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静默,而大山的故事却会广为传播,故事让大山具有灵魂,大山让故事可以承载。正如刘禹锡所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也!一个地域之所以响誉天下,往往是因为有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优美的传说。
诗人有云:九寨看水,光雾看山,山水不全看,不算到四川。可见,光雾山的风光并非浪得虚名。光雾山的云雾本就陆离变幻,绝色山水中,光影雾气更是升腾飘逸。
夏日,与朋友冒雨到达光雾山碑沟口,雨烟蒙络摇缀,一帘瀑布跃然眼前,在宽阔的河谷里颇有气势,水雾随瀑而起。河水清澈冰凉,惹人怜爱,随处怪石嵯峨,湍湍水流奔绕而去。
大家兴致盎然,纷纷卷膝踏水,席地濯足,更有朋友灵感爆棚,应景创作发布网络,如画景致让网友赞不绝口。
碑沟口的另一侧是一段米仓古道,古道入口石墙古朴凝重,山门居中开启。门内石壁上有详图,让米仓古道线路一目了然。
顺右侧前行,碑沟口上斜桥石梯横跨。小编“季风”拾级而上,远处云雾堆积,山巅隐略,桥下雾气蒸腾,乱风穿绕,清凉扑面。
古道于陡壁上开凿,多处呈横凹状,遮阳避雨。道内石板路面,平坦蜿蜒,偶有走兽一晃而过。沿路栅栏延绵,栏外万寡悬崖,崖壁枯木绿枝,鹭鸟成群,时惊飞,时闲鸣,或因猿纵鹰扑所致。
据悉,米仓古道始于夏商,贯穿秦巴,南北走向,是由古巴人开辟,因翻越米仓山而得名,曾经是巴蜀人走向中原的唯一交通要道。战时米仓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平时道上士绅才子、贩夫走卒络绎不绝。古道繁荣数千年,至建国后,逐渐冷清,成为历史文化景点。
《辞海》有云:米仓古道。古代用兵,自陕入蜀,多出此道。
李白曾言,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正因为山川阻隔,所以,古时候中原战火纷飞,巴蜀却相对安宁,少受战乱的破坏,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巴蜀文化。
古巴人因米仓古道封国,又因米仓古道失国。曾经,巴蜀并非一体,古蜀已经立国,而古巴人仅为五个原始的部落。在巴中一带聚居的古巴人被称为板楯蛮,猎兽为生,英武善战。
武王伐纣,板楯蛮健儿翻越米仓古道进入秦川,参加战事。两军对峙,板楯蛮一手持兵器,一手持棕板盾牌,旁若无人,先歌后舞,让敌军狐疑惧怕。
只待一声令下,板楯蛮蜂拥而上,所向披靡,而后,板楯蛮常做前锋,敌军莫挡其锐,屡屡临阵倒戈。
周朝立国,周天子论功行赏,因板楯蛮战功卓著,封巴子国,称古巴国。古巴国与古蜀国时有摩擦,互有胜负。蜀王一心想图谋汉中,于是将广元、青川等地封给其弟杜葭萌,为苴国。杜葭萌被称为苴侯。
经连年开疆拓土,至战国时期,苴国国力日渐雄厚,不予再给蜀国纳税,蜀国显然不允,强军威逼。于是,苴国与巴国交好,暗暗联巴抗蜀。蜀王勃然大怒,陡起刀兵。巴苴求助于秦,秦惠文王隧遣张仪和司马错带兵经米仓道入蜀。
米仓古道本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苴国撤防,让虎狼之师过苴国畅通无阻,古蜀随即灭国,苴国也不复存在。而后,秦军回师,古巴国灭国。
此后,巴蜀成为一体,天府之地的粮草兵力经米仓古道源源不断运送至秦,终助秦统一天下。
秦末,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后称王于汉中,许多流传千年的经典故事,也发生在米仓古道,为大汉400年基业的建立,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米仓古道堪称中国交通史上的活化石,如今,米仓古道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预备名录。(本文编辑: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