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密度大,社会资源集中,也是一种好事情了。不过,人口密度大,遇到各种灾难,比如,疫情,暴雨等,产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还是不容忽视的。新冠疫情反应出了大城市的不好的一面。我国人口多,要大力支持发展县城。我觉得德国的发展模式挺好,日本美国的大城市群发展有利危害也很多。分散资源和人口利用国家力量尽快疏解,既为国家安全,也为长远发展。
我国有哪些超大特大城市?
超大特大城市,是中国城镇层级体系相关概念。根据城区人口规模,我国将城市划分为超大城市、特大城市、I型大城市、II型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
其中,城区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为超大城市,500万-1000万之间的为特大城市。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目前我国共有7个超大城市、14个特大城市。
7个超大城市: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
14个特大城市: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
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标准是城区人口,而不是全市人口,镇区及乡村人口并不统计在内。
所以,石家庄、临沂等一些总人口超过千万的地市,由于城区人口规模不大,未能跻身超大特大城市之列。(参阅《中国,又少了一个千万人口城市》)
与石家庄不同,苏州之所以落榜,是因为下辖4大县级市,由于县级市也被当做单独的城市,城区人口各自单独计算,由此摊薄了整个城市的城区人口。
究其实际,苏州是不折不扣的特大城市。未来如果苏州昆山、常熟等县级市撤市设区,那么苏州也能变成名副其实的特大城市。
同时,由于统计数据的滞后性,考虑到各城市人口增长的现实,离超大城市只有一步之遥的武汉,在2021-2022年,已经晋级为超大城市。
超大特大城市何以瘦身?
根据方案,超大特大城市要有序疏解中心城区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等功能和设施,以及过度集中的医疗和高等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
这是其瘦身所在。
与此同时,方案明确,优化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增强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率先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提高综合能级与国际竞争力。
这是其健体所在。
可见,超大城市并非不允许扩张,而是一改过去来者不拒的扩张姿势,纾解低端产业,全面拥抱高新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