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简传(13)出黄州的赶路人1

离开黄州后,苏轼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庐山

苏辙早前曾到过庐山,还为寺庙写了《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写成这篇堂记后寄给老兄,请他书写,苏轼欣然命笔,他说:“欲与庐山结缘,予他日入山,不为生客也。”寺庙将苏轼书写的苏辙文刻在堂中石上。

然而,相距不过三年多,苏轼果然到了栖贤僧堂。亲手摩挲堂上这方弟作兄书的石刻。每每见到如此光景,就觉得古人真浪漫也。

再就是《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已经达到一种跳出自身看自己和世界的境界,进入无限游戏的环节了。

之后苏轼去筠州找老弟,苏辙收到通知之前,已经有先预。原来苏辙的朋友云庵和尚梦与有聪禅师在某晚同梦,相约苏辙出城迎接一位五十年前在此地一位得道圆寂的高僧五戒和尚。

众人见面,苏轼听闻此事之后,也说,“我八九岁的时候,常常梦见自身是个和尚,往来陕右一带。还有先妣孕我时,曾经梦见一个和尚要来我家投宿。还记得这和尚身材瘦长,瞎了一只眼睛。”

云庵大惊道:“戒和尚是陕西人,瞎了一眼的。晚年弃五祖寺来游高安,终于大愚。从现在倒数上去,恰恰五十年。”

苏轼这一年是四十九岁,大家相信五戒禅师是他的前身,苏轼自己也很信这话。自是而后,苏轼常穿衲衣,乃至上朝时也只将朝服套在衲衣之外。

离开苏辙,苏轼往九江等待自黄州来的家眷。九江旧名浔阳,唐代有著名道观紫极宫,宋改为天庆观。苏轼同和尚参廖往游天庆观。李白有《浔阳紫极宫感秋》诗。太白作此诗时,也在贬谪境况中,且与今日的苏轼,同为四十九岁。

原诗:“何处闻秋声,翛翛北窗竹。回薄万古心,揽之不盈掬。……懒从唐生决,羞访季主卜。四十九年非,一往不可复。野情转萧洒,世道有翻覆。……”

苏轼和唱:“流光发永叹,自昔非余独。行年四十九,还此北窗宿。……世道如弈棋,变化不容覆。”

我们不知道,李白和苏轼当时分别是怎样的心绪,但是我们知道中国人最热爱的两个文豪在此交汇,这是中国人的大浪漫。这是中华民族延续数千年的基因密码!

参寥和尚从去黄州到今日,已经陪着苏轼一年了。以前看文中记述说,师傅云游去了,不知何时回来。就想,这么瞎说八道!

今始信之!

等到家人后,苏轼决定先送儿子赴官,当时苏迈时将前往饶州德兴县去当县尉。六月初九至湖口,父子二人还乘便游了当地的名胜石钟山。这石钟山就是同学们熟知的“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做《石钟山记》。

苏轼全家乘舟从黄州南下,始终居住在船上。正直六七月间,船上水蒸炎暑,多人生病。最终朝云生的小儿子遯儿病逝于舟中,未满十月。

《洗儿》诗成不久,就要做《哭子诗》。世事无常之如此,可悲可叹,任是怎样的豁达,也逃之不脱。

苏轼亲自将他抱去金陵埋葬,葬后,双手空空回来时,一路上禁不住老泪纵横起来。他归咎于自己的恶孽,连累了这个孩子,不得长大。

弱弱地点评一句:确实!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上一篇 2022年8月15日 15:42
下一篇 2022年8月15日 15:42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