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一个令文艺青年心驰神往的圣洁之地;布达拉宫,一个让虔诚的佛教徒趋之若鹜的西天世界;喜马拉雅,一个吸引登山爱好者不断攀登的世界最高峰。
这些举世闻名的地点名称同属于西藏地界,西藏在整个世界具有独一无二的美。
它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被誉为“世界屋脊”,也正是因为西藏海拔过高,缺少氧气便成为一个显著的特征,进而只有最顽强的作物才能在此地觅得一线生机。
西藏
因为先天的恶劣气候,西藏也成为中国众多省份人口密度最低的区域之一。
早在元代,曾经对西藏进行过一次人口普查,当时负责统计的官员有两位,名叫阿肯和明陵,他们穿山越岭、趟河过江,所得到的数字被记载在《汉藏史集》中,共有223000。
西藏和平解放后,进入新世纪,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最新数据,人口总数达到324万。
但就是这块宁静之地,安谧之所,却在近代遭到过西方列强的觊觎,妄图利用分裂势力将西藏从中华大地的版图割走。
西藏
列强环伺
国强则四面臣服,莫不畏惧;国弱则八方窥探,山河易主。
鸦片战争以来,清王朝国力日衰,当时的日不落帝国为了将西藏地区纳入其殖民范围,开始对西藏地区进行渗透。
1773年,英国政府控制下的东印度公司成为殖民急先锋,名义上打着保护今孟加拉北境的库赤-比哈尔的旗号,实则是进入藏区,希望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商约。从19世纪开始,英国不仅没有收敛其殖民触角,反而变本加厉。
派遣鲍威尔、虎克、李代尔等人进入西藏进行秘密测绘,从事间谍活动。最终在1888年初,英军在隆吐山集合,通过武力夺取了捻那、都纳等地区。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成为各国激励斗争的棋盘,俄国也不甘落后,妄图在西藏获取政治利益。
东印度公司
为了干预英国在西藏的扩张,以免损害俄国在中亚的控制能力,俄国军队背地里训练布里亚特喇嘛指挥下的藏军,提供军需用品和枪支弹药。
当时英军远征队的首领荣赫鹏发给英国总部的电报上说:藏人已经得到俄国人的承诺,故十分傲慢。近来藏人一直公开嘲笑汉人,说他们有了一个比清朝更强大、可依赖的靠山。
可见各方势力都想在西藏地区分得一杯羹,攫取利益。
从近代以来,西藏就频频受到西方列强的惦念,即使这块土地人口稀少、未能产生影响世界的文明成就,仅仅只有藏传佛教可以为之道也。
即使西藏环境恶劣,气候不宜,绝称不上是宜居之地,更没有石油、天然气等用于工业生产的能源。这就令人不禁追问,西藏究竟有什么魔力,能够让众多国家把焦点聚集到此处呢?
荣赫鹏
独有的水利资源
2022年4月6日,美国副总统贺锦丽到访奥克兰一家污水处理厂时说到:自己参加过许多外交政策会议,过去我们是为了石油而战。可在不久的将来,水资源问题或许也会引发战争。
贺锦丽的发言一经传播,便轰动全球。固然有其片面和狂妄的一面,但也说明了水资源在当今世界的重要性。西藏地处青藏高原的中心地带,地域辽阔,群山连绵,冰川纵横,更有“世界第三极”之称,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亚洲知名的河流都源于或者流经西藏,比如印度的恒河、印度河;中国的长江、黄河;东南亚的湄公河等等,有着“亚洲水塔”的美誉。
掌握了河流的源头地带,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就多了一份杀手锏,在解决外交争端上就可以以此作为武器,赢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
贺锦丽
反之如果西藏全境被外国势力所控制,将会对下游几亿中国居民的用水造成极大隐患,威胁到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国家的政权稳定。
除了纵横交错的河流之外,西藏还有大量的冰冻的冰川,其面积和储量分别达到全国的48.2%和53.6%,冰川水资源总量约3000亿立方米。
由于西藏地处高原,从地理角度上讲,地势落差巨大,水流湍急,因此所蕴含的水能资源在全国也名列前茅,落差大这一地理特点可以用来发电。
由西藏自治区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的数据可知,理论上西藏蕴含的水能量达2.01亿千瓦,技术上可以开发装机容量为1.2亿千瓦,是世界上少有的水能资源地。
西藏水资源不仅丰富,其水质也属上乘,这是因为绝大部分地区没有工业的侵扰,河流未被污染。
西藏
优良且丰富的水资源给西藏的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收益,从建国以来,西藏共建成水库93座,库容达到20.83亿立方米;各类水电站306座,装机容量为133.49万千瓦。
基本建成灌溉、供水、发电、防洪等水利工程,极大地便捷了藏民的用电需求和用水需求。除了水利资源,西藏还有丰富的太阳辐射资源,这里简要提及。
西藏是我国的日照时数的高值区,年平均日照数在1500-3250小时。
在这个环保日趋主流的舆论环境中,长时间的日照可以用来进行太阳能发电,提供内地进行工业生产,也可以有效缓解燃煤、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使蓝天白云重现人间。
西藏的农业
战略地位不容忽视
在地缘政治环境中,西藏是中国性命攸关的制高点。
在唐朝时期,西藏掌握在吐蕃族手里,对唐朝的边界安全尤其是关中地区构成了极大威胁。
唐朝和吐蕃频繁发生战争,有时吐蕃取胜,就可以直取长安,截断丝绸之路,在西北地界断绝同外界的陆上文化和经济交流。
第二如果没有西藏作为屏障,就没有一个稳定的大西南。不论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还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热火朝天地修建大三线工程。
其共同的地理背书就是有西藏这个天然的靠山,使得中国无后顾之忧,中国才能重整山河。所以西藏完全担得起“后方的后方”这个名号。
西藏
众所周知的是中国和印度在某些地区还有领土争议,不然也就不会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发生短暂的军事冲突。
那次冲突之所以能够迅速摧毁印军,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地理位置上占据了优势。
如今虽然两国总体关系平稳,可难保未来不会再次发生军事冲突,拥有西藏地区,基本保障中国军队利于不败之地。
在地图上,中印边界到印度首都新德里只有大约400公里,只要在西藏部署战术导弹,就能够对印度政府形成军事威胁,迫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发动大规模战争。
中印边界
前些年,中国还在西藏设置了空颜喀拉巨型雷达站,可以俯瞰印度大部份地区,侦察印度飞机的一举一动。
有了西藏,只需花费少量的财政力量和人力资源就能够达到军事上的目的,而印度如果想要取得同样的效果,却只能从国库中掏出十倍以上的银子。
这就是不平衡战术,利用西藏的有利地形便可以打一场不对称战争。
巨型雷达站
一带一路重要关口
虽然西藏地区人口稀少,气候恶劣,经济较差。可上帝为你关闭了一扇窗,就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西藏被国家定义为“南亚大通道”,是我国向南亚地区开放的重要通道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南亚大通道”是由通道、口岸、城市、和产业有机结合的产物,依托西藏的地理优势,沟通尼泊尔、缅甸等周边国家,连接中国的内陆经济区。
可以说西藏是这一通道的枢纽,起到沟通的桥梁作用,可以有效缓解内陆地区生产过剩的经济问题,当然也有利于西藏本地的经济发展。
西藏
近年来,这一通道的基础设施进展迅速。2016年8月,中国和尼泊尔的吉隆-热索瓦口岸正式对第三方开放,吉隆口岸也是该通道中一个重要的陆路贸易中心和物流中转中心。
2016年12月,由广州开往西藏的首列粤藏中南班列抵达拉萨货运火车站,这趟班列打通了广东-西藏-尼泊尔的联运通道,加速西藏融入“南亚经济圈”,促进了国内的产业转换升级。
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西藏和南亚等国或许会实现双赢局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在国际环境中愈加受到美国等国家的污蔑。从人权、环境、地区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上不断受到诘难。
美国在西藏问题上也和印度眉来眼去,暗结珠胎。
印度与美国
在美国决策层眼中,中国的实力不断增大,必须抓住一切机会,团结一切盟友约束中国。
所以西藏局势、尤其是和印度有争议的地区将会爆发更大规模的冲突,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西藏的战略地位之重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作为华夏之孙,对西藏要摒弃传统看法,提前做好准备,守护好离上苍最近的地方-西藏。
参考资料
《西藏资源概述》 曾晋鲁 西藏科技
《历史上英帝国主义对西藏的侵略和渗透》 星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