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伴自费北京游说的是1987年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与妻子及我们同村我妻子的女朋友,我们称呼为嫂子的两个女子,一个叫桂香,一个叫友兰的,借我到天津有业务,及我妻子到北京看望她二姨,走马观花游览北京的简单故事。
旅游在现在的人说来是比较容易的事情,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说走就走,而到哈尔滨看冰雕,去新疆吐鲁番观火焰山,到广州品美食,去内蒙古草原驰马聘缰也是易如反掌的事情,而港澳台,新马泰,东北亚,中南美,非洲,欧洲,世界各地都有中国人旅游观光的影子了。
那时候还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集体土地财产下了户,农村私有化,人们摆脱了集体化的束缚,自由自在的驰聘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中,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勤劳致富,好些人钱包鼓起来了,在吃饱穿暖的同时,也想看看外面的花花世界,于是好些人选择了出去旅游。
那时候也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旅游市场上出现的第一次高潮,不过有鉴于当时的经济条件,交通状况,旅游意识,人们大多数还是选择比较近一些,或者有代表意义的地方,比如中国首都北京。
而那时候的旅游,在当时农村还有点比较奢侈的意思。虽然改革开放人们兜里有了一些闲钱,但是,人们的经济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况且,当时农村私有化不久,人们百废待举,每天勤勤恳恳的奋战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对于外出旅游还是比较奢侈的,不过那时候的物价特别低,旅游一番也花不了多少钱。
其实,我们那里到北京,说远也不远,说近也不近,也就是七百多公里,一千五百多华里,走太原,坐火车一晚上就去了。
小时候就常听大人们说北京是天堂,历史上好些个朝代的皇帝都是居住在那里,特别是故宫,富丽堂皇,雄伟壮观,经常听见他们说,有钱了一定要到北京玩玩,看看皇帝居住的地方,但是说归说,这个今天看来比较容易的事情,在当时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一年也赚不了几个钱的农民来说不外乎是一个美丽的黄粱美梦。
我们那次自费北京游是从我们那里坐公交车,直达太原,一个人好像才两三块钱的汽车票,到了太原,我们在火车站周边溜达了一番,那时候的火车票还比较好买,买到当天晚上太原到北京的388次普快列车,也就是京原线,经由当时的忻县,原平,灵丘,涞源,丰台等到北京永定门火车站下车,火车票倒是不贵,一个人也就是八九块钱吧!
不过就是比较慢,每个车站都要停,一晚上咣铛,咣铛走了十个多小时,第二天早上六点多才到了永定门火车站,北京南站。
永定门火车站,北京南站。
北京南站前身是清末修建的马家堡火车站,是一座由英国人监制,车站外形具有西洋风格的建筑,按照客货两用设计承担着京汉、京沈铁路上的运输业务。是当时北京城的火车总站。
马家堡火车站诞生于大清王朝末年的风雨飘摇之际,注定命运多舛。建站伊始就遭到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直到清光绪23年(1897年)才由丰台接轨在距永定门西南3公里的马家堡村村北修建了窄轨火车站。也就是后来的永定门火车站,北京南站。
一出车站出站口,才发现那天是个阴雨天,天空阴沉沉的,不时刮来的一阵阵风中,夹杂着一丝丝的细雨。出了出站口,刚走了几步,不明就里就被旅店的接站车拉到了当时的北京营养源招待所,登记房间住了下来,不过房间也不贵,一个人十五块钱,四个人两个房间,也才六十块钱。
之前,北京我已经来过好多次,虽然不是太熟悉,但一些著名景点,一些旅游热门去处,都比较了解一些,所以我就成了她们的免费导游。那天因为天气不太好,那天我们就近先游览了位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的毛主席纪念堂。
毛主席纪念堂是为纪念开国领袖毛泽东而修建的,位于人民英雄纪念碑南面,坐落在原中华门旧址上。
纪念堂占地570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33867平方米,南北长260米,东西宽220米,纪念堂的主体建筑呈正方形,主体建筑长宽各105.5米,高度为33.6米。
毛主席纪念堂
这座方形建筑分为地下一层,地上一层,基座由枣红色花岗岩砌成,基座高4米,外有44根福建黄色花岗石建筑的明柱,柱间装有广州石弯花饰陶板,通体青岛花岗石贴面。屋顶有两层琉璃飞檐,檐间镶葵花浮雕。基座有两层平台,台帮全部用四川大渡河旁的枣红色花岗石砌成,四周环以方山汉白玉万年青花饰栏杆。南、北门台阶中间又各有两条汉白玉垂带,上面雕刻着葵花、万年青、腊梅、青松图案。
毛主席纪念堂
纪念堂大门正上方汉白玉匾额上的“毛主席纪念堂”六个鎏金大字,是时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同志的亲笔题字。
大门南北两侧各有两组8米多高的群雕,分别展示中国人民在毛主席领导下的革命历程。
1976年11月9号,毛主席纪念堂工程现场指挥部成立,时任北京市建委副主任的李瑞环担任总指挥。国务院副总理谷牧负责纪念堂建设的领导工作。
毛主席纪念堂于1976年11月24号奠基动工,1977年5月24号竣工落成,1977年9月9号毛泽东主席逝世一周年时正式接待国内外来宾和广大人民群众瞻仰毛主席遗容。
毛主席纪念堂主要厅室,分为两层,一层由北大厅,瞻仰厅,南大厅等组成。二层是革命业绩纪念室,主要纪念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的革命业绩。一般人们主要参观的都是一层。
纪念堂的北大厅
一层的进口,也就是纪念堂的北大厅,进了北大厅,正中是毛主席汉白玉座像,总高3.45米。背景是一幅《祖国大地》绒锈,宽23.74米,高6.6米。大厅里的4根方柱,柱体是江苏无锡奶油红大理石,柱端采用天山白色大理石作衬托。地面铺杭州灰色大理石。天花板上装110盏玻璃葵花灯。
毛泽东主席遗体
瞻仰厅正中间的水晶棺中,安放着毛泽东主席遗体。毛主席身着灰色中山装,身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水晶棺基座用泰山黑色花岗石制成,棺座四周分别镶着金饰党徽、国徽、军徽和毛泽东主席的生卒年份。水晶棺周围是君子兰和玻璃栏杆。大厅正面的汉白玉墙面上,镶着17个鎏金隶书大字“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朽”!
瞻仰过毛主席遗容就到了出口大厅,也就是南大厅,南大厅的大理石墙面上,镌刻着毛主席诗词《满江红·和郭沫若》手迹,字体全部是银胎鎏金。下边摆着10盆五针松,花盆用云南特有的绿色彩花大理石制成,并利用它的天然纹理磨制成韶山,井冈山,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延安,长城等图景。以上是毛主席纪念堂简单介绍。
那天我们参观毛主席纪念堂来得晚了一些,本来纪念堂的进口是在北边北大厅那里,但因为来晚了,四个人一排的人流长龙排尾已经排到了南边南大厅出口处那边了,蜿蜒的人流从纪念堂南边的东南处起,经过正阳门那里,从纪念堂东边过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再由纪念碑折返到纪念堂西南正阳门那边,再拐过往北边折返,蜿蜒的队伍恐怕有好几里之遥吧!
我们以虔诚的心情瞻仰了毛主席的遗容,出来后,又在前门周边大栅栏浏览游逛了一番,因为那天天气不太好,就早早地回到了招待所。
第二天,我们早早地起来就退了房间,转到了位于小西天文慧园一号楼那里我妻子她二姨家。
这次过来因为之前已经来过几次,轻车熟路,坐公交车,倒了两次车就到了。
但回想起第一次找她二姨家的时候,就非常困难,那时候通讯技术不发达,还没有手机什么的,人们互相联络,只能用信件来联系,如果找人,只能把着个信封,按照信封上提供的地址,找街道,寻门牌,非常难找。
记得之前来找的时候,就是凭信封上的地址,几次倒车找到了妻子二姨二儿子工作的地方,北京昆仑饭店餐饮部,但不巧的是,费尽周折找到了工作单位,人却不在。
只好又几次倒车,转到了北京的西北边,海淀区北环西路18号,当时妻二姨工作的地方,北京装饰公司物资供销部会计室,这才找到了妻二姨。
又骑自行车到了小西天文慧园的家里。这是说到了妻二姨家联想起来之前寻找妻二姨家的一段小插曲。
我们一行四个人到了妻二姨家,受到了她二姨的热情招待,安排好了行囊之后,便又启程出发了。
那天,我们选择的是去故宫,记得那时候在参观故宫时候的门票,好像一个人才两块钱吧!
故宫一般也称紫禁城,“紫”是指居于中天的紫微星,紫微星古代是天地是象征。“禁”字就易解了,是禁地之意,说明此城严禁黎民百姓随意涉足,所以称呼为紫禁城。全称故宫博物院。
故宫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明成祖朱棣1406年在元朝大都皇宫的基础上开始建设的,设计师为工匠出身的御用匠师蒯祥,石工陆祥、瓦工杨青,于1420年正式落成,从1420年落成到1911年清帝逊位的约五百年间,共有明清两代二十四个皇帝在故宫生活过。
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72多平方米,屋宇俗称9999间,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为一长方形城池。建筑呈现四角矗立、风格绮丽的角楼,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
故宫整个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故宫有四个大门,正门名为午门。俗称五凤楼,宏伟壮丽,午门后有五座精巧的汉白玉拱桥通往太和门。
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
故宫宫殿的建筑布局有外朝、内廷之分。内廷与外朝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此外还有文华殿、武英殿、御花园等。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在故宫的中心部位,是故宫三大殿之一。建在高约5米高的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矗立成排的雕栏称为望柱,柱头雕以云龙云凤图案,前后各有三座石阶,中间石阶雕有蟠龙,衬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
殿内有沥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龙藻井,上挂“正大光明”匾,殿中间是封建皇权的象征——金漆雕龙宝座。
封建皇权的象征——金漆雕龙宝座。
太和殿红墙黄瓦、朱楹金扉,在阳光下金碧辉煌,是故宫最壮观的建筑,也是中国最大的木构殿宇。
中和殿是故宫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后。平面呈方形,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正中有鎏金宝顶。形体壮丽,建筑精巧。
中和殿
保和殿也是故宫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后。平面长方形,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建筑装修与彩绘十分精细绚丽。
保和殿
保和殿内
乾清宫在故宫内庭最前面。清康熙前此处为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之处。清雍正后皇帝移居养心殿,但仍在此批阅奏报,选派官吏和召见臣下。
乾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清两代曾因数次被焚毁而重建,现有建筑为清代嘉庆三年(1798年)所建。建筑占地面积约1400平方米。
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座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自台面至正脊高20余米。殿内明间、东西次间相通。后檐两金柱间设屏,屏前设宝座,宝座上方悬“正大光明”匾。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前檐设仙楼。
乾清宫无论从建筑的规模、造型;大木的用材精良、结构设计的合理;彩画等级、纹饰特征、颜色使用、工艺做法等方面着意刻画,并采用了最高的等级。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建筑价值等方面也是无可替代的。
乾清宫
养心殿,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养心殿是一组红墙围护的独立院落,南北长约94.8米,东西宽约81.3米,占地约7707平方米。
养心殿包括养心殿、工字廊、后殿、梅坞等18座建筑,总建筑面积约3887平方米。 养心殿作为清朝中后期皇帝实际的居所,从其建筑本体到其蕴含的科学艺术、文化信息,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养心殿虽然主要为皇帝理政之所,但其同时担负着许多功能,可以说是一个办公、起居、会客、宴饮的复合空间。其最南侧是库房,为储存空间,库房北侧为御膳房,为养心殿提供饮食。而北侧的养心殿主殿则有办公、起居、游赏等多种功能。相对于乾清宫等功能较为单一的宫殿建筑群,养心殿的宫殿建筑群由于帝王的起居需要,衍生出了多种功能,帝王也可以在此小天地中完成自己的各项需求。
养心殿
康熙皇帝读书像
养心殿明间
交泰殿在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满之意。是座四角攒尖,镀金宝顶,龙凤纹饰的方形殿。明、清时,该殿是皇后生日举办寿庆活动的地方。清代皇后去祭先蚕坛前,需至此检查祭典情况。
交泰殿
坤宁宫在故宫“内庭”最后面。明时为皇后住所。清代改为祭神场所。其中东暖阁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绪三帝,均在此举行婚礼。
坤宁宫
坤宁宫东暖阁为皇帝大婚的洞房
在坤宁宫北面的是御花园。御花园里有高耸的松柏、珍贵的花木、山石和亭阁。有名为万春亭和千秋亭的两座亭子。
御花园千秋亭
游览故宫,一是欣赏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二是观赏陈列于室内的珍贵文物。故宫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贵文物,据统计总共达1052653件之多,统称有文物100万件,占全国文物总数的1/6,其中有很多是绝无仅有的国宝。在几个宫殿中设立了历代艺术馆、珍宝馆、钟表馆等,展出各种奇珍异宝。
1949年2月,北平解放,故宫博物院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接管。
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即将渡江之际,自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京国民党政府从南京库房中挑选出原来故宫的2972箱文物运往台湾,后于台北市士林外双溪建立新馆,公开对外展出。
故宫端门
那天,我们是从天安门广场端门那边进来,首先浏览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稍后又游览了珍宝馆,以及后宫乾清宫,坤宁宫等皇后宾妃们居住的地方,随后游览了御花园,从神武门出了故宫。
然后又折返到了王府井大街上,从北往南,边逛边欣赏街景,之后又逛了王府井百货大楼,北京东安商场,在那里他们几个人都挑选了自己中意的商品,满载而归。
颐和园风景
第三天,我又带领着她们游览了颐和园,记得去的时候是坐小巴车,一个人两块钱的车费。
颐和园是中国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颐和园鼎盛时期,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大约220公顷)。
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
古树名木1600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
带领着她们游览了颐和园,记得去的时候是坐小巴车,一个人两块钱的车费。
进园以后,顺着游览了长廊,石坊,十七孔桥等等景点,稍后,又坐船游览了昆明湖,山水相连,景色如画,可惜那次没有将我的海鸥120照相机带来,好些镜头没有留下来,只能是在颐和园照相点处请人家给照相了。
在景点上交钱填好收信地址,人名以后随意照了一些,等人家洗好相片以后,随信封寄回去。但也可以多交一些钱,加急,立等可取。
回去的时候是坐的黄色小面的,那时候北京城,满街跑的许许多多的黄色小面的,好像当时起步价才七块钱,便宜快捷。
第四天,我因为到天津有业务要办理,安排好她们以后,就坐火车去了天津,剩下她们几个又在北京随意游逛了几天,这才打道回府。
非常巧的是,我在天津办完了事情,回到了太原火车站后,正巧碰上了她们从北京回到了太原,于是便一同坐上回我们村庄的公交车回到了家中。
纵观那次旅游,花钱不多,但游览的地方不少,而且连购物在内,一个人也就是花了三二百块钱。在现在的人们看来,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而且那时候旅游自由随便,丰俭由人,是和今天跟团旅游的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接着拍照,还要购物胡闹的旅游方式所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