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溪风光
锦溪街景
从花桥轨道交通站发往锦溪、周庄方向的公交车,每天从早到晚,大约45—60分钟就开一班。乘车的多是从上海来的游客。开车的时间未到,等车的人就排好了长队,太阳下竖起了一溜遮阳伞。
公交车准时到站,遮阳伞下的人们鱼贯而入,上了车,几乎人人都有座位。石浦、淀山湖……看着窗上景色的不断更新,约90分钟后,车停锦溪站。一路的沪语吴音,歌乐音响换来了下车后的清爽、清静。
“锦溪站”,马路边一排规矩的遮雨棚,还有那棚下空着的一排铁长凳。马路上稀疏的车辆、行人,远近的房舍、曲桥,遍布的绿阴、红花,诱导着游人进入画中。
别致的风雨桥
平石桥
石拱桥
俯视锦溪,它如同秀丽的太湖岸边,盛开的一朵娇艳荷花。这个只有不足两平方公里的面积,位于太湖东北隅,东邻淀山湖、西依澄湖,被湖荡环抱的小镇。一条小河自北向南,穿越其中,缓缓地流向太湖;一条大河,自南向北,横穿其内,引大船自太湖款款而来。
北宋大观元年就有名的锦溪,或许成名于这条小河,而不是那条大河。小河岸边的石桩竹栏是见证;小河两岸的石堤码头是见证;小河上的座座石桥是见证;小河两边的石路砖地是见证;小河沿岸的民房故居也是见证……
小河岸边斑驳的老石桩,只有那作栏杆的竹竿是屡换的,只有那石桩上穿竹竿的孔是比较圆润的;小河的堤多是用石条垒成的,规则的花岗岩从水下冒出来,像搭成的积木块,造成了堤坝、河埠;锦溪水多桥密,素有三十六桥之说,其著名的有天水桥、太平桥、十眼桥、众安桥、普庆桥、中和双桥等。这些桥有拾阶而上的石拱桥,也有慢坡而跃的石拱桥;有石条横贯的平石桥,也有下拱上平的平石桥;有上盖华丽的风雨桥,还有无遮无掩的全裸桥。这些桥以清代修建的为多,虽经百余年的风雨,当年一些石桥上的刀刻依然清晰可辨。桥面的石板早已被众脚磨得油光,依然不用退役。站在古桥旁,心声多赞叹;行在古桥上,感悟甚沧桑。 小河两岸,是石铺砖铺的人行道,那石铺地多是用的石条,横竖有序,排列整齐,有的地方已被人们用鞋蹭得凹凸不平。也有用小石块铺就的路面,石缝里充盈着黑褐色的苔藓。靠近大商铺的路段,常用立起的青砖铺路。砖花呈“人”字形、“田”字形等,以显其富贵。人行道的内侧,是商铺民房。其房屋多为一两层的砖木结构,青瓦白墙。多数民居的天井、后院、穿堂、陪弄,成院落式、堂式的布局结构,房屋大小有致、高低有错,充满江南民居风格。
沿街底层房屋多作商铺,亦造就了古镇的繁华。
贯通两街的小桥
老街的路
老街民居
老街民居
石铺的老街
当街的小桥
锦溪的繁华,是在不经意间创造的。沿溪两岸的商铺,多是出售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品。但是,最多的还是吃食。“奥灶面”、“袜底酥”、“青团”、“糯米糕”、米酒、酱汁肉等。吃饭以当地产的河虾、鲜鱼、湖蟹等为鲜美。家庭作坊式的饭馆,沿河沿街的门面,地道的地方风味,优雅的自然环境,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饮食文化风景线。
锦溪的醤汁肉店
锦溪的酱汁肉
锦溪的“炒螺蛳”
锦溪的“银鱼炒蛋”
中国传统的方位定位是“上东下西”,而锦溪小河的东岸街,称“下塘街”,西岸街却称“上塘街”。据说,宋代为街道命名时,河东属昆山县辖,河西归长洲县管,缺失统一协调,又西岸街的经济实力强悍,所以,原本应是“下塘街”的西岸街便成了“上塘街”,而东岸街只有屈就“下塘街”了。沿着下塘街向北,过了“红木桥”,游人渐渐地少了起来。河边的埠头稀了,街上的商铺少了,岸边的风雨亭没有了,代之而有的是每隔一段路就设立的石条凳。街似乎宽了起来,树阴把两岸连接到一处,河里水光斑斓,远处一叶小舟正缓缓驶来,岸边的石凳上有两三个阿婆在择菜,旁边一只刚点燃的火炉还冒着青烟,这里是南北河流与东西河流的交汇处。相隔不远的两座石桥,把这里东北西三条街串在一起,“丁”字形的河道使这里徒然宽阔起来,凉风随着河面徐徐吹来,人浸入了宁静的画屛之中。 忽然,对面传来一阵二胡独奏的《二泉映月》,那乐声经过了水波的反弹,颤悠悠地钻进人耳。寻音望去,一位一袭白衣的老叟正端坐在对岸的香樟树下,傍若无人地面向河水而奏。悠扬的琴声如同大自然自己发出的吟鸣,又像是这里天然环境在向游人诉说自己的历史。
老街的居民住宅
河边的二胡独奏者
上塘街牌
抚摸着石柱竹栏,脚踩着石板、石块,由上塘街向南而去,依然领略着老街的商业辉煌。眼前一座“陈墓”石牌坊横跨在街道中央。
听乡人说,“陈墓”就是锦溪的旧名。锦溪镇的南头,就是水上的陈墓。
向南行去,走过十眼桥,眼前的五保湖中,离岸约二三百米处浮现出一袖珍岛,其岛称“独圩墩”,陈墓也叫陈妃水冢就坐落在独圩墩上。独圩墩的北部湖畔建造有一座佛寺名莲池院。池院旁的湖荡筑有长堤,堤外为菱塘,堤内为荷花池。
池内荷花娇艳、游船飘荡,岸边垂柳飘飘,游人熙攘,乃是锦溪旅游区的热点区。
老街的陈妃牌坊
湖中的陈墓
陈墓的美景,来源于“陈墓”的传说。
相传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陈妃为保护宋孝宗赵昚(shen,音同慎)中箭病殁后,孝宗在五保湖中修筑水冢,将其埋藏其间。陈妃水冢四周芦草茂盛,石栏相围,墓前耸立着石牌坊,两侧建有享亭,享亭尖顶高耸、翘角飞扬,远远看去,像两只欲飞的鸿雁。据说无论湖内水位多高,陈妃水冢总是伏在湖面上。
由于史料记载的缺失,关于陈墓的传说,在民间形成了多个版本。有说陈妃是宋高宗赵构之妃;有说是宋孝宗赵昚之妃;有说陈妃是因路途劳累、患病而殁;有说陈妃是随孝宗(当时还是太子)来镇抗金,在战场中箭身亡;有说是陈妃是随孝宗南渡时,在途中被金兵俘虏,押至锦溪后,为保名节投五保湖自尽;还有的说,陈妃是在锦溪吃了螃蟹,受寒而亡。总之,一位美人、一位皇妃能长眠在这湖岸渔乡,也是这小镇的无尚荣光。又宋孝宗赵昚统治期间(1163—1189年),在南宋整个时期是较好的一个阶段。相传是孝宗赵昚下旨在五保湖畔建了禅院,设寺僧诵经,为之超度。还在禅院内手植一棵龙柏和一棵古松,又在其东侧修筑了莲池,种上了白莲,以寄托对陈妃的哀思。后还将“锦溪”更名为“陈墓”。这一切的传说和现实,不就是一部感人的爱情故事吗?或许还有爱国主义精神呢!
传说的不确定性,给人们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恰似看到了秀丽的陈墓,可以想象到美丽的陈妃;看见了高洁的白莲花,又可以联想到秀丽的陈墓。明代文人高启游览锦溪之余,曾挥笔写下了千古诗文:
遥闻帝子葬陈妃,未许青山觅翠微。
江底有龙成穴地,水中无辇到泉扉。
带着莲池的清香,东去约半里地,一条河流横贯南北,两艘货轮相向而过,一架如虹的风雨桥横跨河流之上。河的南方是辽阔的太湖之水。随河北望,是崭新的锦溪新城。它如同江南的其他新镇,楼房栉比,错落有致;它也不同江南的其他新镇,住房、绿化、布局处处打有锦溪自己的烙印。须臾之间,我已完成了在锦溪的历史跨越。
从镇中大河通过的货船
大河上的风雨桥
邮局
古镇新貌
太湖远眺
锦溪不只是太湖边的历史名镇,锦溪也是昆山市的发展新城。
公交车按时停靠在锦溪车站。返程路上,车内依然沪语吴音、轻歌低乐,似乎还充盈着淡淡的荷香。