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常说的“席”就是“凉席”,炎炎夏日里,席子是家庭必备的一种铺垫工具,用来铺床和纳凉。
《辞海》中这么解释“席”这个字——“席,芦苇竹篾等编成的铺垫用具。”那么,“席”在古代也是凉席的意思吗?
席,是我国古老的一种坐具,最早由树叶编织而成,后来大都由芦苇、竹篾编成。《礼记·礼运》中记载,上古时期的君王没有宫廷居室,冬天的时候就住在洞穴里,夏天的时候就住在用柴薪架成的住处中。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先人在洞穴居住的时候,日坐夜卧,为了防虫防潮,那想必定是要有铺垫的东西,或树皮、兽皮,或草垫等,这些就是席的前身。
起初,我国的坐具比较简单,都属于制作简单、外形粗糙的一类。到了奴隶社会后期,因为整体生产水平的发展,就家居工艺来说,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除了“席”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坐具,叫作“筵”。两者比较类似,只不过,“筵”用蒲草或苇子编织,面积较大: “席”的材料要精细些,面积也较小。
在唐宋以前,由于生产技术的限制,家居生活中并无桌椅之类的高架器具,只有矮小的几案一类的东西,基本大家谈话、写作、进食等,都是就地而坐,这个时候,可以讲究的就是在地上铺设席子。这样看起来,这个时候的“席”似乎和我们现代的凉席已经很像了。但是,其实它与我们现在常说的“凉席”还是有一点儿区别。现在常说的“凉席”,已经不被作为一种家具看待,是指做工精美、光滑似玉的竹席,面积相对较大的,相当于古代所说的“珍簟” (南朝宋孝武帝的《伤宣贵妃拟汉武李夫人赋》: “宝罗喝兮春幌垂,珍簟空兮夏畴扃。”)、“玉簟” (宋代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古代的“席”是相对较小的、供坐的器具,是一种家具。
尤其在春秋战国时期,“席”在使用的时候,也是具有十分森严的等级理念的。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的“席”,不同的场合使用的“席”也不一样。
“席”以不同材质、不同边饰和不同的使用规则体现出不同身份、不同地位和权力,具有较强烈的政治色彩。尤其是在周朝的礼乐制度中,对于席的使用有严格规定。席的材质、形制、花饰、边饰以及使用,都要视身份地位的贵贱与高低而不同,要按照礼的严格规定行事,绝不能随意违反,否则就是大逆。
而在铺席方面,古人也非常讲究,注重等级分明,尊卑有序。从天子、诸侯、士大夫及老百姓都有严格规定。一般说来,无论宴请宾客还是家庭就餐,要在铺好的席子上放置几案,按照地位与身份的不同,所铺席子的数量也不同,铺在下面的席子称为“筵”,铺在上面的席子称为“席”,合称“筵席”。对于“席”的讲究,更多的是在于一种礼数,一种规矩。比如,《论语·乡党》中说到的:“席不正,不坐。” “席正”正是一种以示隆重的重要方式。
到了现代,这种苛刻的以人论坐的观念也逐渐消失了。虽然席子不再有那么多象征可言,但是由席子衍生出来的词语和事物却是不胜枚举的。比如“主席”,按当初的意思只是“席子上的主要座位”,现在成了一个职位,如果是“国家主席”,就是唯一的最高的职位。“席位”,最初的意思只是“席子上的一个位置”,现在成了团体或集会中的一个位置。其他更多的一些词语如“出席” “列席” “入席” “退席” “缺席”等,都来源于席子,但是却与现实生活中席子没有什么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