一辈子的刘姥姥帮忙联系李讷,为她找房子,做家务,帮她说媒,最终,帮助李讷走出了生活的阴影。
后来李讷与毛主席当年的警卫员王景清结了婚,日子稍有起色,王光美十分欣慰,还从薄弱的家珍当中,拿出一部分送给李讷当贺礼,这份恩情与豁达,李讷始终铭记在心。
李讷和王景清
80年代后,两家人的生活水平都渐渐提升,活动空间也越变越大,刘源在河南当职,经常会带着外地的土特产去探望李讷。
而李讷也将父亲留给她的美玉莲蓬,送给刘源做回报,两家人始终保持了友好往来。
90年代中期,李讷前往三峡大坝参观,刘源恰好在工地上负责水电,两姐弟一见面又是好一番寒暄。
李讷和刘源
刘源说:姐姐,等以后咱们的三峡大坝建好了,就将伯伯的词刻在两边,尤其是那句“高峡出平湖,当惊世界殊”。
李讷笑着说:“弟弟,这事我可做不了主,但我觉得诗非常贴切,哈哈哈…”
说笑间,短暂的聚会结束了,三峡大坝在数年后全线竣工,并成为震惊世界的大工程。
托前人的福,刘家孩子和毛家孩子都在各自的领域里熠熠生辉,友谊长存。
毛主席和刘少奇
正如王光美老人生前所寄,他们将世代延续祖辈“振兴中华,荣辱与共”的伟大品格,启礼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