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渺的宇宙中,有一个B-612小星球,那里是金发小王子的家,他是那个小星球唯一的居民。突然有一天,小王子离别了自己的星球和所爱的玫瑰花开始了宇宙旅行,最后来到了地球。
许多《小王子》的读者因为这本书,产生了探索宇宙的兴趣,我亦是如此。
那神秘莫测的宇宙,那绮丽变幻的星空究竟深藏着怎样的秘密。幸遇《宇宙百年探险》这本书,就让众多的卓越的天文学家们为读者打开宇宙的潘多拉魔盒吧!
本书作者美国人琳达·施韦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天文学博士学位,曾在多家天文台从事研究工作,并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过成果。
《宇宙百年探险:天文学家如何改变了我们的认知》被誉为“天文学家的《一千零一夜》”。本书为我们讲述了近一个世纪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
琳达·施韦策传神地描绘了科学家们如何让举世闻名的天文神殿–帕洛玛天文台看清宇宙;科学家如何驾驭200英寸海耳望远镜去探索宇宙的未知、获取新发现的种种危险等等
在此,琳达邀请你,跟着最伟大的天文学家到帕洛玛山顶去破解宇宙的奥秘,在科学发现中驰骋畅游。
致敬促使人类宇宙观发现巨变的先行者
我们对浩渺宇宙的认识,从一无所知到如今拨云见日。天空中的行星、恒星、星座连小孩子都如数家珍。
从发光物质到暗物质,从类星体到系外行星、星暴、超新星以及其他奇异天体等等都进入到了人类的研究范围。
甚至宇航员已经登陆到其他星球进行近距离的观察和科学研究实验。这些成果的实现全部有赖于近百年来,全世界一代又一代天文学家和天文工作者们孜孜不倦地探索发现、技术革新以及百折不挠的努力奋斗。
提到推进宇宙探险的关键人物,我们不得不说美国天体物理学家乔治·埃勒里·海耳。为了破解星光的秘密,一生致力于建造功能强大的望远镜。
在1897年至1948年期间,海耳接连策划设计并建造了四台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9年后,在纠正设计缺陷等方面的改进,又完工了第二台名为胡克的100英寸望远镜。
至此,海耳发明的仪器和望远镜,迅即向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宇宙观发起挑战。
1928年已经年近花甲的海耳饱受疾病的折磨,可他仍执著于他所热爱的天文工作。他要将早些年设计、绘制300英寸功能更强大的望远镜付诸实施。
于是,今天帕洛玛天文台就有了帕洛玛山顶上的“巨眼”,它不负期望地展开了以前人类未曾预料到的探索。
可惜的是海耳并没有等到这台望远镜的落成就因病去世了。1947年,“巨眼”完工,并被命名为海耳望远镜,以纪念这位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和天文事业的领军人物。
在它落成后的几十年,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反射望远镜,至今仍奋斗在天文观测的最前线。
在这百年的宇宙探险中,众多的天文、物理学家们默默地奉献着,在孤独寂寞中前行,一代代薪火相传,为人类留下了大量观测天体的工具和为科学研究留下了大量的宝贵经验。
向埃得温·哈勃、马克斯·梅森、沃尔特·巴德……众多的先行者们致敬!
披着羊皮的狼-类星体
1932年,贝尔电话实验室的射电工程师卡尔·詹斯基接到一项任务。当时跨大西洋无线电通信总是受到某种静电干扰,詹斯基要追查这个恼人噪音的源头,结果他惊讶地发现,在太阳系外,人马座方向有一个强烈的射电源。
詹斯基全然不知他的这个发现“一石激起千层浪”。
他的这个发现让一位十分顽强的年轻射电工程师格罗特·雷伯着了迷。雷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世界上唯一的射电天文学家。
雷伯为了这个发现还专门设计建造了一架直径50英寸的射电抛物面天线。他探测到了太阳、银盘、银心、两个超新星遗址,还有最重要天鹅座射电源发出的非热辐射。
起初,光电天文学家对宇宙的射电源并不关心,直到这个天鹅座信息的出现,才最终引起天文学界的注意。
随后,更多的天文学家开始了这个领域的研究。
荷兰从事射电源的证认工作的天文学家马尔腾·施密特经过长期的大量观测、研究、论证,并于1965年,在《天体物理学报》发表的一篇论文《五个类恒星天体的高红移数据》以及1966年3月,在《时代》周刊发表的文章《山上的人》,因此让施密特凭借着自己的开拓性工作出了名,从那时起,这些天体被称为类星体。
类星体好比“披着羊皮的狼”,在柔软的外表下有着强大的内核。它是中心极其明亮的遥远星系。为它提供能量的是超大质量黑洞。
类星体周围的明亮物质可能是两个相撞的星系,几乎就要合并为一体。它炫目的光芒让天文学家能够探测到更深处的宇宙,它的发现又引入了超大质量黑洞这个现代天文概念。
因此,对宇宙的探险仍然无穷无尽,仍有无数的秘密在等待执著的天文学家去揭秘。
写在最后:
如果你是天文爱好者,《宇宙百年探险》这本书会让你跟随着宇宙探险的百年历史获得更多的、更专业的天体信息,让你更快速地成为资深天文控。
这是一本每个人都值得读的书,让我们去看看除我们居住的星球外,小王子居住的星球是什么样子?。我们中国神话故事《嫦娥奔月》中的广寒宫究竟适合居住吗?
作者琳达·施韦策为我们讲述的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定会让读者迷上天文观测、迷上那璀璨无比的苍穹。
探索星空是许多人的梦想,就让书中的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如何在宇宙尺度上把梦想转变成科学假设和天文发现吧!
正如天文学家施密特所说:“走过了约60年的研究生涯,我现在已经不再问自己为什么去研究了。因为总是一个答案:宇宙就在那里,所以我们必须去研究。”
今天,宇宙就在那里,所以就让我们去探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