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公社

龙泉公社

去泾阳寻找农耕文明的源头

龙 泉 公 社

文/图/平子评天下

早在启程之前就获知,在泾阳有一个保留人民公社记忆的地方——龙泉公社。公社内复原了农耕时期的油坊,醋坊,农耕器具等实物,是关中农耕文化的示范,同时也是一处集农业观光、民俗展示、餐饮娱乐、温泉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度假村。

其实在现今中国各地,这种以复制农村原生态场景为主的旅游景区比比皆是,而促我前往的其实还是心中那种对过去挥之不去的隐痛和记忆。

龙泉公社的建筑赋有地方特色,清一色的青砖灰瓦民宅风格,是典型的关中民居特色。那些建筑基调几乎与关中平原的黄土融为一体,如同这关中厚重的农耕文化一样,古朴简洁中透出一份凝重,行走其中,让人始终沉浸在绵绵的回忆之中。那伴着淡淡悠悠的乡愁,还有那种似爱似恨、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的心绪始终萦回在心中。

走进龙泉公社,如同回归曾经经受苦难而逃离的故乡。

人民公社、生产队、大锅饭……那个铭刻在人们心中特殊时代的记忆仿佛刹在那间被激活,那段刻骨铭心的特殊历程虽让人不忍回首,但对过去的缅怀,总会牵动人们的心绪,催促着人脚下的步伐,走进过去、走进历史

这里的大戏台上的喇叭播依然播放着久违的老歌、红歌,墙壁上写满留存历史记忆的革命口号,让人们仿佛又回到那个红旗招展,标语满墙,热火朝天,集体劳动的热闹场面,勾起人们对那段蹉跎岁月的回忆。

继续前行,是山庄的广场,喝茶小憩的地方。

沿途还有各类作坊和摆放的农具和农村生活器具。

进入广场,远远看到广场上矗立着一尊毛泽东的雕像。

大跃进、人民公社,这些都与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这里矗立的那尊高大的毛泽东塑像,其象征意义不仅是对按照这位伟人的思想路线构建的人民公社进行的历史诠释,也是对那个时代的最好注解。

继续前行,就是龙泉公社美食城。入口两侧大门上分别刻有“第一生产大队”、“第二生产大队”字样。那不过是一个噱头,哪里并没有什么大集体时代的什么生产队。

穿过大门就是吃货们的天下。

走进仿古的小巷,两边店铺林立,统一的灰青色砖块,浓郁的关中民居气息迎面而来。店铺里有油坊、醪糟坊、豆腐坊、辣子坊、茶坊等,各种关中小吃让你目不暇接,好客的老板让你应接不暇。

穿过熙熙攘攘的小吃闹市,就是关中民居房舍。青砖黑瓦的房舍,或为门店,或为居家,古朴中透出一股浓浓的生活气息。最吸引人们是民居的墙壁上反映人民公社时期的那些老照片,供销社、新华书店等。那些带着特定时代气息的珍贵老照片,勾起了人们的回忆。

街道上的墙壁上张贴的那个时代不同时期的各种老照片,还原了那个时期的生活场景,让人仿佛又回到从前,回到过去那艰苦的日子。

其中上图这幅照片,就是当年人民公社大食堂的一个写照,画面中一群人围坐在大桌前,大口朵颐,背景墙壁上书写着那个时代经典的标语口号:“吃饭不花钱,努力搞生产”。

“吃饭不花钱”,曾经我们这个农耕民族千百年来的梦想。

“吃饭不花钱”,也是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描述的美好场景。

“吃饭不花钱”,曾经是乌托邦虚构的理想。

那就是人民公社时期大集体,吃大锅饭的生活场景。

可惜这样的吃饭不花钱的好日子也没有过上几天。在经历了“大跃进”、放卫星、浮夸风、大锅饭、超额征购等极左风潮带来的人祸之后,全国出现了大面积的因自然灾害而导致的大饥荒,即诿过于天的所谓“三年自然灾害”。

“三年自然灾害”结束了“大锅饭”的日子,持续的饥荒,遍及全国每个角落,人们逃荒要饭,靠挖野菜、吃树皮度日,最后连野菜树皮都被吃光了,饥饿的人们不得不被迫挖吃观音土来填充饥饿难忍凹瘪的肚子,使得那些原本还做着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美梦的公社社员们,重新陷入了空前的饥荒之中,。

“三年自然灾害”也从一个侧面宣告了人民公社的失败。

“三年自然灾害”,它不仅中国广大农民心中的梦魇,更是中华民族现代历史上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今天我们回顾那段历史,不是为了清算,也不是要抹黑人民公社,而是要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特别是我们这些曾经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应该用自己的良知和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去还原那段真实的历史。

今天我们不遗余力地抓“三农”或者不惜血本的农村扶贫,难道不就是为了对那段历史的赎过或者补偿吗?

人民公社,作为一个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相对于我们这个农耕社会来说,它既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最后终结者,同时也是中国农耕社会被肢解被撕裂的起始,它在彻底的打破千百年来形成的基本社会秩序的同时,也彻底的改变和颠覆了人与人之间的基本社会伦理关系和政治伦理关系,它留给我们的是一段不堪回首的特殊历程,这段特殊里程和按照教条主义构建的社会秩序,又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那场改革而再一次被打破和改变,那个中国人心目中诗和远方的乡村,也在经历了人民公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一些列社会变革之后,再也不复存在了,因此有人发出了‘’乡村不存诗不在‘’的感叹。

对于我们这些50后老人说,龙泉公社,就是过去的一个缩影,就是一次回首往事的旅程,人们在一幅幅历史老照片中感受到过去,穿行在复制的庭院的街巷中,在一件件简陋的农业器具和老作坊中,在复制还原的乡村生活场景里,仿佛又回到了那遥远的乡村生活,让人再一次梦回过去,梦回乡村。

乡村,一个繁衍聚集我们这个农耕民族的栖息地,在当代人的眼里,可能是与贫穷、饥饿、愚昧、落后联系在一起的地方,然而无论是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还是在乡村故旧的心中,乡村更多的是充满温情、诗意和祥和的地方,它既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老家,也曾经是哺育和繁衍我们这个农耕民族的摇篮,更是我们这个农耕民族的文化源头。

我们这些往上数三辈都出身乡村的现代人,无论是周末假期前往农村度假,还是到这些复制的乡村民俗景区去游览,其实都是在寻找我们这个农耕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因为它是我们这个农耕民族的根脉所在。

而对那些年轻人来讲,人民公社早就是一个久远的过去,乡村文化和人民公社应该给予他们的,就是一个探究中国农耕文明历史和农村发展史的一面镜子。

我们走进龙泉公社,不为观光娱乐,只为凭吊和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在回顾中去感受过去的生活,并从哪些即将绝迹的原始生产工具及生活用品中,或者亲自体验以下农耕方式中,真正的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实含义。

对于我们这个一只脚还深埋在农耕的田坎里,一只脚刚刚踏进工业文明门槛的民族来说,不忘过去,方得圆满,不忘历史,才能避免重蹈“洋跃进”的覆辙。

让我们这个正在从农耕社会向现代社会即后工业文明迈进的步伐更稳、更踏实吧。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上一篇 2022年8月13日 15:12
下一篇 2022年8月13日 15:12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