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宗族观念深深地印刻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有些地方还专门设有宗族祠堂,供后人祭拜,而且当谁家娶了新媳妇之后,婚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来祠堂祭祖,意为能得到祖宗认可,此后等这二人去世之后,就可以进入宗族祠堂。由此可见,宗族观念对于中国人的影响。
除了这种影响之外,还表现在对于认祖归宗的执着这一点可以从我们今天的故事中看出,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在海外流落381年,却仍旧回来认祖归宗的事情。
机缘巧合,流落海外
明末清初之时,在河北邯郸鸡泽县风正乡有一位名叫田好谦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在他所在的那个村子里,几乎人人都姓田,而且在村子还有一个田氏宗祠,专门供田氏族人祭拜。我们的主人公田好谦从小就聪明好学,很得村中人的喜爱,大家都认为他将来一定能够考中状元,然后光耀田氏门楣。田好谦也是不负父母以及族人的期望,每次考试都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等到他长大一些,想要去考取功名的时候,战乱爆发了。
清朝的努尔哈赤经常带着他的军队不断侵扰大明边界,而明朝内部也是忧患满满,文臣穷尽竭力地贪污,武将则面对外敌入侵,显得有些畏手畏脚。崇祯皇帝虽然有励精图治之心,但是他自身性格的缺陷以及文臣武将的不配合使得他无力可使。朝廷的混乱自然也影响到了整个大明王朝,在内忧外患之下,已经有了大厦将倾之势。
与此同时,蝗灾和干旱的影响使得老百姓苦不堪言,大多都落草为寇,有些人甚至直接起义,准备推翻明朝的统治。在这一种外部环境之下,田好谦的功名自然就无法顺利考取,就当他准备安心在家复习,打算等政局稳定之后再参加考试的时候,意外又发生了。有一天夜里,当他在认真复习功课的时候,自己的家门却被一个贼人给撬开了,原来是隔壁村的混混董士元。董士元以为自己的动静很小,却没想到还是被田好谦发现了。
正当董士元打算逃跑的时候,田好谦一把就将他抓住,严厉的训斥了他。董士元在听了田好谦的训斥之后感到十分羞愧,尤其是田好谦说他空有一身功夫,何不参军建功立业的时候,他在羞愧的时候又觉得这确实是一条出路,比自己当混混要强不少。所以一离开田好谦的家他便奔向军营,参军去了。在军队的他如鱼得水,很快就成为一名将军。但是他自己也知道自己并不聪明,所以在机缘巧合之下,他将田好谦请了过来成了自己的军师。
在这二人的搭配之下,他们所在的部队也是经常打胜仗。等到了清军入侵大明的时候,朝鲜也开始趁机不断骚扰大明,于是董士元的部队被派往抵御朝鲜。但是此时的大明朝已经到了强弩之末,根本无力负担对外战争,所以他们这几次总是胜少负多。最后在一次会战中,董士元的部队败给了朝鲜军队,董士元被杀,田好谦被俘。从此,田好谦便成了异国之客。
认祖归宗,永不言弃
成了朝鲜俘虏的田好谦寂然伤神,以为自己可能将会立马死在这片异国的土地上,但是事情其实并没有按他想象的发展。朝鲜国王听说他是一名军师,所以打算将田好谦留为己用,因此田好谦不但没有被杀害,反而成了朝鲜的通政大夫,官阶并不低。在成为朝鲜的官员之后,田好谦其实一直都想回到祖国,哪怕只是做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也比在异国做高官好,但是就当他打算向朝鲜国王表明自己的态度时,却得知了明朝灭亡,清朝入主中原的噩耗。他痛哭了几天几夜,既为国家而哭,也为自己而哭,自己现在真的是无家可归了。所以他便留在了朝鲜,并且娶了朝鲜女子为妻。
在朝鲜成家立业的田好谦其实时刻都在提醒自己是中国人,他将自己的房屋修建成他在风正乡时候的样子,将自己的事迹讲个自己的子女听,并且告诉他们如果自己回不了祖国,以后有机会了一定要将自己的牌位带回风正乡。除此之外,他还按照自己记忆中田氏族谱的样子编了一本田氏族谱,并且在开首页就写下了:“我是中国人,子子孙孙不可忘记。”
就这样,田好谦在朝鲜生活了一辈子,直到去世他也没能有机会回到故土。而他的后代们则在此后几百年的繁衍过程中,变成了一个庞大的田氏家族。在此期间,其实也有几人去过中国,但是由于清朝与朝鲜之间仍属两国,所以田氏族人并没有在清朝待多久,也没有机会去寻找自己的“根”。等到了田好谦离开故土的381年后,他的子孙田文俊来到了中国,经过多方打听之后,终于找到了田氏族人的下落,在经过协商之后,中国田氏与朝鲜田氏的族谱终于合并,这也算是完成了田好谦多年的夙愿。
结语:中国人对于宗族观念的看重是印在骨子里的,正是这种宗族观念的存在使得中国人具有了“故土难离”的想法。田氏宗族流落故土三百多年,在这三百多年中他们从没忘记让自己的“根”回归故土,其实这就是受到了宗族观念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小了说是思乡心理,往大了说就是家国情怀,正是对宗族的不舍才有了对家国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