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自然山水,一脉人文风情,只能“走近”,还是可以“走进”,于行旅之人关系重大。
人与人之间的美好,需要保持距离;人要获得山水的快乐、人文的魅力,则必须消融距离。
猛洞河山水的功能不止于远观,还可以走进;猛洞河的山水不但可以亲近,更加可以亲热——以放舟激流的方式走进并亲热。
石之奇
这个夏天再次进入猛洞河,我认真地抚摸了猛洞河的石头。
石头们或光洁或粗粝,或矮小或巨大,或奠基于两岸青山脚下,或兀自立于河流旁侧,或横亘在河流中央。它们的线条、色彩、造型、布局,完全出自天机,天然不雕,天趣自成。
猛洞河的石头,是深秀的。
这里青山夹岸,最远处的石头以山的基础出现。有山就有石,无石不成山。它们或层层叠叠从山体延伸而出至河心,或者深不可测地壁立于河流之下,造就了这里奇幽的峡谷景观、飞瀑流泉、溶岩峰林。
猛洞河的石头,是古意的。
那些披挂苍苔、生长菖蒲的石头,距离河心更近一些,并无体量优势,像石类中的平凡者,长相平庸,沉寂无语。但那历历苍苔、盈盈菖蒲,不仅打破了灰白的枯燥,而且跃起昂扬的生命力,升腾一派郁郁葱葱的生意。低头,弯腰,从河中掬水向它们抛洒,一时,石头与植物轻沾水滴,晶莹迷蒙,似真似幻。像那些来自久远的青铜器,正是斑斑锈迹使冷硬的躯体有了时间的印记和生命的温度。
猛洞河的石头,是雄阔的。
激流险滩处,必立有奇石。诸如阎王滩之类,石头们均被摩崖石刻所标记,顽然矗立,像守卫关隘的勇士,不动声色地警戒来者就要进入险境。在过滩时,迅疾地抚摩一把,却可感受到它们的洁净与温润。人在石的面前,正像此时此刻,是以须臾面对永恒,但从万古洪荒中走来的顽石,正以顽强和永恒激发起脆弱的人对种种生命困境的斗志。
水之丽
猛洞河,是一个百去不厌的地方。
从幼年、少年、青年及至中年,我反复地去,都不曾感到疲倦。那里,山的每一处转角、水岸上下树枝与水草被激荡的模样,还有山谷之上流动的白云,所有的一切,每一回去看,都是不同的,都是崭新的。
这里的雄山奇石跌宕着水的姿态,而正是水的多变,魅惑着人们。
来猛洞河,乘一只竹筏,撑一支篙,随河流的方向放逐自己,途中可与千变万化的水相遇。有湍流深潭,有飞瀑鸣泉,可历练肉身,可聆听天籁,可洗涤蒙尘,可安放心灵,可强健精神。
河流是大地的方向,也是精神的向导。
最爱这里流走变幻的水的褶皱。我们身处其间,它们变化无常。清透灵动,转瞬即逝,介于有形无形、似真似幻之间。可触碰抚摩,但不可占有;可感知体会,但绝不可以语言穷极。因此,它们总是以具象的物质形态触发关于时间与生命的抽象思考。“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或“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是先哲们的表达,而我则深信:走进河流,就可获得启迪与智慧。
瀑布,是猛洞河水的另一种形态。沿途,分别有名为哈尼宫、捏土、落水坑的瀑布,它们都有生发于时间深处的传说,个个来头不小。它们或凌空而下、漫天飞珠,或细水长流、如纱似雾,或奔腾直下、生猛热烈……凡此种种,先远观,再进入,一任自天而降的水流轻抚、洗涤、冲刷、撞击,哪怕寒冷凛冽令人失控惊呼甚至无法喘息,也在所不惜。筏出,回首,尘埃不惹,悲喜不惊。
猛洞河是形而上的,是精神与灵魂的。
漂流之激爽
浪急滩险、跌宕盘旋,随波逐流、左冲右突,大惊小怪,大呼小叫,全身湿透、精疲力竭……猛洞河哈妮宫至牛路河段,全程近20公里。呼朋唤友、声势浩大地乘坐皮艇漂流而下,无疑是实现与这方山水亲热的最佳方式。
天地之间,白云之下,碧水之上,放下所有的束缚,忘记所有的羁绊,卸下所有的面具,挑衅地打一场水仗,勇敢地闯一回险滩,让水花四溅,欢声乍起,身体尽湿,烦恼尽去。
将近牛路河大桥终点时,撑篙的艄公不仅任我们放肆,还鼓励从钢筋水泥丛林里出逃的城市人跳入河中,顽皮地来一回野游。他们在水上撑篙、避障、前行,娴熟得就像我们拿筷子吃饭,又在船头船尾来去行走,如履平地甚至健步如飞,还有,讲起脏话很溜很民间很幽默……这让我想起沈从文先生笔下那些果敢野性的船夫和久远之前诗意的水上日子。从他们身上反观自己,很局促很怯懦很可怜。
山水与书画、乐舞一样,其实都是艺术,前者为大自然神工鬼斧的艺术,后者是人为创作的艺术。好的艺术总能调动人所有的感官,令眼、耳、鼻、舌、身、意都有感知与情绪。在猛洞河,旅人们打开感官,体验、享受、放松、撒野,与大自然真正融为一体,而不只是匆匆的过客与草草地观看。
如此看来,猛洞河的山水是世间最好的山水,是造物主最优秀的艺术作品。
相关文件:
【来源:团结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