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言简意赅,这在无纸年代尤为重要。但是因为各种传记诗文等等类型的文言文文字生涩且所涉典故众多对阅读者文学历史修养的要求比较高,在普及方面慢慢地就出现各种障碍以至最后为白话文所取代。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言文已经不是我们沟通往来的主要文字组织形式了,很多人接触它也仅仅是在初中、高中的语文课本里,其中最耳熟能详的就是《论语六则》《出师表》《桃花源记》《陋室铭》等。
回想当年,很多人在高中的时候都有过背诵文言文的经历,大家都清楚,文言文要想背得快、背得牢,最好的办法就是熟读数遍,并深刻理解其中的所有含义和背后的故事。
然而,也许你从来都没有想过,就是这些被编入教科书中的文言文,其不一定是当初作者的全文,有部分的文言文中的文字已经被编辑教材的老师删减掉了。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今天,我们就以《卖油翁》为例,给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教科书中的文言文会有所删减。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卖油翁》这篇文章和它创作的背景。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宋代的著名文学家欧阳修。
在一次外出工作途中,他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对民间的一些寓言故事进行整理、编纂工作,而《卖油翁》就是其中之一。
巧合的是,《卖油翁》描写的也是宋朝时期的一则故事。它的主人公就是大名鼎鼎的宋朝文状元——陈尧咨。当时,宋朝盛行重文轻武政策,大部分文人对习武之人都是瞧不起的。
因此,百姓往往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够从文,而不是从武。事情都有两面性,虽然在那个时代,武学遭受了严重的打击,但是,文学兴起,文风大肆盛行,给了像欧阳修这样的有能力的作家以更多出人头地的机会。
我们回到故事本身来看。与其他文人不同的是,陈尧咨不仅是一名文状元,而且也会一定的武功。
特别是在骑射方面呢,陈尧咨显现出了很强的能力。由于当时大家都重文轻武,所以在他这一批文科生中,习武、懂武之人非常少。
对于当时的朝廷来说,能文能武的陈尧咨自然就成为了不可多得的人才。
而且,当时北方的外族部落入侵频率越来越高,为了能够抵御外敌,妥善处理难民问题,朝廷急需一批会骑马打仗的武将。
这对于陈尧咨来说可以说是机会难得。他自认为自己是文人中的佼佼者,未来能成大器,因此慢慢地就骄傲自满起来。
从此,他就开始在各种公开场合,向别人展示自己骑射的特殊本领。
有一天,他回到家中,非常开心,母亲见状就问他干什么去了。陈尧咨兴奋地回答道,自己刚从一个宴席回来,并特意向母亲炫耀,说自己在宴席上给到场的宾客表演了最拿手的骑射。
本来陈尧咨认为母亲听完这句话之后,会对自己大加赞赏,可没承想,母亲随手打了他一下,甚至把旁边的金鱼缸都打碎了。
母亲对其大骂,说道:“这就是你说的精忠报国吗?你对得起你死去的父亲吗?”
陈尧咨听闻非常失落,他觉得自己没有错,母亲不能因为自己有这样的一技之长,就反过来数落自己。
但现在想来,母亲看得并没有错,一方面,陈尧咨的武学才能,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另一方面,陈尧咨到处显摆自己的这一才能,实在是过于骄傲自满了。
但这些道理,陈尧咨根本无法理解,于是他就回自己的房间休息去了。过了一段时间,这一天,陈尧咨又在在家后院里练习射箭。
有一位卖油的老者从他家后院外面经过,看到他练射箭,就放下了扁担和油桶,站在原地仔细看着他。
陈尧咨用余光看到了这一切,自己心中非常高兴,他心想:还是我的剑术高明,这样年过半百的老人都能被我吸引过来,看来,我自己还是有骄傲的资本的。
于是,他立刻停止了练习,挺胸抬头地朝着卖油翁走去,走到跟前后,骄傲地问他:“老人家,是不是我射箭的技术很高明啊?”
没想到,卖油的老者浅浅地回了一句:“只是熟练罢了。”
陈尧咨非常震惊,没想到老人会说出这样的话,随即他又一想:肯定是这位老者在射箭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或者在剑术方面比自己技高一筹,所以才会这样说。
于是,他又问老者:“你会射箭吗?”
没想到,老者平静地回答道:“不会。”这一句话可是惹恼了陈尧咨,他觉得自己的母亲说自己也就罢了,一个外来的老头,还不懂射箭,也敢这样说我。老者显然也已经看出了他的愤怒。
于是,老者就为他表演了一个自己的“绝活”。他将油葫芦竖起,在瓶口处放上了一枚铜钱,一只手拿着葫芦,另一只手舀上一勺油就往里倒。结果,油葫芦被装满的时候,铜钱上没有一滴油渍。
陈尧咨被老者的“功夫”彻底折服了,想要大加赞赏一番。没想到老者说了一句:
“无他,惟与熟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