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只要有些许闲暇时光,总喜欢去上里古镇走走。
一个人或迎着朝露,或伴着晚霞。在高速路上的风驰电掣,哼着车里港曲。一次次的总能让自己想明白很多事情。
上里古镇古为南方丝绸之路,更有茶马古道第一站之称。古镇依山傍水,田园小丘,木屋为舍,石板铺街,形似”十八罗汉朝观音”的18座山丘加上充满神话色彩的“二仙桥”,为有“水墨烟雨”美誉的上里增添几许梦幻色彩。
古镇初名“罗绳”,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是唐蕃古道上的重要边茶关隘和茶马司所在地,还是近代红军长征过境之地。2000多年前的“南方丝路”在此以四川为起点,经云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保山、腾冲,从德宏出境,进入缅甸、泰国,最后到达印度和中东,也称“蜀身毒道”。
上里镇,古时有五家大姓聚居于此,即是:韩、杨、陈、张、许五大家族。关于五大家族的传说众说纷纭,但韩家银子(官商钱多)、杨家顶子(世代为官)、陈家谷子(屯粮大户)、张家棍子(骨科习武)、许家女子(漂亮勤劳),合称“五子演义”。
“双孝节”牌坊
建于道光19年的“双孝节”牌坊,为四柱三间出檐多脊石雕坊,高大,精细;梁上还刻有20多组100多个戏剧人物故事。牌坊是封建礼仪的遗迹,“双孝节”是为了韩氏“不失身不改嫁,终身孝敬父母公婆”而立。
想想古代的家谱,家法,家风,立牌坊……一点都不过时。
古老的石桥
上里的石桥风格各异,有10余座之多。其中造型最美要数清乾隆41年所建的“二仙桥”,这是一座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石拱桥。清澈的流水倒映着圆弧形的桥身,别有一翻韵意。在镇口还有两座一高一底的石桥横跨陇西河,成了进出镇里的必经之路,高桥主要通过进出镇里的车辆行人,从低桥可以转而穿过高桥下面的小道沿河边前行,高低两桥巧妙地搭配。
韩家大院
耗资白银百万的韩家大院作为古镇建筑群中的精品,工艺之精湛,让后人皆望尘莫及。横挂于正门上方的“卫守府”金匾,更是鉴证着韩家往昔的辉煌和今朝的熙攘。门、窗、枋、檐皆以浮雕、镂空雕和镶嵌雕刻作饰,具有极高的价值。整个建筑由7个四合天井组成,又称为“七星抱月”。值得一说的是大院的木窗,雕刻精细,内容丰富,造型多样。
白马泉
白马泉地名的来历缘自于一些传说、野史。
“相传唐贞观年间,取经西行的唐僧师徒四人路经此地,白龙马夜饮泉水于此,待唐僧师徒四人走后,此地农人便常在泉水中见白色龙影,久之变成马腾空而出向西飞去,可能因泉水已与白马灵气相通,当泉中的泉水涨潮涌动时,人们从泉边经过就听见马蹄阵阵的声音,让人心醉神迷,故人们把它称作‘白马泉’。”
“宋乾道元年,此地久旱无甘霖,州府县台便将此事呈报朝庭,并在‘白马泉’一连数日祈雨,终获甘霖。州府县台再次呈报朝庭为‘白马泉’表功,‘白马泉’也因此被赐封‘渊泽侯’”。
在中国乃至于世界历史上,将实物景象“封侯受爵”的实属罕见。
“时而风电如雷时而微波灵动”、“或数日不潮或一日数潮”的白马泉,泉水退潮时,潮水是节节地下跌,此时如果运气非常好,而巨石上雕刻的龙又刚好露出了腰身,池水中便会渐渐传来“咄咄”的马蹄声响。马蹄的声音是由远到近,由慢到快。
“马蹄声”实际上是地理结构的原因,因为溶岩层次和地下水位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了泉水不定期涨潮的独特奇观,因此白马泉又属于常年“恒温间歇泉”,终年四季不分寒暑,其泉水水温都保持在14 度。像这样的常年“恒温间歇泉”,全世界一共还不到十处,大自然有如此的神工鬼斧,难道还不能让人由衷叹服。
时隔多年再游上里,当初那颗纯澈的心迟迟未归。只能通过阅览它的古往今来,表达我对它的偏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