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生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行业监管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通知》,针对部分地区“不合理低价游”、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业务、导游强迫或变相强迫购物等违法违规现象,加强行业监管,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8月12日人民网)
《通知》强调,要坚持源头治理、抓早抓小,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部署;要坚持综合执法与信用监管相衔接,对违法违规的企业和个人依法实施信用管理措施;要多渠道提醒游客选择有资质的旅行社,签订规范的旅游合同,对超低价的旅游产品要提高警惕,自觉抵制“不合理低价游”;督促旅行社依法依规经营,不以不实价格招徕游客,不以不实宣传诱导游客。
近年来,旅游行业受疫情影响严重,众多旅游企业和从业者面临倒闭和失业困境。随着国内疫情防控进入新常态,今年“五一”小长假和暑假期间,各地旅游业逐渐复苏,一些热门景区又出“人从众”火爆情形,形势来之不易。遗憾的是,旅游业刚有起色,个别地方又发生导游涉嫌强迫游客购物事件,引起广泛关注。上述《通知》的发布,显然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必要性。
导游强迫旅客购物是旅游业痼疾、毒瘤,危害甚大。究其原因,与部分游客参加“不合理低价游”密切相关。他们或受组团社虚假宣传诱导报名,或天真以为天上掉馅饼而参团。但常常猜到了开头猜不出结局,“纯玩团”变成“被玩团”,游客不完成导游“下达”的购物任务后果“很严重”,于是乎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每当发生游客被强迫购物事件,舆论关注度比较高,旅游监管机构十分重视。一方面要求旅行社协助有关部门积极善后,另一方面依法重罚相关地接社和导游,特别是对涉事导游处罚较为严厉,动辄注销导游资格证、列入“黑名单”,杀一儆百。相对而言,现实中,涉事组团社受到的关注少得多,处罚轻得多。
事实上,从旅游产业链分析,抵制“不合理低价游”,组团社才是首要环节,它们掌握旅游目的地每条旅游线路的合理成本,知晓行业的明规则、潜规则,可以预判哪些线路发生强制购物风险较高。而由于信息不对称,指望普通游客辨别哪些涉嫌“不合理低价游”,像事后诸葛亮那样分清“馅饼”和“陷阱”,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由此可见,整治旅游业“不合理低价游”,有必要把组团社作为治理源头,实行“首接责任制”,明确其“首接”(组团)的法定责任和义务,主动过滤、抵制“不合理低价游”,禁止轻易转嫁责任,切实加大惩罚力度,发生导游强迫游客购物等恶劣行为后,最少应该与地接社责任共担,接受同等力度惩罚。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定责、惩罚得当,有利于从源头上遏制“不合理低价游”,有助于维护旅游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