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14时22分,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
3时13分,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13小时。这是我国两个20吨级航天器首次在轨实现交会对接,也是空间站有航天员在轨驻留期间首次进行空间交会对接。
25日10时03分成功开启问天实验舱舱门,顺利进入问天实验舱。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轨进入科学实验舱。
一梦30年,如今问天实验舱已经成功迈出了问天之路。而鲜为人知的是,在中国艺术界,还有这么一群为中国航天奉献科普的工作者、艺术家。
现北京天文馆画家、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美术专业委员会会员,是中国首位举办个人太空美术、科幻美术画展的画家。作品在《人民日报》、 《科技日报》、《科幻世界》、《中国国家天文》、美国《新闻周刊》、英国《自然》等30多种报刊杂志上发表。
7月25日20:00,无界版图邀请北京天文馆画家 喻京川和巴比特CEO 王雷,共同探索了《中国太空艺术的过去20年和未来20年》,下面是交谈内容:
巴比特CEO 王雷:昨天“问天号”发射成功,太空站中国三位宇航员首次迎来了”问天号“实验舱,并成功打开了舱门、进入了实验舱当中,对中国来讲也是打破了第一次这样的一个历史的记录。您作为一位著名的太空艺术家,看到今天这一幕有怎样的心情?
太空美术家 喻京川:非常激动。我们从小就幻想着将来能够有中国的飞船、中国的空间站出现,因为我是画画的,经常看外国的一些太空画家画他们的那些飞船、他们的空间站,大家都非常羡慕。当年来说确实是一种幻想,那么现在真的变成现实了,我觉得特别激动,祝愿我们的航天能够取得更大的成绩,也祝愿我们这次太空飞行能获得更多的成果。
王雷:您能不能为我们大家科普一下什么是太空艺术?
喻京川:从字面的意思来说,太空美术就是以太空为题材的美术流派。它是一种天文学的美术,一种宇宙航行的美术,它是建立在天文学的研究成果和宇航取得的这些辉煌成果基础之上的,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这种相结合的一种美术,也是科学和艺术一种完美的结合。
之前人类的视野还是在地球上,但是天文学利用科技,把自然美的范围扩展到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无边宇宙深处的这种壮丽的景色。那么有了探索就有新发现,有新发现就会有新审美。这种新的审美需求,使得美术和天文学能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美术领域形成一个新的题材范围,就是太空美术。它是对我们人类对艺术领域的一个扩展。
从发展来讲,实际上在远古时代就有很多星空题材的艺术作品了。我们国家宁夏的贺兰山上就留下了1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岩画,上面就有关太阳、星辰的这些岩画作品,足以证明这实际上人类很早就在关注太空关注星空了。
汉代也有很多关于星空的神话传说,比如说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画像石画像砖
等都是非常优秀且珍贵的。不过古代对星空的理解,可能是一个很神化的世界,那么真正以科学作为太空美术,一般就要追溯到伽利略时代。
伽利略在《星际信使》一书中发表的手绘月球图像
伽利略他利用光学原理制作了一个天文望远镜,率先进行天文观测,去看月亮。用天文望远镜看到的月亮跟我们用肉眼看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月球的平原环形山脉清晰可见。刚好,伽利略从青年时代就受过很严格的绘画训练,甚至可以说是绘画科班出身了,他用手绘的方式把它描绘下来,画得非常好。所以伽利略的这些绘画作品,可以说是最早的太空美术的作品。
王雷:那您当时是怎么入行的?因为您当时入行的时候,太空美术在中国还是一个比较超前又相对冷门的专业,您当时是这么考虑的?
喻京川:我在1980年上小学的时候看到《少年科学画报》上,李元先生在上面发表了一篇就是叫《星球世界漫游》的文章,里面引用了国外太空美术家将近十几幅作品,当时我一看就感觉非常震撼,之后我就特别关注这一类的美术作品,而且也喜欢上了天文。
到了1984年我上初中了,李元先生将国外太空艺术家的作品,引入到北京天文进行了展览。虽然展出的也是印刷品,但这些原版作品的印刷,依然令我非常震撼,之后我就立志就能够成为他们那样的艺术家,开始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创作了。
冷不冷门,对我来说好像没有特别想过,没有特别觉得冷门我就不画或者怎么着。我特别喜欢画,所以也不管他冷不冷门,我开始往里钻研进去了。
王雷:很好奇喜欢太空美术的人群数量,您觉得未来会随着我们整个太空事业的发展,或者航天领域这种高科技的发展,它人数会爆发式的增长吗?
喻京川:目前来说我所接触到的喜欢这种绘画的主要是比如说天文、科技方面,还有一些科幻爱好者,还有一些青少年大中小学生,他们对这些东西都特别的感兴趣,求知欲也很强。那么还有比如说科幻、科普行业、教育行业,他们对太空美术也是很感兴趣,随着国家科学的发展,喜欢太空美术的人群会越来越多的。
其实现在也有很多的从业人员也开始进入。太空美术它原来主要还是绘画这块,但现在很多其它的艺术门类也都进来了,比如说影视、游戏,包括很多太空元素的设计生活用品,或者衣服上面都有很多的星空这些元素在里面。另外像图书出版行业会有一些插画人员,他们也都会慢慢接触到太空美术,所以这样的人群我觉得会越来越广。
但是如果将来人类走出地球进入太空,比如马斯克他要让人登上月球或者登上火星。我们知道艺术是来抒发自己感情的,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环境会引发自己的这种情感。那么将来生活在宇宙当中、其他星球上的人,他们的故土就是太空,他们创作的艺术作品也就归属于太空美术,这是我的一种想法。
王雷:喻老师在无界版图上传了好几幅太空美术作品,比如这幅《中国未来轮式人造重力空间站》,我第一眼看到就很震撼。我们知道太空对人来讲是一片未知的领域,相信需要我们很大的想象力去创作。您是怎么锻炼或者培育自己这样的想象力的?
喻京川:要创作一个题材首先就要去了解这个题材,要去学习。比如说我画太空的飞船,你首先要了解这个空间站它的原理是什么,宇航员进去之后他们有什么样的生活环境。
比如《中国未来轮式人造重力空间站》这个作品。为什么要有轮式的?因为宇航员上去之后会面临失重环境,身体是飘在太空里的。如果人长期在这种失重的环境下生活,会对身体产生很大的负面作用。
那这个轮式空间站,就是就可以旋转起来,它产生离心力,这就是一种人造重力。重力大小可以根据它转速的大小来调节,或者是直径大小来来进行控制。所以这种你必须得学习这些知识,这些航天知识,然后你才能进行进一步的去创作。我觉得这也是对想象力确实是有一定的挑战,所以也得去学习,不然的话你确实想不出来这样的东西。
喻京川,《中国未来轮式人造重力空间站》
王雷:喻老师您的这些作品是用电脑做画吗?太空美术的和我们传统美术的创作,它的不同点在哪里,难点又在哪里?能不能为我们介绍一下?
喻京川:像我上传到咱们网站上的这些作品都是主要是数字作品,在电脑里面用3D或者用PS都可以,我并不局限于某一个软件,主要是看整个的画面能达到的效果。
除了数字作品以外,我最早期还使用其他的绘画材料与工具,比如说喷笔绘画。这种喷出来的东没有笔触,特别适合表现星空的那种雾状的效果。当然我还用油画方式来创作,油画的那种厚重感是我非常喜欢的。所以各种材料我都有尝试,能够达到我心目中的样子,我觉得就可以了。
王雷:喻老师听说过现在用人工智能AI技术来绘画吗?
喻京川:这确实是一个很新的事物,我们要承认科技的不断发展,而且在不断深化的这种东西。我并不排斥。
比如现在电脑会有滤镜的效果,那么AI可能在这种滤镜的基础之上就更先进一些。它能够根据你输出的几个字或者一些简单的素材,画出一个新的东西来,我觉得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一种工具。
如果将来我能够使用的话,我会把它作为助手来看待。因为太空美术创作它最难的难点就是构思,你怎么样构思出一个既有艺术性而且又有科学性的东西,第二者怎么结合起来,我觉得难点是在这。
AI能够省掉我很多麻烦,因为它有各种参数都现成能弄出来。但从我目前看到它实际上还是把人类从艺术诞生到现在各种艺术门类、流派,把前人的创新都融汇在一起,然后进行重新的解构和重组、变成一个新的东西,其中最核心的还是创作者的情感。
所以我总觉得AI技术要想达到人的那种感情或者创造力,差得还是很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想这方面肯定以后还会更加厉害。
王雷:其实在地球上,我们也可以模拟太空环境,这样创作出来作品是不是也特别有看点,或者我们所谓的俗话说起来就特别的有噱头?
喻京川:前苏联的列昂洛夫将军就是一个例子,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太空完成出舱的宇航员,也是一位国际著名的太空画家,曾在太空里拿着铅笔绘画写生过。且在回到地球之后,也创作了大量有关宇航员在太空的各种生活场景的绘画。
我也想过将来到太空里,比如真的到月球上或者到其他星球上去去画,我曾经画过一幅作品是宇航员《在土卫一上写生》,我还特别想象过这个画架是什么样子的,他把它固定在地面上,它的画布是卷轴的样子,然后颜料都是采用那种比如用注射器的方式往外挤颜料等,这些东西还很有意思。当然将来的人们肯定比我们要聪明的多,那些画家怎么画肯定是各种各样可能都有。
喻京川,《在土卫一上写生》
王雷:太空总是让人联想到科幻,而太空美术也总是让联想到在赛博朋克风。想问一下喻老师,在您看来太空艺术和赛博朋克风之间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哪些?
喻京川:赛博朋克艺术风既有古典的味道,看着很陈旧但是又很先进的环境。那么太空艺术本身它有自己很清晰的发展脉络,当下有很多的艺术形式,他们都在借鉴和吸收太空美术的一些绘画成果一些形式。
赛博朋克风格其实也在借鉴太空美术的一些传统的绘画方式,我认为这是对太空美术各种风格的补充和完善。让太空艺术更加的多元化,不光是纯粹的以科学为主,它也可以是以幻想为主等等。
王雷:您平时在创作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用您的太空艺术品去影响周围的人?
喻京川:我很希望我的作品能够影响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大家一起来进行创作。实际上我的老师的李元先生之所以踏上探索天文的道路,就是在1944年的重庆街头,看到邦艾斯泰发表的《土星系列作品》给了他非常大的震撼。而我喜欢天文,也是李元先生在《少年科学画报》上这些登出来这些作品吸引了我,这就是传承。所以我当然希望能够影响很多的人。
另外,像美苏60年代进行登月竞赛的时候,邦艾斯泰和登月火箭的设计师冯布劳恩绘画了大量关于人类登月的绘画作品,因此促使美国国会拨款、提高了全民关注度。实际上我觉得今天中国的太空成就的蓬勃发展,也需要广大的观众与人民的支持。
而我们进行太空创作能够让更多的人仰望星空,吸引他们对星空的这种向往,激励他们的探索精神,去支持国家太空探索的建设,我觉得也是做出了我们自己一点小小贡献。
王雷:很好奇您在创作这些太空艺术品的时候,灵感都从哪里来的?还有您绘画的整个的场景或者工作环境是怎么样的?
喻京川:首先是学习大量的内国外太空艺术家们的作品,同时也得大量去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慢慢在脑海里形成一种习惯思考,比如某一个题材在太空环境是适合什么样的科技原理,能怎么样对上相应的题材,也是在不断的在看、在想象。
比如看一本天文的书,在看的过程当中去构想水星的体积、绕日距离。看的过程当中,脑海里头想象出水星上面的场景,有没有空气?天空是什么颜色的?它的地面环境是不是跟月球差不多?
这些东西都得自己慢慢思考仔细,然后在画画的时候反复画一些草图,反复印证能不能在符合科学原理的同时,把那种震撼的艺术氛围的场景给它表现出来。所以构思一幅画,有时候需要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慢慢的想来反复的来对比。平时除了完成工作以外,基本都是业余时间来进行创作的。
王雷:迄今为止,我们这些太空美术品它的主要的展示的渠道或者说场景在哪里?
喻京川:太空美术是从国外首先发展起来的,尤其是那些早期的航天大国,他们对太空美术有很成熟的市场,展览、艺术博物馆收藏等都非常成熟。而且还有很多出版的画册、各种报刊杂志等,渠道或者个人收藏都很多。像我参加的国际天文美术家协会,他们也经常在全世界各地进行展览。
国内因为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了解人可能也不是很多。我个人的作品的创作出来之后,也主要是给报纸、报刊、杂志,还有一些书籍封面等使用。
但是对我个人的想法,特别是像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会从我们以前办的画展里面挑一些复制品,然后拿去装饰他们的办公楼等。但是就说这个市场怎么打开我也是在探索,特别像无界版图给到这样的机会,我觉得对我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展示机会,所以我也想尝试能合作一下。
王雷:您觉得目前国内的这样关于太空艺术品的展览是否还太少?和国外相比。
喻京川:确实非常少。我们天文馆在2009年的时候搞了一个比较大规模的太空美术展,它是跟物理科学科研院校结合起来,然后搞的这么一个画展。之后我们还有一个科普美术家协会,也搞过一两次这种全国性的,但是这样的规模也是很多年才有一次,而且经费什么的筹集也非常困难。我搞一次也是费很大的力气,所以这种经常性的很少。
而且目前来看,完全靠自己的热情来做还是不够的,我觉得还是需要有市场的推动,这是非常重要的。
王雷:现在网络非常发达,您和同行有没有考虑过通过网络,比如说包括像在微博微信以及像在无界版图这样的平台上,发布和传播自己的作品?
喻京川:个人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渠道,而且它简便、不会那么费精力。像现在元宇宙等概念,那么推出这种数字的东西我们也是非常感兴趣的,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我们也是非常愿意参与的。
王雷:太空艺术还是一个非常小众的领域,受众群体还没有迎来大规模的爆发,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喻京川:到目前为止,太空美术真正的从业人员也是凤毛麟角的,毕竟稍微有一点门槛。但是我觉得,随着中国的太空热,人们的知识层次也会越来越高,对我们这些艺术创作人员来说,机会肯定也是越来越多。
另外还有一些比如幻想太空美术,不一定非得懂知识,门槛不会特别高,这也有助于太空美术的传播。像我们知道梵高有一幅特别著名的画叫《星夜》,据说就是他根据英国天文学家威廉·帕森思手绘M51的星系图作为灵感,绘制的作品。
梵高,《星夜》
另外比如台湾的刘国松画了大量的太空画,虽然他是一名国画画家。再其实这几年的全国美展,可以看到有很多幅关于航空航天和太空的作品出来了,很多的专业艺术家也开始参与到这种创作,所以我觉得以后在逐渐的时间的推移下,这种创作会越来越多。
王雷:您怎么看待艺术商业化的问题?
喻京川:绘画跟商业确实有一定的矛盾,如果一位艺术家对商业特别迷恋的话,那么对他的创作是会有一定影响,难以全身心的去创作。
但是艺术家也离不开市场。如果没有市场,那艺术家的生存都可能会有一定的窘迫。所以这二者如何平衡掌握,确实对于艺术家来说也是一个难点。
我个人不太希望随随便便把就把作品拿去卖了,我也确实在每一幅作品上都费了很多的心思。当然了,我觉得以后如果有认可我作品的爱好者愿意收藏或者用作其他的话,也是可以的。
王雷:您现在有把作品放在无界版图或者其他的平台上做一些展示,也不排除有喜欢的用户直接把它买走的可能。那么您这样的方式,您与周围的同行介绍过吗?他们怎么看?
喻京川:我们曾经也聊过去网上办画廊等,但是大家的悲观的观点比较多。因为目前,国内太空美术的市场确实不是特别的繁荣,创作者对市场也不是很了解,所以也不敢就说轻易的去试水,比较保守。所以有机会尝试,我觉得还是应该是鼓励的,这对于我个人来说,也是想尝试一下的。
王雷:您了解数字藏品或者NFT这个概念吗?前段时间可是非常大火的一个概念。
喻京川:数字藏品这事我听过很多,也依然不太了解。但是我们也有慢慢的接触,先从学习开始希望去了解他。从与无界版图的交流来看,我觉得无界版图是对于版权的交易还是非常认真负责的,对于这些东西也有非常深入的研究,所以我也觉得很放心,如果让我们来进入这个环境当中,可以去共同探索一下后续怎么样来展现。
我觉得数字作品和普通的实物作品应该是一样的,对于创作者来说可能没有很大的区别,它的各种权利和义务都应该是差不多的,只是它的方式这种传播方式不一样,它的渠道不一样。
王雷:喻老师有没有想过您的作品除了版权被保护以及作品被买走当作收藏品以外,还能比如打造数字IP,跟一件T恤、玻璃、水杯等通过平拍联名的方式实现IP的互相赋能等,被大家用起来?
喻京川:目前还没有想到这个点,我觉得只要有人喜欢我的作品,能够卖出去的话,他想怎么做那是他的事情,但是只要他能够欣赏我的作品、能够喜欢,而不是说拿过去之后随意丢弃、做一些对我们创作者伤害性质的事情,其他都是可以的。
我们也希望创作的作品能够让大家喜欢、欣赏,也希望大家能够对艺术作品及创作者有更大的支持。
王雷:喻老师能为我们展望一下,从现在开始20年以后,您觉得中国太空艺术会发展到怎样的一个水平?
喻京川:按目前国家航天事业一日千里的发展速度,关注喜爱太空艺术的孩子们和爱好者肯定会越来越多,对于我们的艺术创作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支持。而且科技发展也肯定会给我们提供更多更好的题材,让我们能创造出更多的更好的作品出来。特别咱们的科幻电影、科幻图书这些艺术作品以及更其他的更多艺术作品参与进来,那么太空艺术它的范围是非常宽广的。
Ps:相信随着人类太空事业的发展,像喻老师这样的太空艺术家,他们的笔端一定会为我们描绘出更加激动人心的太空艺术作品。星辰大海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